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
[摘要]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社會穩定問題,不僅影響到城市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而且事關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和全國穩定大局。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社會穩定問題已成為擺在這些地方政府面前的重要現實問題,本文以H省為例,研究地方性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社會穩定機制,對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資源枯竭;社會穩定;機制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13-0074-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3.036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資源型城市因資源枯竭常陷入“煤竭城衰”、“礦竭城衰”的困境,這是世界各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都經歷過或正在經歷的突出問題。2008年、2009年和2011年,我國分三批確定了69個資源枯竭型城市(縣、區),其中H省有三市,即J市、P市和L市。此外,全國262個資源型城市中H省有7個市、7個縣級市和一個縣。資源型城市發展迫切需要建立長效發展機制,避免進入資源枯竭的困境。通常情況下,資源未枯竭時,城市經濟興盛,社會比較穩定;資源枯竭時,城市經濟受到較大沖擊,社會不穩定問題突出。毫無疑問,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社會穩定問題已成為擺在這些地方政府面前的重要現實問題,圍繞這一問題的研究顯得尤為迫切和必要。
一、研究意義和現狀
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社會穩定問題,不僅影響到城市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而且事關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和全國穩定大局。如今很多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衰退,社會潛在矛盾突出,潛伏著較大的經濟與社會風險。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產生連鎖效應,影響改革進程和全局穩定。
從國內外的相關研究來看,圍繞資源枯竭型城市社會穩定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一)收入分配與社會穩定問題。美國學者阿瑟·劉易斯指出,收入分配的變化是最容易誘發嫉妒心理和混亂動蕩的方面,收入分配不平等可能引發社會沖突,影響社會穩定。高國順提出,收入差距持續擴大會削弱社會的凝聚力和普遍認同感,造成社會排斥、社會歧視,并可能導致社會分裂。
(二)社會保障與社會穩定問題。穆懷中指出,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穩定的“安全網”和“減震器”。吳要武等調查發現,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貧困發生率仍然居高不下,保障不足和過度保障問題相當嚴重,嚴重影響著城市的社會穩定。
(三)社會分層與社會穩定問題。社會分層研究可以揭示社會流動與社會穩定的關系。李強認為,社會分層導致了貧富的兩極分化,財富的過度集中,不利于社會穩定;但也有正面影響,它加強了社會流動,促進了社會利益多元化的發展,增加了保障社會穩定的因素。
(四)社會心理與社會穩定問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社會的心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也關系著城市社會的穩定。唐鈞把社會心理作為與客觀指標相對應的主觀指標,提出應重視與社會穩定相關的社會心理的折射作用。
(五)社會組織與社會穩定問題。社會組織建設在社會穩定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少學者在探討消除社會排斥時,提出重建社區。普特南從增強社會凝聚力的角度提倡進行社區建設。王春光提出社區是調節和維持社會秩序的最基層社會單位。
綜合來看,這些研究取得了重要的進展。但還有進一步拓展的研究空間:其一,資源枯竭型城市社會穩定的有效解決關鍵是要靠制度建設,因此從制度層面來探討它的內在穩定機制尤為重要;其二,既有研究大多著眼于宏觀的中國整體社會,揭示出其共性的一面。但實際上,由于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以及文化傳統的差異性,使得不同的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社會穩定也有其特殊性的一面。
二、資源枯竭型城市社會穩定的特殊性
社會穩定,既是重大的社會問題,也是重大的政治問題。社會穩定具有綜合性,在維護社會穩定的工作中,必須總攬全局,充分認識政治穩定、經濟穩定、社會秩序正常、人心安定等方面的內在聯系,善于運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手段,統籌各種社會資源,綜合解決社會穩定問題。
影響一般城市的社會穩定因素不外乎是經濟、民生、就業、社會保障等,而對資源枯竭型城市來說,就業、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等方面對社會穩定影響較大。
(一)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特殊性
資源枯竭型城市又稱“資源衰退型城市”,是指礦產等自然資源開發進入衰退甚至枯竭過程的城市。資源型城市發展的資源依賴性較強,隨著資源的不斷枯竭,城市的經濟社會狀況急劇惡化甚至發展停滯,下崗失業率居高不下,給社會管理帶來較大的挑戰,尤其是在社會轉型背景下,經濟結構、城鄉結構、區域結構、社會階層結構等發生深刻變化,一些潛在社會問題充分暴露出來,影響城市社會穩定。
