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榮忠
【摘 要】 卓越課堂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強調學生的是作業的主體,旨在發揮學生作業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使學生在能動的創造性的作業活動中,獲得生動、活潑、完滿的發展。卓越課堂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如何更好地突出開放性、趣味性、人文性、創新性、發展性,把語文作業設計推向深入,更好地營造學生的個性,使學生的天性得以張揚,有待我們語文教師繼續努力。
【關 鍵 詞】 分層自主;個性創造;開放趣味
“卓越課堂”是指按照新課程改革要求,堅持德育為先、全面發展、能力為重、以人為本、與時俱進,突出“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核心理念,轉變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建立師生學習共同體,彰顯多元、開放、包容的課堂教學文化,最大程度地優化教學環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形成最優化的課堂形態,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育人質量。在“大語文觀”的指導下,作為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業設計,如何體現最優化,真正成為檢驗學生掌握知識情況,反饋學生思維發展現狀的重要手段呢?
一、分層設計作業,尊重學生差異,體現學習自主性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學生的身心發展由于先天稟賦以及后天諸多因素的影響,存在著差異。傳統教學中“一刀切”的作業設計,統一的標準答案,共同的作業目標,往往只注重了對學生的共同要求,而抹殺了學生的差異性,抑制了他們的個性發展。“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素質教育要求,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可以進行分層次設計作業。找準每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把作業設計成難易有別的A、B、C三組,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自由選擇適合他們知識水平的一組作業。A組為基礎題,重在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適合基礎較差的學生。B組為提高題,重在知識的理解和簡單的應用,適合中等生。C組為發展題,鼓勵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難度較大,適合學有余力的學生。如在學習了古詩《江畔獨步尋花》后,我設計了這樣的作業:A.背誦古詩,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B.根據該詩內容,動手畫一幅畫,并把這幅畫向同學講一講。C.結合自己對詩的理解,加上想象,寫一段話。又如,學完《軍神》一課,我設計如下作業:A.劉伯承生前有許多稱謂,你能說說每個稱謂的含義嗎?B.收集劉伯承的故事并說一說。C.你能將《軍神》改編成課本劇嗎?這三個層次的作業由易到難,既有基礎知識的鞏固,又有知識的創新和能力的訓練,滿足了不同程度學生的需求。
由于接受能力的差異,學生掌握知識的快慢也就不同。因此,在作業數量上也應體現一定的自由度。如在抄寫生字、詞語時,把選擇的自主權交給學生,讓他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去完成。抄寫的目的就是識記,我在教學中,采取了聽寫成績優的可減半抄寫,甚至可以不抄;自己已經識記了的可以少抄或者不抄;自己還不能記住的就自己決定抄寫遍數。這樣效果很好,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無形中被激發出來了,變“要我寫”為“我要寫”,提高了做作業的興趣和效率,體現了學習的自主性。
二、張揚作業個性,發揮學生特長,培養學生創造性
每個學生都是一本內容豐富的書,一首動聽的歌,一幅多彩的畫。一個班級中,學生的性格、愛好、特長是千差萬別的,有的擅長表演,有的喜歡繪畫,有的則善于創作。語文作業的設計就應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體現出學生各自的“閃光點”和特長。那么,教師何不布置靈活多樣的作業,讓學生自主地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學習優勢,選擇合適的作業,以求最大限度地促使語文能力得到有效發展呢?我在教學《家鄉的紅橘》之前,設計了這樣一個菜單: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其中一至兩項作業認真完成。一是利用雙休日到附近的農村尋找紅橘的身影,有條件的同學可以把它拍下來。二是通過看書、上互聯網等方式查找有關紅橘的產地、栽種、管理以及橘皮的作用。三是搜集古今中外贊美紅橘的詩詞、文章。四是編一張有關紅橘的手抄報。五是編排一段有關紅橘的舞蹈,編一首描寫紅橘的歌曲。六是畫出你心中最美的紅橘。這一組作業設計包含了“看、查、寫、舞、唱、畫”等多種形式,既有用腦思考的,也有對大自然觀察的回憶與記錄,既有動口說的,也有動手操作的,既有語文活動的,又有將語文學習與美術、音樂等交融一體的,為不同個性特點的學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間和鍛煉的機會。
據中外教育比較研究顯示,國外教師經常會給學生留一些書本上找不到答案的,而需要學生自己翻閱資料,經分析綜合,提出具有自己獨特見解的開放性作業。通過這種作業,學生所獲得的能力,要遠遠強于單純死記硬背,生搬硬套的作業。
三、聯系學生生活,增強作業趣味,激發學習興趣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實踐證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讓小學生對作業感興趣呢?我認為教師在把握教材的重難點后,結合小學生實際可設計靈活新穎、富有情趣的作業來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始終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強烈的好奇心。語文作業設計興趣化,既要符合兒童心理特點,又要符合語文的學科特點。而語文學習的天地十分廣闊,如果把語文作業的設計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使學生在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實踐中鞏固語文知識,必將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
(一)聯系學校生活
充分利用廣闊的學校資源,鼓勵學生多去圖書館、閱覽室,在教室里設立“圖書角”,加大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有利于知識的積累。班級口號的制定,班級公約的確立,板報、手抄報、班級小報的采寫、修改、審編,都是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的好機會。利用晨會、午會時間,開展“3分鐘演講”活動,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與大家交流,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二)聯系家庭生活
建立學校、家庭雙向交流的管理模式,把與家長交談、聽廣播、看電視納入學生的課外作業中。設置登記本,把交談的內容,廣播的要點,電視的情節,用通順、連貫的話寫在登記本中。在一年級學習拼音時,我還讓學生在父母的幫助下,把自己朗讀的音節、故事錄在磁帶中,次日拿到學校來,選擇幾位同學的錄音在班內播放,聽后師生共同評價,糾正錯音。這種做法,把原來枯燥的拼音練讀變得趣味無窮。有的學生為了達到良好的錄音效果,在家中一遍遍練習,絲毫不感到乏味。
(三)聯系社會生活
教材中有很多反映祖國山水和家鄉風景、特產的課文。學了這些課文,我們可以立足于本地特色,讓學生收集有關家鄉特色的圖片,感受家鄉的景色之美;充當小記者采訪當地老人,了解家鄉的歷史變遷;收集有關家鄉的民間傳說,體會家鄉豐富的人文資源,還可以讓學生自由組合成學習小隊,開展社會調查,試寫調查報告。讓學生轉換角色,當小導游,利用雙休日或假期帶領父母、小伙伴游一游附近的美景、公園;當推銷員,為某一產品做介紹,草擬廣告;當糾察員,到大街小巷給牌匾、宣傳欄糾錯;當評論員,就某一社會現象發表自己見解。
綜上所述,新課標下的卓越課堂作業設計,應力避簡單劃一、機械重復,而應充分考慮學生個性差異,多設計一些開放性的,需要學生主動去探究、收集、整理而獲取信息,并綜合運用這些信息進行再創造的作業,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以利于學生多元智能的開發,提高作業的實效性,使作業真正成為促進學生發展的一個生長點。如何把語文作業設計推向深入,更好地營造學生的個性,使學生的天性得以張揚,還有待我們語文教師繼續努力。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 王子木,杜洋. 小學教師作業設計技巧與方式[M]. 沈陽:白山出版社,2012.
[3] 梁建華,呂寧. 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探究[J]. 廣西教育,2016(5).
[4] 李忠富. 小學語文多樣化作業的設計思考[J]. 新課程(綜合刊小學版),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