唐小興
追溯史源,中國最早的裝訂形式,是源于公元前16世紀殷商時代的“龜骨冊裝”,即便從簡策和版牘書算起,中國書籍裝幀技術的發展也已有3000余年的歷史。而印刷技術的最早雛形——“拓石”法源自公元前7世紀的中國春秋時期,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活字”印刷術即便遠早于世界其他文明印刷術的出現,卻也是直到11世紀才被發明,相對于裝訂技術的形成與發展時間,印刷技術的發展歷程不過是滄海一瞬。
恰恰傳統印刷技術的同質化趨勢,使得多數企業的印刷環節質量差異日益縮小,而客戶對于產品的個性化需求卻日益強烈。企業要想在產品層面打造新的差異化競爭優勢,印后裝訂環節將日益成為這一競爭領域的主戰場,印后將具有無限的發展空間。
雅昌在過去2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高檔藝術書籍作為企業所提供的核心產品之一,是雅昌技術創新的重中之重,圍繞藝術書籍制作領域,雅昌發展出獨具特色的印后裝訂技術體系。
雅昌所擁的印后書籍裝訂技術及工藝:包含從中國傳統的書籍裝幀技藝到西方獨具特色的手工書籍;從古老的手工加工到自動化生產;從簡單的單機生產到復雜的聯動生產。既有歷經千年傳承的古法手工藝技術,也有現代科技的規模化制造手段。不一樣的技術、工藝及材料,有不一樣的特點,應用于不一樣的產品,滿足各異的客戶需求。
技術與材質,相得益彰
2016年10月12日至11月17日,一條長達近百米的卷軸,裝幀著一頁頁的書籍與彩色圖片,遇風則靈動翻飛,宛如一條五彩真龍盤于雅昌(深圳)藝術中心5樓,似游龍出世,臨風飄舉翻飛,動若驚鴻,氣勢磅薄!龍鱗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曉棟攜獲得中華印制大獎金獎的龍鱗裝《三十二篆體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經龍裝《清·孫溫繪程甲本圖文典藏版紅樓夢》等書籍,舉辦以“驚世再造,藏于游龍”為主題的書籍藝術展,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眼球。
龍鱗裝書籍裝幀形式宛若驚鴻舒展“逐葉翻飛,形似旋風,鱗次相積”,不僅能大大縮短書卷長度,更增添了閱讀的意趣:可正讀,可反觀,頁頁藏趣,相映成章。
書籍裝幀設計,除了版面布局、內容設計的獨特構思之外,其他設計效果的展現,均是通過合適的印后裝幀技術及裝幀材料來實現,它們與書籍裝幀設計相輔相成,互為支撐。張曉棟所制作龍鱗裝書籍的卷底以加厚的絹或者綾為承載體,為長卷的承載力提供保障;葉心以中國宣紙為材質制作,宣紙具有柔中帶骨,剛柔相濟,開合有度,動靜合宜,空靈飄逸之感;而中國傳統書畫裝裱技術的融入,則賦予龍鱗裝書籍十足的中國人文藝術色彩。
藝術化的裝幀工藝
書籍對人類的進步和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中國又是以“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聞名于世的民族。過往,書籍的本質是知識和經驗的傳承,書籍的編纂重點更側重于內容;現今,書籍除了本身內容所包含的知識傳承的意義之外,越來越多的被賦說予室內環境裝飾和美學普及的作用,擁有獨特創意的書籍愈發像藝術創作一樣,熏陶、影響著人的精神世界及藝術修養。
書籍裝幀設計的審美功能和文化品位不斷提升,風格和生產工藝層出不窮,設計理念、方法、方向發生深刻變化。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在傳播媒體的競爭態勢下,傳統觀念的書籍裝幀面臨巨大挑戰,設計師必須打破傳統的設計思維,培養新的現代審美觀,使書籍滿足基本閱讀功能的前提下,還具備欣賞、品味、收藏的價值。
雅昌的書籍制作技術以市場為導向,書籍裝幀的工藝技術開發立足于服從市場的需求,工藝技術的設計思路以時代意識為基礎,在滿足豐富內涵的同時,更大程度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企業的書籍裝幀技術產品在國際舞臺上綻放更加絢麗的光芒。
