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東
【摘 要】 有效教學中的語文學習觀是“學”的課堂,是“學”的自主,是“學”的合作,是“學”的探究,是“學”的發展,是“學”的創新。在以“學”為中心的有效教學視野下,課型走向多元化,不同課型中根據學習需要,都有可能進行自主、合作、展示、探究學習。
【關 鍵 詞】 學習觀;語文;教學
在以“學”為中心的有效教學視野下,課型走向多元化,不同課型中根據學習需要,都有可能進行自主、合作、展示、探究學習。本文重點就有效教學中的語文學習觀談一點淺見。
一、轉變學習方式
傳統的課堂教學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主宰課堂,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地位。即使是現在一再強調更新教學觀念,也只是將過去教師的“滿堂灌”變為教師的“滿堂問”“滿堂練”“滿堂吼”。有效教學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它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教師要改變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觀性、受動性、依賴性的狀態,使學習成為人的主體性、能動性和獨立性生成、發展、提煉式的過程,成為人發自內在精神的解放運動。因此,教師要做課堂教學的一個成功引導者,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教給學生探索發現的方法,讓學生會探索、會發現,不斷地引發學生思想碰撞,把學生推到一個又一個思維的波峰浪尖。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去感受,從而使學生成為“跳起來摘桃子”的人,而不是“桃筐里拿桃子”的人。
二、師生轉變思維
在“教”的課堂視野中,教師形成了一種固化了的課堂學習思維,即“師講生聽”思維,講求師道尊嚴,秩序井然。在以“學”為中心的有效教學中,師生要在以下四方面進行思維轉型。
1. 由過去等待學習轉向提前學習。傳統教學中,由于師生的不對等,教師備課,學生聽課,造成了師講生聽的現象,課堂上經常出現“教師講得滿頭大汗,學生累得兩眼打顫,教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聽得莫名其妙”的現象。有效教學提倡學生提前學習,提前思考,師生處于同一平臺,這就有了平等對話的可能,就有了思想碰撞的舞臺。在“學”的課堂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學習,提供先進的學習方法,培養善于自主學習的好習慣。學生要提前學習,積極預習,海量閱讀,走入文本。
2. 由過去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在“教”的課堂中,老師在課堂上起主導作用,教師是主動地講授,學生是被動地接受,聽講+記筆記+做作業=好學生。這樣的課堂,教師是灌輸,學生是容器,知識陳舊,沒有創新。在“學”的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學會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學生不要依賴教師,“我的課堂我做主”,有效學習。
3. 由過去靜態學習轉向動態學習。在“教”的課堂中,教師喜歡滔滔不絕地講,學生喜歡安全靜靜地聽,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累,45分鐘的靜坐是多么的辛苦,更何況還要聽不想聽不愿聽的內容。在“學”的教學中,教師要倡導動態學習,鼓勵學生動起來,活起來;學生要站坐自如,行走自如,思維自如,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4. 由個體接受學習轉向合作發現學習。在“教”的課堂中,教師是集體傳授,學生是單打獨斗,缺少合作團隊意識。在“學”的教學中,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合作發現學習,形成學習的共同體,成長的共榮圈;學生要建立小組合作學習團隊,達到合作發現學習。
三、學生走向“活動”
有效教學強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要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教師僅僅是課堂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合作者,學生是活動的主演。如教學《兩小兒辯日》一課時,教師在小組內讓每位學生明確任務,討論交流,深刻領會文章不同人物的思想后,紛紛要求扮演“孔子”“一小兒”“另一小兒”“穿越時空的現代少年”,可每組選出一組優勝者參賽,使每位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而且觀者能根據自己的觀點積極參與評價,課堂教學真正做到面向全體。教師在活動過程中作相機引導,這樣學生的朗讀、表演得到進一步提升。這也正符合新課程的追求:“以學生自主活動為主要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自己去設計和組織活動,自己去評價活動效果,活動會使課堂充滿磁性。”但我們應注意:“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是內容的簡單重復,而是課文內容不斷創造的過程,要源于教材,立足教材,活動的安排要從教材與學生的實際出發,即針對課文的特點、教學的重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活動方式。”
