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樂
閱讀教學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一個最主要的平臺,不同的老師對閱讀教學有不同的見解和做法,而筆者認為,有效的語文閱讀教學,應該先有教師的閱讀,精心設計,然后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滲透學法,讀中感悟,重點講解,這樣一個老師、學生和文本之間互動的過程,其中生成的各種資源都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那么,怎樣才能使閱讀教學更有效呢?
一、教師會讀書,會設計是有效閱讀教學的前提
小學語文實驗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文質兼美,對學生的語言能力的形成,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導都具有很強的示范性,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除了一些經典的老文章,編者還選入了大量的具有時代氣息的文章。這些文章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為學生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感受文化的魅力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空間和平臺。而作為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的教師,更應該自己先讀懂這些文章,依據課標要求深入領會文章所蘊含的所有信息,而且還應該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和學生的情況對文章進行藝術再創造,在最大程度上領會文章的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經典文章已有了不一樣的解讀意見,作為老師更應該把握時代的脈搏,根據時代的特點對老的文章作更全面和更精到的解讀。例如:我們眾所周知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小音樂家楊科》這些文章,記得小時候老師在給我們講這些文章時最后都要求我們了解或明白:文中主人公悲慘的遭遇是因為黑暗的社會制度造成的。那時“階級仇、民族恨”是一條學習語文思想方面的主旋律。一般概括中心都離不開一些公式化的詞句。而現在,我們教師在解讀或引導學生閱讀這類文章時,這樣的說法學生不但不懂而且會把學生弄得更糊涂,失去了學習語言文字的本來目的。教師除了要有能力有水平精讀教材中的文章,還應該有更廣泛的閱讀,課標中對小學各段學生課外閱讀都有一個最底線的量的規定,旨在學生通過這種廣泛的閱讀,拓寬視野和知識面,而且列了古今中外的適合小學生閱讀的書籍以及必背古詩詞。其實,其中好多書就是教師也沒有讀過,因此,當我們教師要求學生讀這些書時,不妨自己先讀讀或者與學生一起讀讀,我們不是倡導“親子共讀”嗎?語文教師不妨來一個“師生共讀”,這既讓教師的閱讀更豐富,也給學生一個榜樣的作用,特級教師于永正先生能將小學語文課本中要求背的文章全背下來,這不能不說是我們語文教師學習的榜樣。
二、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鼓勵自主閱讀
我覺得,目標明確是指上課時老師要讓學生明白這堂課要掌握些什么知識和技能,要養成些什么行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樣的態度,要學會什么方法,等等,也就是要明確的學習目標。在教學中,我認為學生的活動都應圍繞學習目標展開、進行,上課教師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有時插入課外內容,為了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可以把內容引申出去,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不能漫無目的地講,去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這樣教學任務就很難以完成。而應引導學生圍繞學習目標自主閱讀,葉圣陶先生說:“學語文主要靠學生自己讀書,自己領悟。”閱讀應該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課堂是學生展現自我、發展自我的舞臺。我們提倡在學生讀書思考的基礎上,通過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當然引導問題并不是由教師針對文本內容提出問題讓學生解答,作為教師,提問是應該的,但出發點應是通過問題將思維空間拋向學生,讓學生來交流,思考解決。也就是說老師的問題不應針對內容的本身,而是讓學生針對內容本身。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去動腦,去積極地閱讀。當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應組織學生圍繞重點問題展開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發表獨立見解。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獲取知識,形成能力,改變過去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及大量演練習題的模式。
三、巧設思維情境,滲透學法指導,引導“讀”中感悟
要讓學生自主閱讀,學生必須要有閱讀能力,但是形成閱讀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學生的閱讀經歷有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直接將抽象的學習方法硬性塞給學生,要他們去背;更不能以讓學生學會讀書為借口而放任自流,讓其“暗中摸索”。我們認為教師應根據教材特點,抓住訓練時機,巧設思維情境,滲透學法指導,讓學生主動而又生動活潑地學習,積極發揮其主體作用,使“教材”變成學生的“學材”,在師生共同實踐探索中使學生領悟學習方法。例如學習第五冊《師生情》一課,在理解“她們多么想早點看到王老師啊!”一句時,滲透聯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教師引導學生思考:(1)“她們為什么想早點看到王老師?在課文中找出答案并劃出有關語句,談體會。”思考此問題,學生必然聯系下文王老師“和藹可親”、“日夜操勞”來理解。(2)“你從哪兒看出她們想早點看到王老師?劃出有關的重點詞語,談體會。”學生又必然聯系上文中“冒雨”“急匆匆”等詞語來理解,最后達到對師生之間情感的深刻認識。這樣引導學生展開思維,指導學生讀書要翻前看后,讀后想前,上下聯系,整體感知,使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同時,逐步掌握一種重要的閱讀方法。
四、重點講解,方法得當
在鼓勵學生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并不是教師就沒有事可做,而教師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重點內容的教學上,不要對所有任務和所有內容平均使用時間和精力,對細枝末節的知識可以蜻蜓點水地一帶而過,但對重點知識、概念和原理要花力氣教學,重點知識要引導學生弄懂、弄清、熟練掌握。
還有教師講授的知識還必須是科學的、確鑿的、符合邏輯的,技能或行為要符合規范,并且應該要求學生作出的反應同樣是正確的,如果不正確,教師就要及時予以糾正。在學生心目中的教師往往是崇高的、萬能的,他們會向教師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我們對待學生的疑問應保持謙虛、認真、實事求是的態度,不要輕易作出沒有把握的回答。當沒有把握回答問題時,我們可以按照《有效教學方法》說:“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是否有哪位同學能回答?”“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我打算查些資料弄明白之后再回答你們”“對這個問題恐怕要看看有關材料,我和你們共同學習”。因為我體會到教師的虛心、嚴謹的治學態度能感染學生,使他們潛移默化、逐漸形成科學的態度。
其次教師應該根據教學任務、內容和學生的特點,選擇較佳的方法進行教學,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師要善于選擇方法,創造性加以運用,力求使教學取得較好的效果。這又是《有效教學方法》中的好方法,因為方法本身無所謂好壞,但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使用范圍,上課運用的方法要與教學情境相適合。譬如,對尚未定論的爭議問題,可以用小組討論法;為了讓學生認識一個他們不熟悉的物件的形狀,采用講述來描述,不如用演示法更加直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