以H省3個資源枯竭型城市為例,J市的煤炭資源是城市形成和發展的根源與基礎,但隨著煤炭資源日益枯竭,煤炭企業出現經營困難,與之相配套產業鏈上的大批企業也陷入瀕臨破產的困境,面臨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P市和L市也是如此,以石油、貴金屬為主要礦產資源,但在資源逐步開發、瀕臨枯竭之時,轉型問題和企業員工安置問題也同樣擺在面前。
對于資源枯竭型城市來說,面臨著既要促進經濟發展又需保持社會穩定的雙重難題。一方面,資源枯竭導致資源產業衰退,資源產業的相關配套產業都深受影響,進而給整個城市經濟的發展帶來波動,必須進行產業轉型,但這是公認的世界性難題。另一方面,資源枯竭型城市因資源枯竭和產業衰退導致失業人口增加、居民生活水平下降,貧富差距懸殊、社會保障需求大、社會組織缺失、社會心理失衡等問題日益暴露,城市社會管理面臨著維護穩定的難題。
(二)影響資源枯竭型城市社會穩定的因素
第一,貧富差距懸殊,社會秩序存在安全隱患。資源枯竭型城市在產業轉型的過程中,工人的再就業問題突出,但這些失業者往往因為就業機會與就業需求和意愿存在較大偏差難以就業。因此,大量的失業工人由于滿足不了生活的需求,居住在生活環境惡劣、公共服務水平較低的原礦區,與原先生活形成對比,貧富懸殊、落差較大,造成上訪、民事糾紛、刑事案件不斷,社會治安秩序存在嚴重隱患。
第二,社會保障需求大。產業調整轉型后下崗失業人員較多,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的支出也較多,資源枯竭型企業和地方政府社會保障的負擔沉重,社會保障需求缺口較大。對于資源枯竭型城市來說,健全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有助于緩解和解決失業、收入等方面的問題,維護社會穩定。
第三,社會組織缺失,公眾利益訴求表達渠道有限。資源枯竭型企業在改制之前,職工的社會活動、表達利益訴求都能在單位中得到滿足,但在改制后,大量人員游離于單位之外,從“單位人”轉為“社會人”,與政府的溝通渠道不暢通導致利益表達受阻,從而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第四,社會心理失衡,危及社會穩定。資源型城市的社會心理一般是員工具有對企業的特殊文化認同感,自我肯定意識較強;但是在資源枯竭后,“心理失落感”異常強烈,如果處理不當,個體心理演化成群體心理,極易受到刺激而引發群體事件,危及社會穩定。
三、資源枯竭型城市社會的穩定機制
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社會穩定受資源枯竭與體制轉軌的雙重沖擊,內在穩定機制與外部環境相互影響,如何發揮穩定機制的功能,是促進資源枯竭型城市社會穩定的根源。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社會穩定機制,包含六大子系統:資源補償、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社會分層、社會組織和社會心理。
(一)合理的資源補償是資源枯竭型城市社會穩定的基礎。資源枯竭型城市普遍存在因資源枯竭而經濟衰退導致產業轉型的,同時又面臨維護社會穩定的雙重難題。對于資源型城市來說,要想避免這種難題,首先應該在資源尚未枯竭前建立資源補償基金,做好資源枯竭的預防措施,在資源枯竭時,運用資源補償基金才能夠保證平穩有序地度過轉型期。
(二)合理的收入與分配機制可防止社會貧富差距過于懸殊,有利于資源枯竭型城市社會穩定。貧富差距是影響資源枯竭型城市社會穩定的主要因素,資源枯竭,城市面臨轉型,企業職工面臨失業、再就業,城市雖然致力于通過產業轉型實現經濟社會的發展,但并非總是能有效解決一些失業問題,甚至可能增加失業率和就業的難度。
(三)合理的社會保障機制對社會穩定具有基礎性的調節作用。社會保證資金的使用一般是經濟繁榮時支出少,經濟蕭條時支出多。但在資源枯竭時需要政府提供社保資金支出較多,就相應增加了社會保障負擔。另外,一般資源枯竭型城市往往把有限的財力致力于產業轉型,對下崗和失業者的社會保障勢必造成影響,因此,建立合理的社會保障機制對于社會穩定有基礎性的調節作用。
(四)中產階層的壯大是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資源型城市一旦資源枯竭,首當其沖受影響的就是中產階層,從社會分層的角度來看,中產階層(或中產階級)是社會穩定的基石,能否形成以中產階層為主體的“橄欖型”社會結構,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能否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實現高品質民主的前提條件。中產階級的缺失,對社會的穩定勢必會造成嚴重的影響,因而要通過各種途徑來培育和壯大中產階層,維護社會的穩定。
(五)良好的社會心理是社會穩定的調節器。一個社會穩定的狀態是要有良好的價值觀、社會信仰和心態。當然,社會生活發展的狀況直接制約著大眾的社會心理,而社會心理的價值取向對于社會穩定有直接制約關系,因此,有正確的社會價值觀,良好的社會心理導向,才能不因心理落差造成心理畸形,埋怨社會,恐嚇社會,造成不良社會沖突和影響,危害社會穩定。
(六)良好的社會組織有利于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社會穩定。“單位人”轉向“社會人”中容易產生諸多問題,譬如以前由單位包辦的大大小小之事,現在無人管,容易突出社會矛盾,尤其是和失業下崗聯系起來,更加容易引起社會問題,如果有合理健全的組織給予滿足和解決,如社區,增加他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更有利于社會和諧與穩定。
資源枯竭型城市社會內在穩定機制的六大子系統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而任何一個子系統的非良性運作,就會影響整個城市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其中制度設置是根本,如資源補償、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制度;社會管理是關鍵,如良好的社會分層、社會組織的孕育和社會心理的調節等。
(責任編輯:桂杉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