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摘 要】 通過建設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園文化,能有力推動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鑄就“競爭、合作、求是、創新”的校風,為教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學校各項工作的全面提升注入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
【關 鍵 詞】 校園文化;素質教育;學校
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環,它能促使整個學校的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育方法的變革,對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開發學生智力,增進學生身心健康,豐富文化生活,幫助他們樹立和形成良好的審美觀以及和諧的人際關系,讓學生全面成才具有重大的意義。
一、校園文化建設的基本構成
經過21年的探索實踐,重慶市暨華中學按照“校園建設營造整體美,綠色植物營造環境美,名人佳作營造藝術美,人際和諧營造文明美”的思路,既重視硬件建設,也重視軟件建設,既體現主旋律,又倡導多樣化,既加強規范引導,又注重個性發展,從而實現了暨華校園文化的不斷發展。暨華校園文化建設分別從環境建設、文化建設、活動建設三個方面進行。
(一)環境建設
暨華校園環境建設遵循“設計科學,規劃合理,經濟實用,整潔舒適”的原則,通過學校建筑物造型、綠色植物造景、人文景點設置,來塑造校園的整體形象,對學生的成長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學校環境以淡黃色調為主,體現出高雅素潔、穩健久遠、協調和諧的校園文化主格調;新建辦公樓采用了回旋式建筑設計,而勵志園和文化廣場的建設保留了中國傳統的庭院式建筑風格;校園的美化綠化工作以“四季常綠,三季有花,自然優美”為目標。目前,各種環境要素錯落有致,相得益彰。
(二)文化建設
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點,是校園的點睛之筆。主要包括:
1. 以“秉承傳統文明,弘揚民族精神”為主題的“傳統教育系列”,主要分布在教室的德育長廊中,其主要內容包括:中國革命戰爭和建設時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延安精神、長征精神、紅巖精神、大慶精神、雷鋒精神等;國旗、團旗、隊旗等詮釋;三字經、道德經節選;學會尊重、學會惜時等有關內容,是師生了解、學習、傳承中華民族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的園地。
2. 以“播種良好習慣,收獲健康人生”為主題的“養成教育系列”,主要分布在兩座教學樓前的宣傳櫥窗內及花池、草坪的文化牌上,其內容包括9月1日開始實行的《中小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文字內容及其圖解和詮釋,還包括人生格言、名人名言、箴言佳句等,使學生理解“習慣就是素質”的內涵,從而養成遵紀守法,言行規范,文明自律,全面發展的良好習慣。
3. 以“普及科學知識,關注科技前沿”為主題的“科技教育系列”,主要分布于實驗樓走廊內。其內容主要包括航空航天、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天文地理等科技知識,以此激發起學生愛科學、學科學和用科學知識報效祖國的壯志豪情。
4. 以“陶冶藝術情操,展現藝術特長”為主題的“成功教育系列”,主要分布在教學樓、辦公樓內,其內容主要以學生作品及活動場景為主。在這里學生可以感受成功幸福、品味實踐之樂、暢談人生理想、憧憬美好未來。
(三)活動建設
活動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血脈,它豐富活躍著校園文化。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能使學校充滿生機和活力。因此,暨華非常重視校園文化活動的建設。
1. 堅持主旋律,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時事政治教育,引導學生增強愛國之心,報國之志。多年來,暨華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與改革開放和學校教育事業的發展結合起來,以新學期升旗、開學典禮、學生表彰大會及重大節日、重大紀念日、重要活動為契機,開展了“秉承傳統文明,弘揚民族精神”和“國不可辱,民不可欺,我當自強”教育活動;以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為主題,開展了“我看改革開放,我看學校發展”征文比賽、歌詠比賽等活動,增強了學生勤奮學習、愛國愛校、報效祖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2. 加強社會主義公共道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暨華持續開展了“塑造文明學生形象”活動,開展了“愛父母”“愛學校”“愛老師”“愛老、敬老、助老”系列讀書活動、征文比賽、演講比賽,大力開展實踐活動、青年志愿者活動,堅持“愛心救助”“社區援助”“一助一”“環保衛士”“學雷鋒講奉獻”活動。這些活動引導學生崇尚團結、友愛、互助、奉獻的精神,弘揚了助人為樂的優良傳統,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3. 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活躍校園文化。二十多年來,暨華加強了學生藝術團體的建設,成立了學生樂隊、舞蹈隊、合唱團、文學社、美術興趣小組,積極參加市縣文藝匯演、抗戰70周年文藝演出、才藝大賽、廣場文化活動;定期舉辦詩歌朗誦會、合唱比賽、廣播操比賽、運動會、新年晚會以及書法、繪畫、攝影、手工藝品展覽等活動,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促進了學校德育和美育工作,提高了學生的鑒賞能力,使校園文化建設呈現多樣化、群體性、藝術性的特點。
二、校園文化對學生成長的作用
(一)導向作用
從社會大環境的角度來看,盡管學生的主要生活限于校園以內,但校園的開放性、網絡的盛行、學生自主性的增強等因素的存在,使社會文化對學生價值取向的影響有增無減。對于來自國內社會甚至國際社會的各種新觀念、新思潮無不引起學生的關注和反思,或多或少地影響到他們的價值取向。校園文化幫助學生對社會文化中的各種觀念、思潮進行正確的評價、鑒別、取舍,引導他們提高認識,確立符合時代要求的正確的價值取向。
(二)塑造作用
校園文化對學生心理的塑造功能體現在能力塑造和人格塑造兩個方面。一方面,豐富的校園文化為大學生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學生可以充分發揮主動性和創造力,通過積極參與各種校園文化活動,使他們各自的組織管理能力、社交能力、自主能力在不同程度上得到鍛煉和提高。另一方面,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不僅滿足了大學生求知成才、開展社會交際、鍛煉能力、提升自我等各方面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通過校園文化所創設的優美的物質環境、和諧的制度環境以及良好的精神環境,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影響和熏陶,對他們良好素質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和塑造力,使他們能在輕松偷快的校園文化環境中,自然地塑造出健康的人格。
(三)陶冶功能
校園文化的陶冶功能,主要是通過給師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校園物質環境、精神環境來感染情緒、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從而培養積極的生活態度、高尚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
首先,優美的校園物質環境,可以讓身處其中的校園主體有意無意間受到感染和影響。鳥語花香、濃蔭蔽日的校園環境,令人心曠神怡、精神振奮;整潔的教室、明亮的光線,會使人心情恬靜、舒暢;前輩大師的塑像,讓人心生敬畏與自豪……其次,人性化的制度管理,可以讓被教育者感受到更多的人文關懷,并影響他們在將來處理事情時的態度和做法。再次,校園精神環境對學生的陶冶作用更為明顯。校園文化通過對各種有形的、無形的、物質的、精神因素的綜合作用,于潛移默化中感染了情緒,陶冶了情操,美化了心靈。這種“潤物細無聲”的陶冶教育,是其他任何形式所無法替代的。
總之,通過建設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園文化,能有力推動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鑄就“競爭、合作、求是、創新”的校風,為教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學校各項工作的全面提升注入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1] 葛金國. 校園文化建設導論[M]. 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
[2] 張永祥. 校園文化建設淺談[J]. 新課程(教師版),2016(1).
[3] 陳宗德. 校園文化建設的策略探討[J]. 甘肅教育,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