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興
【摘 要】 面對新一輪教育信息化的浪潮,農村中學尤其不能等待觀望,必須順應潮流,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的教育體系,真正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目標,更加關注教師發展和學生成長,將“數字化校園”建設推向更深更廣的領域。
【關 鍵 詞】 農村中學;數字化校園;建設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得到飛速發展,新的教學手段相繼走進校園,傳統的教育教學管理模式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1]新課程教學改革對數字化校園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課堂教學亟待解決以下問題:①教師借助網絡整合資源的意識不強,備課的信息來源途徑有限、質量不高;②課堂教學形態單一,多數課堂老師“講”的時間遠多于學生“學和練”,學生利用網絡平臺自主探究、自我思考、合作交流及親身體驗獲取知識明顯不足;③練習的針對性不強,老師習慣于批發性地布置作業、依靠手工批改作業和課堂反饋意見的效率較低,利用網絡平臺進行自主作業、分層作業和創意作業的輔導模式尚未形成。作為農村高級中學,我校積極開展“數字化校園”建設和實踐應用,對于推動新課程教學改革、提升教育教學水平起到了積極作用,可為探索農村中學“數字化校園”建設提供參考。
一、農村中學“數字化校園”建設需順應形勢更新理念
我校成立了“數字化校園”行動領導小組,從理念上開始探索符合學校實際的“數字化校園”行動。學校在全國“十二·五”規劃課題《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方式的構建與應用研究》的基礎上,圍繞“五字教學法的研究與實踐”,更新教學觀念,全力推進“數字化校園”建設,集成一個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有機結合的新型教育、學習、交流、研究和管理的校級平臺。[2]秉承“建模、建庫、建隊”的原則,以校園網絡為基礎,以教育教學平臺、信息資源庫、數字化設備等為信息源,以數字化、網絡化為模式,以現代教育技術為手段,以面向教學應用為首選,以循序漸進和逐步完善為主要建設模式,以信息化和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為指針,全面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在課改中引導教師學會反思,在不斷實踐和反思中改進和創新課堂,有效地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建設“數字化校園”打破農村中學信息閉塞的瓶頸,有利于教育均衡發展。[3]
二、農村中學“數字化校園”平臺需要硬件、軟件建設并舉
(一)農村中學“數字化校園”硬件設施的完善
農村中學“數字化校園”硬件設施主要是由數字校園網絡設施和提供服務的服務器系統、相關硬件及各種終端組成。我校對校園網進行了擴容提速全面升級,實現辦公區域wifi全覆蓋。教室配套電子白板或者大屏幕一體機實現“班班通”,完成傳統教學模式向多媒體教學模式的轉變。學校建有標準化網絡教室、校園電視臺、校園廣播室、圖書電子閱覽教室,并提供合適的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專業服務器,夯實了“數字化校園”建設的硬件平臺。很多農村中學學校的網絡基礎設施陳舊,改造升級需要頂層設計,科學規劃對硬件設備的要求。[4]
(二)農村中學“數字化校園”軟件設施的完善
農村中學“數字化校園”平臺需要集合辦公、師生互動、家校互動、自建資源庫等多種功能。農村中學軟件開發人才欠缺,不可能學校自己開發所需要的軟件。我校與網絡營運商合作,組建以手機為終端的“人人通”課改實驗班,即班級每人免費提供一部手機,利用手機上的資源學習并向教師反饋問題,從而改變過去先教后學的局面,課堂的氣氛更加活躍,教師的授課更具有針對性。同時,學校還組織了近10個高中班級,利用自行配置的筆記本電腦開始“組組通”實驗。學校啟動了“云教室”的開放式教學,該教室利用現代化教學技術,學生上課每人一臺大屏ipad,師生教學互動極為方便,學生還能利用ipad訪問學校的資源服務器,自主學習的效率明顯提高。該教室是學校對“人人通”教學形式的探索,將逐步向全校高、初中其他班級推行。我校建有現代化錄播教室,旨在建成面向現代化的“未來教室”,為教師針對性教研和教學提供服務,為學生個性化輔導提供解決方案。學校還試點推行了“智能安全學生證”,搭建了“家校共育,呵護學生”的育人平臺。學校從多方面加大保障力度,為“數字化校園”的有效運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農村中學利用“數字化校園”平臺助推學校發展
