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生
【真題呈現】
閱讀下面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網上購物,視頻聊天,線上娛樂,已成為當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業內人士指出,不遠的將來,我們只需在家里安裝VR(虛擬現實)設備,便可以足不出戶地穿梭于各個虛擬場景:時而在商店的衣帽間里試穿新衣,時而在診室里與醫生面對面交流,時而在足球場上觀看比賽,時而化身為新聞事件的“現場目擊者”……
當虛擬世界中的“虛擬”越來越成為現實世界中的“現實”時,是選擇擁抱這個新世界,還是刻意遠離,或者與它保持適當距離?
對材料提出的問題,你有怎樣的思考?寫一篇論述類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②標題自擬。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套作。
【文題剖析】
浙江卷作文題基本沿襲了近幾年“思辨類作文題”的思路,二元乃至多元思辨已成為近幾年高考作文的常見形式。從命題上看,近幾年高考作文題越來越規避單一角度的話題,越來越重視從多元關系的角度進行考查,越來越看重考生的閱讀積累和文化積淀。這道題貼近社會現實,十分接地氣;與“思辨類題目”相呼應,文體上也限定了寫論述類文章。
這則作文材料不同于往年多以名人名言或哲理性語句作導引,明顯帶有“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的某些特征,其最大特點是“就事論事,就事選例,就事說理”,而不像新材料作文那樣“緣事發揮,談古論今,對照類比”。所以,與往年作文材料相比,這則材料拒絕高蹈,貼近現實,給出了審題立意的多個指向,讓考生有話可說,可從不同角度靈活表達。這種“任務驅動型作文”增強了論述對象的限定性、思維的論辯性以及內容的規定性。
有些考生把這篇作文的主旨僅限定于“虛擬和現實”,這是欠全面的。其實,“虛擬和現實”只是文章論述的由頭,真正的關鍵詞應該是“選擇”。你“選擇”什么樣的生活,為什么要有這樣的選擇,這才是你需要認真思考和著力表述的內容。否則,立意就偏了。
對“虛擬世界”,材料列舉了“擁抱這個新世界,還是刻意遠離,或者與它保持適當距離”這樣三種態度。這就要求考生首先要對信息時代的“虛擬現實”采取什么態度作出自己的“選擇”,再對此進行分析,發表個人的看法和感想;然后引出問題的由來背景、發生原因以及對社會的影響,最好能以新聞報道或現實事例作為論據;最后由此得出結論,提出解決的辦法或進行呼吁,以便引起更多人的關注。從結構上看,這類論述類文章一般可以通過“引—論—聯—結”等幾個環節來構思作文,一般步驟是:首先引述材料,提出觀點;接著充分論證,分析利弊;再聯系現實,由點到面;最后點題作結,勸勉呼吁。
在高考作文的“發展等級”中,特別要求考生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因為只有挖掘深刻,立意深邃,發人所未發,才能讓人看到隱藏在事物深層的本質;文章不僅要讓人“知其然”,更要讓人“知其所以然”,這才能給人啟迪,催人深思,發人深省。因此,考生必須進行“從特殊到一般”的演繹推理,并聯系現實生活,探究并闡釋某些現象存在的背景、它們的共同特征及其特殊含義,讓讀者通過讀你的文章而明白應該選擇什么樣的生活。
虛擬世界中的“虛擬”越來越成為現實世界中的“現實”,這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今天,相當多的青年人成了“手機控”,淪為“網蟲”,整天夢游在虛擬的“現實”中。一旦離開了網絡,他們可能發現自己已經無法應對眼前這個現實世界。原本應該由人類來主宰的虛擬世界,已成為許多人的絕對操控者,不少人的情感乃至軀體都已被“虛擬”化了。
或許,“零距離”地擁抱這個新世界,或者刻意遠離這個并不真實的虛擬世界,都不是最好的“選擇”,而冷靜地與它保持適度距離,使之為我所用,才是理性的“選擇”。當然,每個人都可以作出自認為最好的“選擇”,因為這是一個多元的世界。但不管怎樣的立意,都要求考生有嚴密清晰的思辨和準確生動的論述,通過對事物之間關系的思考、分析和探究,體現出辯證性、周密性、靈活性、深刻性等思維品質,這也正是高考作文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