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冬英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類生活的工具,對數學的認識不僅要從數學家關于數學本質的觀點去領悟,更要從數學活動的親身實踐中去體驗。”數學學習的本質,是數學創新思維活動的過程。因此數學教學的思維訓練,應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結合教學內容把思維訓練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各個方面。激發學生思維動機,理清學生思維脈絡,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方面。
一、優化比較,引導思維認識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矗”,正確思維的主要方法是比較,在教學中,引導運用這一方法,就能使一些表面實異的概念或研究對象條分縷析,思維和認識必然清晰有序。
教師如何才能激發學生思維動機呢?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根據學生心理特點,教師有意識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識因素,從學生自身生活需要出發,使其明確知識的價值,從而產生思維的動機。例如:在教學根據實際情況用“進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數的應用題時,先出示題目:小強的媽媽要將2.5千克香油分裝在一些玻璃瓶里,每個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幾個瓶?再讓學生讀題,分析解題思路。當學生回答出求需要準備幾個瓶,就是看2.5千克里有幾個0.4千克時,我先讓學生猜一猜需要幾個瓶,然后讓學生獨立計算出結果。根據實際計算出的答案教學“進一法”和“去尾法”。由于這些例題都是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學生容易理解掌握,也引發了學生探求新知的思維動機。
二、設立機會,發展思維
數學教學除了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之外,還應當讓學生明白,這一知識的形成過程。其主要措施應當是:首先思考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在學生情緒高漲,思維活躍時,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并對提出的問題進行大膽的探索,在不斷的探求知識的過程中,認識知識結構,其次教師要努力引導創設成功的機會,增強學生的思維度,讓學生積極思索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思維空間發展。
例如:在教學新教材第九冊的連除應用題時,首先將連除應用題拆分成兩道與生活有關的除法應用題,讓學生分析數量關系,并列式計算。再出示連除應用題,通過學生讀題、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學生明白這題與上面兩道題不同,然后我啟發提問:“能不能一步算出每頭牛一天產奶多少千克嗎?”學生都回答說:“不能。”接著我又提問學生:“既然這道題不能一步算出來,那么應該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然后讓學生分小組分析解答。交流匯報時,有的小組說出了兩種算法,甚至有個別小組說出了三種以上的方法。這樣從問題入手逐步深化認識,不但能夠解決學生思維過程中無從下手的問題,而且有利于使學生的思維沿著起點發展,培養其思維的流暢性。
三、鼓勵質疑、引導釋疑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大膽質疑正是學生主動思維的充分體現,是學生自主探索的重要標志。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產生疑問,鼓勵和引導學生大膽質疑問題,從存疑到無疑,再產生懷疑,不斷激發學習動機,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對學生的創新質疑要給予充分的肯定,保護學生質疑問難的積極性,使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見解。
在教學中教師必須鼓勵學生質疑問題,例如我在教學求“長方形面積”時,為了發展學生善于觀察事物的意識,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回到家,看看身邊哪些物體是長方形,試著計算它們的面積。并跟自己的父母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看你計算的對不對?第二天班上交流時,有的學生提出了質疑:“陸紅說:“他家桌面的面積為40平方厘米。”李麗說:“她家桌面的面積為120平方厘米。”怎么會相差這么大呀?”面對學生的提問,教師首先給予鼓勵,接著再針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教師帶領學生在教室里觀察課桌面與黑板面,從而使學生明白都是長方形面積,但大小卻不一樣。也使他們進一步懂得,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根據實際問題進行具體分析的道理。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的目的,不僅在于傳授知識,讓學生學習、理解、掌握數學知識,更要注重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良好的思維品質,這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