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萍
在《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使學生獲得數學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的目標,把“雙基”擴展為“四基”。希望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中,除了獲得必要的數學知識能之外,還能感悟數學的基本思想,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因此,要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各種教學途徑,讓學生體會數學思考和創造的過程,增強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不斷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而強調在數學教學中實施變式訓練,可以促使學生的思維向多層次、多方向發散,幫助學生在問題的解答過程中去尋找解類似問題的思路、方法,有意識地展現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數學思維活動的過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大膽創新、勇于探索的精神,從而真正把學生能力的培養落到實處。
一、變式訓練“為什么要變”
所謂數學變式訓練,就是指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對概念、性質、定理、公式,以及問題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暴露問題的本質,揭示不同知識點的內在聯系的一種教學設計方法。通過“變式訓練”,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創造力,增加學生參與度,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和熱情,從而產生意外生成、揭示知識的本質。通過變式訓練,不僅使學生理解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基本技能,讓學生感悟數學思想和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以提高學生的能力。
二、數學教學中變式訓練“變什么”
1、變問題:一題多問,深化問題。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對課本例題和習題的“改裝”或引申。數學的思想方法都隱藏在課本例題或習題中,我們在教學中要善于對這類習題進行必要的挖掘,即通過一個典型的例題,最大可能的覆蓋知識點,把分散的知識點串成一條線,往往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利于知識的建構。
【案例1】
在?ABC中,∠B=∠C,點D是邊BC上的一點,DE⊥AC,DF⊥AB,垂足分別是E、F,AB=10cm,DE=5cm,DF=3cm,求(1)S?ABC。(2)AB上的高。
上題通過連接AD分割成兩個以腰為底的三角形即可求解S?ABC=40cm2;借助于添加AB上的高CH,利用面積公式和第一題的結論,不難求的AB上的高為8cm。我在教學中并未把求得結論作為終極目標,而是繼續問:3+5=8,在此題中是否是一個巧合?探究DE、DF、CH之間的內在聯系,(學生猜想CH=DE+DF)。
引出變式題(1)如圖2,在?ABC中,∠B=C,點D是邊BC上的任一點,DE⊥AC,DF⊥AB,CH⊥AB,垂足分別是E、F、H。求證:CH=DE+DF。
在計算例題的基礎上,學生已經具有了用面積的不同求法把各條垂線段聯系起來的意識,此題的證明很容易解決。
在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的此時,我又借機給出變式(2)如圖3,在等邊?ABC中,P是形內任意一點,PD⊥AB于D,PE⊥BC于E,PF⊥AC于F。
求證:PD+PE+PF是一個定值。
通過這組變式訓練,面積法在幾何計算和證明中的應用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同時這一組變式訓練經歷了一個特殊到一般的過程,有助于深化、鞏固知識,學生猜想、歸納能力也有了進一步提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究意識。
2、變解法:一題多解,觸類旁通。通過一題多解,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可以引起學生強烈的求異欲望,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案例2】如何復原一個被墨跡浸漬的等腰三角形?
(只剩一個底角和一條底邊)
學生給出的三種“補出”方法:
(1)量出∠C度數,畫出∠B=∠C,∠B與∠C的邊相交得到頂點A;
(2)作BC邊上的中垂線,與∠C的一邊相交得到頂點A;
(3)“對折”。
看畫出的三角形是否為等腰三角形,由此引發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證明。
這道題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多向思維,把三角形全等的知識點有機地聯系起來,發展了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
3、變條件和變問題:一題多變,橫向聯想。通過一題多變,可避免題海戰術,讓學生掌握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享受數學的相似美,提高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
【案例3】有一塊三角形余料ABC,它的邊BC=120mm,高AD=80mm。
要把它加工成正方形零件,使正方形的一邊在BC上,其余兩個頂點
分別在AB、AC上。問加工成的正方形零件的邊長為多少mm?
變式1:將“正方形PQMN”改為“矩形PQMN”。問矩形的長和寬分別為多少時,所截得的矩形面積最大?最大面積是多少?
變式2:一塊直角三角形木板的一條直角邊AB長為1.5m,面積為1.5m2,工人師傅要把它加工成一個面積最大的正方形桌面,請甲乙兩位同學設計加工方案,甲設計方案所示,乙設計方案如圖所示。你認為哪位同學設計的方案較好?試說明理由。(加工損耗忽略不計,計算結果可保留分數)
三、數學教學中變式訓練“變到什么程度”
1、變式的數量要“適度”。變式不是為了“變式”而變式,而是要根據教學或學習需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而設計數學變式,使學生在理解知識的基礎之上,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形成技能技巧。因此,數學變式要正確把握變式的度,適度進行,適可而止。
2、變式的內容與難度要有“梯度”。變式習題的設置不僅要考慮到適當的量的安排,更要注重訓練的梯度性,具有科學的循序漸進的訓練程序,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案例4】由4個等腰直角三角形組成,其中第1個直角三角形的腰長為1cm,求第4個直角三角形的斜邊長度。
變式1:已知條件不變,求第5個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邊長,并探究第n個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邊長為多少?
變式2:已知條件不變,求第6個等腰直角三角形直角邊的長,并探究第n個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邊長為多少?
3、變式教學要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設計問題變式要注重一個“變”,不能簡單的重復。變式題組的題目之間要有明顯的差異,要使學生對每道題既感到熟悉,又覺得新鮮,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數學思考中來。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遵循學生認知發展規律,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加強變式訓練,對鞏固基礎、培養思維、提高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變式訓練能培養培養學生敢于思考,敢于聯想,敢于懷疑的品質,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與創新精神。當然,課堂教學中的變式題最好以教材為源,以學生為本,體現出“源于課本,高于課本”,并能在日常教學中滲透到學生的學習中去。讓學生也學會“變題”,使學生自己去探索、分析、綜合,以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