雅昌結合各種新材料、新技術,在充分了解市場需求的基礎上,創造性的開發出融合貴重金屬、石材、紡織料、PVC等物料的具有非凡藝術特色的印后裝幀形式,并建立起成熟的技術標準,為精美藝術類印刷品提供有效保障,提升書籍的整體藝術品味。
雅昌新開發系列大尺寸書籍裝幀技術,所制作的藝術大書的展開尺寸達到1060mm×740mm,厚度可達150mm,張張內文似精美藝術創作一樣,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畫面的色彩、層次,以及質感得到超凡的呈現,可謂顛覆了觀者的閱讀體驗。
工匠化的技術創新
11月14日,雅昌為全球最知名、最頂級的科技公司(后簡稱“A公司”)印制的兩款新書發布,分別售199美元、299美元,當全球用戶為其制作工藝而感嘆時,筆者想用奧運選手傅園慧的名言來表達此刻的心情:“鬼知道我們在背后經歷過什么。”
以前,常常在為A公司的精美產品感嘆的同時,抱怨其產品高昂的售價。而此次親身的合作經歷,讓筆者更深入地理解其產品的內涵,理解這個公司追求極致產品的態度,更感悟到這個公司對于其每個產品賦予的內在價值。
當我們的第一輪新書樣品制作完成時,前述科技公司的項目負責人告訴我們,產品合格率是2%,而基于雅昌現有的質量標準體系,我們的產品合格率是在98%以上。窺一斑而見全豹,可見A公司對于其產品品質標準的要求是超乎尋常的高。
雅昌的工匠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勇于直面挑戰,對精品的執著堅持和追求精神,支撐團隊不斷取得新的技術創新與突破,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日益升華的過程。
通過一系列的技術創新與突破,雅昌在后續的小規模打樣中,產品成品率也從2%提升到25%,再從25%提升到45%,最終達到56%。最后一輪技術測試完成后,A公司項目負責人豎著拇指并以敬佩的眼神望著我們說道:“這樣的產品成品率數據,在我們全球范圍內的眾多供應商當中,都是一個非常高的水平。”
當今社會心浮氣躁,不少企業追求“短、平、快”(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帶來的即時利益,而忽略了產品的品質靈魂。企業需要的工匠精神,才能在長期的競爭中獲得成功。堅持“工匠精神”的企業,依靠信念、信仰,看著產品不斷改進、不斷完善,最終,通過高標準要求歷練之后,成為眾多用戶的驕傲,無論成功與否,這個過程,他們的精神是完完全全的享受,是脫俗的,也是正面積極的。
自動化的常規生產
隨著智能工業技術的持續進步,印后加工技術的多工序自動化集成技術也取得長足發展,通過多工序的自動化集成生產技術,產品生產過程中的中間轉運環節極大縮減。這即降低了產品損耗,又提升了生產效率,同時人工經驗干預的減少,為產品質量的一致性提供了保障。
精裝書的制作工序是書刊印刷中最為復雜的產品類型,其印后制作工序從折頁開始算起,總體來看基本上有近30道,按傳統的印后生產制作方式,僅僅是中間流轉環節便是極大的人力、物力以及時間的巨大消耗。
雅昌與全球最頂級的印后裝訂設備制造商合作,為深圳、北京、上海三大生產運營基地各定制一套精裝書籍自動化集成生產系統,該生產系統包含從“書芯壓緊”到成品“包護封”共計18道工序,實現精裝書籍多數制作工序的流水線化的、無縫銜接的自動化生產方式。而且各工序模塊既可單獨使用,也可聯動使用,相較傳統制作方式,精裝書籍自動化集成生產系統各工序模塊同時開動時解放的人力資源總數達30余人,在時下人力成本日益高昂的時代背景下,其優勢不言而喻。
針對印后裝訂技術的發展,行業多數企業可能會更為推崇自動化、智能制造等看起來高大上的硬件領域,這是一個只要資金到位便能較快實現的技術領域,這也是企業互相之間最容易被模仿的,企業很難通過硬件的投入去保持絕對的優勢。
故企業對于自動化、智能化技術領域固然要關注,保持與時俱進,但也不能盲目追求“高、大、上”。企業應當從自身的客戶群體、產品結構、未來定位等方面進行綜合考量,并選擇最適合自身的發展路線,畢竟“最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作者單位:雅昌文化(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