1. 利用平臺實現教育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教師在辦公室一改過去“刀耕火種”的局面,收集素材,設置課堂教學流程,批閱學生作業、試卷,研修課題,完善學校教育教學資源庫,形成了人人參與、不斷推陳出新的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局面,為農村中學教學改革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2. 利用平臺實現課堂教學的良性互動。在云教室上,學生通過平板電腦查閱資料、自己嘗試,再提交老師。而教師則可以馬上通過數據自動評價系統,對一堂課的教師提問、小組研討、活動開展、學生錯誤類型自動作出統計,提出針對性的補救措施。
3. 利用平臺提供便捷的電子閱覽。在圖書館,學生手中捧的并不完全是厚厚的書籍,而是一臺臺平板電腦。學校與小平圖書館合作,建成了“小平圖書館分館”,購置了期刊閱讀機等電子閱讀設備,增加圖書數十萬冊。過去要一個星期后才能看到的期刊,現在當天就可以在閱讀機上瀏覽,大大豐富了學生的閱讀面,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
4. 利用網絡平臺提供優質管理服務。我校建立的辦公云平臺、智能排課系統、教師備課系統、微課制作中心、自動錄播系統、校園網等一體化教學教務和辦公管理平臺,解決了傳統教學教務工作中出現的信息溝通不暢、工作繁復、數據存儲難、分析不便等問題,打破了原有的互動方式,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初步實現了向師生、家長、社會的開放,成為社會和家長了解學校動態,關注學生發展的有效途徑。
5. 利用網絡平臺進行網絡閱卷。我校與“智學網”合作開發出網絡閱卷系統,教師把軟件安裝在手機上隨時可以拿出手機閱卷,省掉翻閱試卷時間,提高閱卷速度。通過閱卷后,教師可以精準到每位學生未掌握的知識,學生也可以了解自己的錯誤情況,進而達到精準教學。
6. 利用網絡平臺可對學生生涯規劃及對師生的喚醒。學校通過學校網站對高考政策解讀,營造正能量氛圍,再通過主題班會進行解讀、鞏固、提高,在道德認知上獲得學生認同,在此基礎上激發學生的自我教育,提升學生自我約束能力,通過堅持、不斷的強化進而養成習慣。教育資源正在經歷平臺開放、內容開放、校園開放,視頻成為主要載體,教育資源得到極大的豐富,翻轉課堂,按需學習,終生學習,距離不再是問題,教育可發生在學校之外,通過網絡平臺沖擊教師陳舊的理念,喚醒教師加入到教學改革的洪流中去。[5]
四、農村中學“數字化校園”建設需著眼未來開拓進取
面對新一輪教育信息化的浪潮,農村中學尤其不能等待觀望,必須順應潮流,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的教育體系,真正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目標,更加關注教師發展和學生成長,將“數字化校園”建設推向更深更廣的領域。[6]①學校可計劃新建教師成長檔案、教師博客平臺、家校互動校信通、學生學業分析系統等一體化平臺,為教師的綜合發展提供信息內容豐富、管理方式多樣、報表自動生成的綜合管理解決方案;②強調在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的同時,更要關注如何利用“數字化校園”平臺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注重學生德育教育和綜合能力的共同提升;③在“數字化校園”建設的道路上,農村中學面臨的問題更為艱巨,需要多方籌措資金,加大對網絡管理人才的引進力度和大力提升信息化運行管理水平,努力縮小與城鎮中學校園數字化建設與管理的差距。
【參考文獻】
[1] 郭加書,崔然,李巖,張弘,林澤東. 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 中國高教研究,2007(10):77~78.
[2] 曾勍煒,徐鷹,徐知海,鄢志輝. 關于數字化校園建設的研究[J]. 計算機與現代化,2004(7):88~91.
[3] 張開兵. 農村中學數字化校園網絡的建設與應用[J]. 教育信息化,2005(3):26~27.
[4] 趙安新,吳曉霞,穆榮. 數字化校園建設初探[J]. 技術與創新管理,2008,29(3):295~298.
[5] 魏忠. 教育正悄悄發生一場革命[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6] 雷靜. 中小學數字化校園建設問題研究[J]. 裝備前沿,2009,11(3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