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曉麗
摘要:新課程強調的是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學習方法與學習效益的全面變革,政治作為高中一門極其重要的學科,是實施課程改革的重要場所。本文針對高中政治情境教學法運用進行詳細探究。
關鍵詞:高中政治;情境教學法
政治是一門重要的學科,對學生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的形成都有著促進作用。學好政治對當今時代想著正確方向發展也具有現實的意義。因此,作為一名高中政治教師,一定要認識到政治學習的重要性,讓學生擺正政治學科的位置,通過多種措施的采取,激發學生政治學習的興趣,提高政治學習的效果。
一、聯系生活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教學理念就是改變過于重視書本知識,將課程教學與現實生產生活密切結合起來,重視學生生活經驗的運用,以幫助學生獲取必備的基礎知識與技能。將政治學科教學與現實生產生活結合起來,置于更為寬廣的學習空間,這正是學科的內在規律性要求。改變以往枯燥的知識講解,將抽象深奧的理論知識寓于形象淺顯的現實生活之中,為學生創設豐富而直觀的教學情境,這樣更能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更加利于學生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由感性認知上升為理性認知。
如在學習“面對經濟全球化”這一內容時,我們可以從學生所熟悉的衣服、食品、生活用品等入手,熟悉的生活事物更能拉近學生與學科的距離,進而使學生主動參與其中。然后讓學生就這些國外品牌的引入來談談對經濟全球化的認識。這樣就不再是空洞而機械的講解,而是讓學生從普通的生活現象入手,展開深入的思考與積極的思維,在學生的交流與討論中讓其認識到經濟全球化有著積極與消極的影響,是一把雙刃劍。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來思考,我們要如何對待國外品牌?如何來支持與發展我們的民族品牌?這樣的教學從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入手,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生活現象來展開深入地思考,這樣更能引發學生參與的主動性與思考的積極性,實現學生的快樂學習;同時又可以讓學生從生活現象中引申出規律性認知。這樣更加利于學生對此知識點的理解,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為此在教學中我們不能機械地照搬教材,而應當深入地鉆研教材,走出封閉的教材視野,將教學的眼光引向寬廣的生活空間,改變機械而枯燥的知識講解,將抽象深奧的理論寓于直觀的生活現象與生動的生活場景之中,以熟悉的生活喚起學生的回憶,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實現學生的主體參與,快樂探究
二、轉變教學理念,找準教學方向
1、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這是新課改下的重要教學理念之一。作為一名新時期的高中政治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一定要改變以往課堂教學中“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之下,學生處于知識接受的被動狀態,不能自主進行知識的探究,他們感到學生和自己無關,只要按照教師的講解記好筆記、進行記憶即可。在被動學習、機械記憶的狀態之下,課堂教學的效果一直不好。在新時期,教師一定要認識到學生主體地位發揮的重要性。在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教學的形勢之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被調動,他們在自己的思考和探究過程中,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知識,從而體會到了學習的快樂,也認識到了自己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2、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在傳統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忽視學生之間所存在的差異性。在課堂上,教師通常會采取相同的標準要求學生,采取統一的方法進行授課。殊不知,由于學生水平的不同,他們在知識的理解和接受上會有著不同之處。在教學中,教師往往看到的是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對他們充滿期待;而對成績較差的學生,教師往往會忽視,甚至嚴加斥責。在這種情況之下,部分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信心,自然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在新課改中,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因材施教,是另一重要的教學理念。作為一名教師,要正確認識每一位學生,要充分了解和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根據學生之間的不同,針對每個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發展目標,為他們選擇適當的學習方法,對每位學生都做到關心和鼓勵,從而讓每位學生在感受到教師的關心的同時,激發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逐步提高課堂教學的總體效果
三、巧設問題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1、在知識的重難點處提問。每一節課都有重點與難點,重點是客觀存在的,而難點則由于所面對的教學對象不同而有所不同。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引起學生的重視,加深學生的理解,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重要環節。在教學知識點的重難點處提問,可以以問題來引發學生的關注,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激活學生的思維,將學生帶入求知的憤悱狀態,引導學生展開主動的探究活動。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理清知識點之間的脈絡關系,確定教學的重點;研究具體的學情,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確定教學的難點,在知識的重難點處巧妙地提問,將學生帶入特定的問題,以引導學生帶著明確的探究目的來展開思維活動。
2、在已知與未知的聯結處提問。學生的認知是一個運用已知來學習未知,將未知變成已知再來學習未知的過程。如果只是著眼于學生的已知提問,問題過于簡單而無法引導學生思考的獨立性與積極性;而著眼于學生的未知提問,問題過于復雜而無法實現主動的思考與積極的探究。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把切入點放在已知與未知的聯結處,這樣所提出的問題才能更加貼近學生,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求知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更能引導學生調用所學知識來展開未知的探索,從而使學生的探究更有深度,實現學生對知識的構建,成為探究的主人
3、提出層次不同的問題。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這是教育中所必須面對的問題。傳統教學無視學生之間的差異性,統一提問,統一標準,這樣更容易造成優生覺得問題簡單,探究熱情不高;而差生又因問題過于復雜而喪失探究興趣,只能讓少數學生參與到探究中來。要引發全體學生的探究熱情,就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來提出難易不同的問題,這樣才能符合每個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激起全體學生共同參與的主動性與思考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基于自身基礎知識與學習水平來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 康鳳濤.高中政治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運用[J].學周刊,2014(01):100.
[2] 李長虹.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動態情境教學法探究[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4(12):115-116.
[3] 歐珠拉姆.情境教學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探索與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4(S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