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江蓮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和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要更新教育理念,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生活經驗對教材進行再創造,選取密切聯系學生現實生活和生動有趣的數學素材,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和交流的空間,真正把創造還給學生,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才能更有效地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發展,學會創造。
一、讓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價值
無論是任何事情,要想做好它首先就要從心理上對它認可,同樣道理,要想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學好數學,首先就要讓學生了解到數學知識的用處,感受它的價值,學生只有認識到這點,才能從心理上對數學產生認同感,從而學好它。例如在講到一個數學知識的時候,要讓學生明白學習它并不僅僅是為了會做幾道數學題,而是可以用它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的,正如新課標中所說的“數學來源于生活,又回歸生活”。當然數學的價值不僅僅是體現在日常生活中,隨著科技的發展,在社會的各個領域都離不開數學知識的運用,如醫學、航天技術、氣象學等這些學科無一不用到數學知識,因此學好數學,無論對于社會還是個人都有著非凡的意義。
二、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每個學生對不同的老師會有不一樣的看法,因為他們憑主觀對老師都有自己的印象,這個就在于他是否喜歡這個老師,只有喜歡老師才喜歡她講的課。那么學生會喜歡什么樣的老師哪?他們喜歡具幽默、有親和力、平易近人的老師。隨著課改的發展,在學生面前老師不再是一位嚴厲的教者,而是要做學生的朋友,要以平等的態度去尊重、對待每個學生。我平時就經常和同學溝通交流,了解他們的心理,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知道他們在想什么,需要什么。這樣就可以針對學生的特點,把本來枯燥的數學教學變成學生喜歡的教學形式,他們就會樂于接受。一個老師的威信和魅力,不在于年齡大小、相貌美丑,而是老師一定要做到眼中有生、心中有生、遇事容生,真誠地讓學生實實在在的感受到老師的親和力,促進和諧的師生關系。
三、鼓勵孩子們完成學習任務
新課程標準指出,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贊賞等積極性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指導。現實生活中,不管哪個學生,總能希望得到老師的贊許和肯定。因此,老師在評價每一位學生時要盡可能多一些賞識和鼓勵,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有被認可的滿足感與成就感,幫助他們提高學習的興趣。數學實際上是一門應用學科的基礎課程,現行小學數學教學大綱所提出的小學數學教學目的是: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最基礎知識,能夠正確地、迅速地進行整數、小數和分數的四則計算,初步了解現代數學中的某些最簡單的思想,具有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并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簡單的實際問題。因而只有能夠為實際生活提供解決方法和手段的數學教學,才能稱得上是成功的教學。
四、解決實際問題,體驗成功樂趣
在教學四年級《三角形》這一單元時,首先是認識三角形的特性。通過讓學生拉四邊形和三角形,讓學生感受并認識到三角形具有穩定性,四邊形具有不穩定性,然后再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應用了三角形的這一特性,這時教室真的熱鬧起來了,大家都把小手舉得高高的,有的說自行車架,還有的說籬笆……等等。我隨之問了一句為什么要使用三角形呢,大家異口同聲的說,因為三角形具有穩定性,使用三角形更加牢固。這時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體驗成功的最好選擇。在體驗成功的過程中,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新課程理念如春風般吹遍全國各地,吹進各個教室,提醒每位教師,它的尊旨就是: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用欣賞的眼光去評價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針對新的教學理念,現將自己近幾年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成功做法加以總結于同行交流。
五、開拓時空,讓學生“再創造
當學生對某種感興趣的事物產生疑問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奧秘時,教師不能簡單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識直接傳授給學生,令他們得到暫時的滿足,而應該充分相信學生的認知潛能,鼓勵學生自主探索,積極從事觀察、實驗、猜測、推理、交流等數學活動。去大膽地“再創造”數學。
例如:在三角形的面積后,很快提出三角形的面積可以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邊形來求面積,那么梯形是否也可以用這樣的方法來求面積呢?請同學們自己去探索,發現梯形的面積計算方法,于是同學們躍躍欲試,教師又組織學生出謀劃策,討論并借簽在角形的面積推導方法,分三步走,動手操作--總結方法--實踐應用,于是學生在小組中一步步展開了自主學習,最后如愿以償,發現并掌握了梯形面積計算方法,整個過程,教師只是組織者,只給予恰當的點撥,學生按自己的思考積極主動地發現與探索,深刻地經歷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他們自主探索發現“再創造”新的數學知識,體驗了成功,學習數學的勁頭也越來越足。用運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把“解決問題”的教學過程當作數學教學的一種基本形式,即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數學,以解決問題的形式學數學,從而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六、教給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
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改變以例題、示范、講解為主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投入到探索與交流的學習活動之中。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進行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師應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敢于質疑,樂于交流與合作。要想解決問題首先就要發現問題,教給學生善于發現周圍的數學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發現的問題而提出問題,如果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使這些問題經過教師的啟發和學生的討論得到解決,不僅能使提出問題的學生解決了疑難也會促進全班學生更加深刻理解所學的知識。
總而言之,數學課的開設不僅僅是讓孩子學習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掌握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在這種能力的培養過程中逐步形成一定的數學思維,這對孩子將來的發展大有益處。要使學生成為有效的問題解決者,既是小學數學教學的目標,又是對數學教師的挑戰。但是,無論是數學知識的學習,能力的提高,還是思維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長期的努力才能得以完成。在這個過程中,要讓每個學生都能經常感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廣大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極大興趣,促進小學階段數學教學任務的圓滿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