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開亮
【摘 要】 隨著我國城鎮化和工業化不斷加快,進城務工人員不斷增多,這是我國現代化過程中的必然趨勢,由此農村留守兒童也形成了一個特殊的龐大群體。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受監護人文化素質低、思想觀念和教育方法陳舊的影響,致使許多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習慣較差。
【關 鍵 詞】 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習慣;培養
我校從2009年申報了市級課題《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良好學習習慣養成研究》,經過三年來的調查研究和實踐,我們分析了農村留守兒童不良學習習慣形成的原因,總結了不良學習習慣的類型,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以愛養家,以情動人”的管理理念,以此來加強農村留守兒童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一、農村留守兒童不良學習習慣現狀及原因
通過調查、統計,我校留守兒童不良學習習慣主要有以下幾種現象:
(一)學習目的不明確,態度不端正
由于留守兒童的父母不在身邊,而監護人的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受傳統思想的影響,部分家長認為讀書不如早點學個好手藝外出打工掙錢,他們很少甚至從來沒有主動關注過留守兒童的學習,他們認為只要一日三餐讓孩子吃飽,有個安全的地方供孩子住宿,不讓孩子挨凍受餓,就算是盡到了監護的職責;有的監護人口頭上對孩子的學習十分關心,要求教師嚴加管教,但落到實際行動上卻缺乏有效的方法;有的監護人長時間打麻將,對孩子的吃穿疏于管理,把孩子的學習品質、行為習慣、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問題統統歸結于老師應該做的事情……這樣的家庭教育使得孩子從小對學習的目的認識不明確,學習態度也就不端正了。
(二)作業不按時完成,錯誤多,書寫潦草
農村留守兒童由于與父母分離,造成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留守兒童隔代監管較多,而祖輩年紀較大,文化層次不高,有的甚至是文盲或半文盲,無法對孩子的學習、作業進行輔導,有的就連幫助低年級孩子聽寫都難以實現,由于身體、精力、文化程度的原因,監護人很難和兒童交流,加上中國有隔代親的傳統,造成溺愛多于管教,所謂監護權只能是用簡單的方法對留守兒童進行管教,以生活照顧為主,對孩子只求物質上的滿足,根本無法代替父母履行品德培養、輔導、督促孩子學習的義務,這就造成孩子由于無人有效監管而逐漸形成作業質量差,書寫潦草,甚至不做作業的壞習慣。
(三)課堂上精力差,不愛回答問題
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環境普遍較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于打工,沒有時間和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在和子女聯系時,他們最關注的是子女的學習和子女在家是否聽話,并盡量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來平衡心理的愧疚,把對孩子的管理托付于自己的父母和老師。但是留守兒童正處于情感波動最為強烈的時期,好動、好奇是他們這個時期的特性,如果沒有監護人有效的加以管理,任由其發展,看電視到深夜、打電游到通宵、外出玩耍肆無禁忌,必然導致孩子在課堂上精力不足。加上留守兒童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親情,缺少關愛和交流,有困難沒地方傾訴,很容易造成焦慮、孤獨等心理上的障礙,不愿抒發自己的情感,因而在課堂上不愿回答老師的提問等。
二、如何培養留守兒童良好學習習慣
在三年的研究實踐中,我們發現,要培養留守兒童良好的學習習慣,做教師的必須要有耐心、有愛心、有寬容之心,更重要的是要采取合理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一)以愛養家,以情動人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的前提。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不可否認許多老師也是愛學生的,但面對這些存在不良學習習慣的留守兒童,我們更應該擔負的是一份責任。泰戈爾有句愛情詩,“讓我的愛像陽光一樣,隨時包圍著你卻又給你充分自由。”我們不妨將這句詩移到老師與這些特殊的學生關系上,老師對他們的愛也應該像陽光一樣,溫暖著學生,同時也寬容著學生、尊重著學生。因為寬容是愛的甘露、家是愛的港灣,以愛養家、以情動人是轉化這些留守兒童學習習慣的一劑良藥。我校建立了教師結對幫扶留守兒童制度,每位教師幫扶2~5名留守兒童,并且規定每月至少開展一次關愛活動,盡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經常交流,關心他的生活,了解他的想法,讓他們時時刻刻感受到父母般的關愛,積極營造家的氛圍和感覺,“家是愛的港灣”,充分讓孩子在“家”的溫暖中健康成長。有的教師為了增進與自己結對孩子的感情,安排時間將孩子接回自己家中過節、過周末等。我校的一位支教教師唐政就多次將結對的留守兒童帶回重慶家中,與自己的孩子一同玩耍,為他買新衣和文具,孩子在自己的日記中寫到,“我終于看見解放碑了,看見輕軌了。”“唐老師,我真想叫你媽媽!”……學校要求各班通過不同的形式積極開展關愛留守兒童的主題隊會,讓這些特殊的孩子不再感到孤單,充分感受家的溫暖。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培養他們學習的興趣,讓他們明白學習的目的。
(二)以智導其行
對于留守兒童不按時完成家庭作業或作業錯誤多等問題,我們要講究方法,對于其他學生,老師往往通過校訊通將作業及要求發給家長,在家長的協助下達到老師的要求,而留守兒童,他們的監護人由于缺乏文化知識,有的甚至連手機都無法使用,我們就成立了學習互助小組,幫助留守兒童搞好學習。指定負責任、品學兼優的學生與留守兒童結對子,在學習、生活上相互關心和幫助,教師指導留守兒童打破年級、班級界限,組建校內外學習小組,組織小組成員互相檢查作業、開展校外表現評議等,教師也對他們的在家作業和預習情況進行重點監控和檢查,久而久之,讓學生養成定時作業和提前預習的好習慣。老師也多留心觀察,總結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及時進行引導和利用,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長處和優勢。使其明白原來自己并不是一無是處的。讓其產生一種成功感,對他們點滴的進步都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并讓其他同學給予他們較多的關愛和鼓勵,使他們感到有這么多的同學在關心他們,鼓勵他們,只有改掉自己的一些不良行為習慣,積極投入到學習中,才對得起老師和同學的那份真摯的愛心。
(三)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形成長效管理機制
對于農村留守兒童我們應盡量營造一個寬松的環境。我們學校成立了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具體的工作制度和計劃,組織安排了豐富多彩的各項活動,使學校真正成為留守兒童活動開展的主陣地。為全面了解掌握本校留守兒童的第一手資料,我們全體老師走村入戶詳細調研,摸清情況,建立完善的留守兒童基礎信息檔案和個人成長檔案。為了給學生創造更好的活動條件,學校成立了“留守兒童之家”,配備了電腦、電視、電話、飲水機、圖書等。建立了“心理咨詢室”,每天安排一名輔導老師和孩子面對面進行交流,并開展一些有利于培養他們心理素質的活動,做到社會、學校、家庭齊抓共管,使孩子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增強孩子心理承受力和社會的適應力,促進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我們的理念是“學校就是他們的家,我們就是家長。我們要做到讓這些特殊的孩子遠離父母不離愛”。
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已經困擾著農村的教育發展,困擾著一部分家庭,影響到一部分孩子的健康成長,是一個值得全社會關注的問題。如何營造一個關愛留守兒童的環境,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來加強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家庭、學校和全社會來說,都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只有社會各界共同關注, 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應措施,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機制,才能使留守兒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讓他們和同齡人一樣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 金舒. 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方法[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2] 雷水良. 班主任培養留守兒童良好的學習習慣的策略[J]. 讀寫算(教師版 素質教育論壇),2016(27).
[3] 趙根定. 例談培養留守兒童學習習慣的策略[J]. 江西教育,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