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潔靈
摘要:貴州地處喀斯特巖溶地區,由于人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對身邊的生態環境的不合理利用和保護,導致出現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石漠化。本文從貴州的石漠化現狀出發,介紹了石漠化給貴州的人民生產生活、生態環境帶來的沉重壓力,從而提醒有關部門及人們要重視我們世世代代生活的這片土地。
關鍵詞:石漠化;喀斯特;難題
當前,貴州石漠化日趨嚴重,生態環境也漸趨惡化。以巖溶石山區為主的貴州,巖溶地貌占地表面積的61.9%。由于巖溶地貌地區極其脆弱的地質結構和陡峭的地形,加之人口增長及對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導致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加劇,貴州石漠化日趨嚴重。貴州省輕度以上石漠化面積為35920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0.39%。其中,輕度石漠化面積22733平方公里,中度石漠化面積10518平方公里,強度石漠化面積2669平方公里。另外,尚有43714平方公里的土地有潛在石漠化趨勢。從石漠化在縣級行政單元的分布來看,除赤水、榕江、從江、雷山、劍河5縣(市)無明顯石漠化外,其余都有明顯的石漠化現象。從空間分布看,石漠化土地多集中分布在喀斯特發育的南部和西部,以六盤水、黔西南、黔南、安順、畢節所占面積最多,呈現出南部重北部輕,西部重東部輕的特點。占總面積40%以上的有9個縣,小于10%的17個縣,其余均在10%--40%之間。在貴州50個扶貧開發重點縣中,石漠化面積占國土面積20%以上的有30個縣,而且凡是石漠化嚴重的地方,都是貴州最為貧困的地方。
石漠化是指在亞熱帶脆弱的喀斯特環境背景下,受到喀斯特變化及人類不合理社會經濟活動的干擾和破壞,造成土壤嚴重侵蝕,巖石大面積裸露,地表土層流失殆盡,土地生產力嚴重下降,地表呈現無土,無水,無林,類似荒漠景觀的土地退化過程。在貴州省的巖溶石山區,盡管雨量豐富,但由于地下巖溶發育,地表蓄水能力極低,出現了“地下水滾滾流,地表水貴如油”的普遍現象。調查資料顯示,貴州省水土流失面積目前為7.35萬平方公里,盡管加大了治理力度,但形勢仍顯嚴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山區石漠化現象嚴重的結果。目前,全省石漠化面積達3.48萬平方公里,占貴州省國面積的19.8%,其中嚴重石漠化面積達1.87萬平方公里。干旱缺水造成土地生產率低,經濟貧困落后。而貧困和經濟的落后,以及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又加劇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形成了惡性循環,生態環境日益惡化。被學界稱為“生態癌癥”的石漠化現象已演變成為喀斯特地區人類生存的最大敵人,貴州省有數以萬計的人因這一“生態癌癥”至今還過著貧窮的生活。
那么,是誰給貴州出的難題呢?答案只能是從貴州自己身上去找。對此,長期致力于石漠化現象治理和研究的貴州省林業廳總工程師官國培說,貴州的石漠化主要是喀斯特地區的石質荒漠化,石漠化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原因。首先是獨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造成土壤層的相對貧瘠且易流失(主觀方面);其次是人為的不合理開發利用使生態環境原本十分脆弱的喀斯特地區森林植被急劇減少,水土流失嚴重,基巖大面積裸露而形成石質荒漠化即石漠化(客觀方面)。有關人士還指出,不僅是過去,就是在現在國家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大政策的背景下,仍有地方(包括貴州在內的)還在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所謂的發展,換取所謂的經濟增長目標,這不得不令人感到憂慮。
有關人士針對貴州的石漠化現象還感慨地說:“是的,獨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使得貴州擁有如荔波的大七孔、小七孔和織金洞等獨特的旅游資源,有著發展旅游的先天優勢,但我們也千萬不要忘記,喀斯特地形地貌還有著土壤貧瘠、稍不注意保護就會發生水土流失而至石漠化危及人們生存的危險!”針對每年仍以6.7萬公頃的速度繼續擴大的石漠化現象,有專家呼吁,有關部門如不加大治理力度,在不遠的將來,曾經向世人耀稱:貴州為“公園省”、貴州有著真山真水的貴州人將無顏舊話重提了。到那時,貴州的各項發展無疑會受到其制約。
由于石漠化地區具有嚴重缺水、旱澇災害頻繁、生態環境惡化、生產力急劇下降等特點,所以它使得生活在此的老百姓長期難以擺脫貧困。因此,石漠化現象在貴州的很多地方也被人們稱為“石魔”。據介紹,因為貧窮,又使得貴州的石漠化現象更加加劇,使他們走進了“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怪圈。
對此,貴州省委、省政府近年來把“退耕還林還草”生態工程作為新世紀西部大開發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把構筑“兩江(長江、珠江)”生態、再造貴州秀美山川作為貴州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項目標來抓,先后啟動了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珠江防護林體系建設、野生動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建設和速生豐產林用材林為主的基地建設等有關治理石漠化六大重點生態工程。到目前為止,雖在一些地方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于石漠化面積較大且還在不斷擴大和所需時間長,使得貴州在治理石漠化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石漠化的治理是一個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的綜合性很強的生態公益事業,它涉及千家萬戶的利益且短期內看不出成效,我們希望政府能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在政策、法制和稅收等方面給予強有力的支持,各部門之間也要在“生態建設”旗幟下通力合作互相支持,在山、水、林、田、路等多種措施上進行綜合配套治理,特別是在實施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大力恢復和保護森林植被等生物措施的同時,應堅持治標與治本相結合,并開展必要的輔助工程建設,只有這樣,才能讓石漠化治理走上生態、經濟和社會三大效益相結合的路子,從而使我省的石漠化現象這道難題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