四、學生走向“生活”
有效教學認為:“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全方位地把語文學習同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相結合。”語文學習應植根于現實,應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中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不是范例,而是案例)。應使課堂融入家庭,融入社會大課堂。以課堂教學為主體,向生活延伸,以課堂教學為主體,把課外生活向課內引進。學生明白道理以后,要在生活實踐中加以運用,應有意識地創設一種情境或開展一些活動。如組織踏青活動,學生分小組開展活動,把自己所學的知識運用于大自然,開展“歌頌祖國詩歌朗誦”“描繪祖國山川的成語競賽”“利用大自然資源舉行制作、收集標本活動”……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學生不僅領略到家鄉的山水風光,而且做到相互配合,相互合作,更多地獲得知識以外的東西,在活動中得到鍛煉。
五、學生走向“感悟”
語文教學要用“心”思考,用文字去體驗情感,去聯系生活經驗,融會貫通,自悟自得,提高悟性,有悟性才有靈活。
(1)學生悟“文”。鼓勵學生議論,多元化理解、個性化語言發表意見。如學習了《孔孟》,讓學生重讀《孟子》中的《寡人之于國也》,然后說出自己的理解。有的同學認為,從“王好戰”一句可以想見當時戰爭的頻仍;有的同學說,孟子給梁惠王提出的方案,是發展生產,注意民生;有的學生說,從“好戰”與“野有餓殍”可以看出戰爭對生產的破壞,戰亂對民生的危害;有的同學說,感受到了孟子慈悲的胸懷,為民請命的激切……這樣,學生不但對語言文字產生悟性,而且發展了學生的個性,給學生創造了一個自我展示的機會。
(2)學生悟“法”。推敲用詞的準確,改變句式體會遣詞造句的靈活性,調整句子之間的聯系體會連句成段的多樣性。如《鳥的天堂》一文中“一部分樹枝垂到水面,從遠處看,就像一株大樹臥在水面上”,作者為什么要用“臥”字?先讓學生思考可以用哪些詞來替換“臥”,有的學生用“趴”“躺”“睡”。從討論中他們體會作者選擇“臥”的恰到好處,加深對榕樹“大”特點的理解。又如“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通過改變句式(反問句),抓住“的確”“啊”感悟作者當時的情感。又如《荷塘月色》中,以“田田”形容荷葉的密度,用“層層”刻畫它的深度,用“曲曲折折”表示荷塘的廣度,用“蓊蓊郁郁”極寫樹木的繁茂,卻產生了鮮明的實現效應,同時,讀起來又節奏明朗,韻律協調,有音樂美的感受,從而感悟疊詞的妙用。
(3)學生悟“情”。讓學生感悟語文內容中的自然美、人文景觀美、社會生活美、人物形象美,以及語文形式的詞意美、意境美、整體美。如《荷塘月色》這篇課文,語言質樸,意境優美,感情真摯,很適合學生自己去體會,去領悟,閱讀時要求學生有自己的見解,尊重學生的個性,發揚民主,把更多的空間和時間讓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結合教材這一特點,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段落談感悟,抓句子談感悟,抓品讀促感悟,讀著這篇散文,一幅清新、美麗的景象立即映現眼前:綠葉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縷縷,月色溶溶,像朦朧的幻夢,像縹緲的歌聲,那里有畫,有詩,有情,有深邃的意境,可以感悟到美的畫面,美的韻律,美的語言,美的生命,美的行為,美的情感。
綜上所述,有效教學中的語文學習觀是“學”的課堂,是“學”的自主,是“學”的合作,是“學”的探究,是“學”的發展,是“學”的創新。
【參考文獻】
[1] 韓立福. 韓立福:有效教學法[M]. 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朱慕菊. 走進新課程[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 施良方,崔允漷. 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4] 程紅兵. “語文研究性學習概論”[J].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