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繼艷
[摘要]階層固化是社會流動的一種特殊狀態或非正常狀態,青年是階層固化的主要研究群體。由于當前國家處于轉型時期,新一代青年進入社會,其社會流動和階層固化問題具有新的特點和形成因素。本文認為現階段中國社會流動呈現出優勢階層的交叉流動和底層子弟的水平流動,造成代內和代際垂直層面的階層固化。弱化青年流動的先賦性因素,強化后致性因素是解決青年階層固化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青年;階層固化;先賦性;后致性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13-0076-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3.037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一、引言
本課題以山東省青年群體為研究對象,年齡界定在出生于1976年—2000年的人群。調查采取網絡問卷和實地問卷調查兩種方式,共發放問卷200份,收回問卷189份,回收率為94.5%,有效問卷186份,有效率為98.41%。
通過對調研對象的基本情況、父母基本情況、個人社交及社會階層認知四個方面進行調查,通過SPSS統計軟件,運用頻數分析、均值分析和相關性分析等多種分析方法,發現青年中社會階層固化的現象是存在的,但是大部分青年人對自己的未來發展是充滿信心的,認為通過自己的努力及社會資源的積累,未來自己會進入更高的社會階層。
二、青年社會流動與階層固化的概況
社會流動是指社會成員在社會階層結構中的變動或者地理空間位置的變動,社會流動是一個正常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代際流動是指同一家族不同輩社會成員的職業地位發生了變化。代內流動也稱同代流動,指社會成員個人一生中職業地位的升降變化。階層固化是與社會流動的一種非正常狀態或特殊狀態,也可分為代際階層固化和代內階層固化。青年階層固化主要是指青年階層受到父輩或祖輩給予的資源差異造成向上流動受阻,表現為水平流動率較高,垂直流動率較低。
2004年陸學藝在《當代中國社會流動》報告中認為父親(家庭)的社會資源和人力資源,是子女能否進入中上階層的關鍵因素。2009年,一篇《我奮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引起了多少共鳴,之后一系列“奮斗18年,喝咖啡”等文章都間接表達了家庭背景等社會資本影響社會公民的向上流動。中國現階段水平流動率、交叉流動率并不低,但主要是優勢階層的交叉流動,底層子弟的水平流動,其相對地位并沒有變。在我國,青年群體人口基數大,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14-35歲青年人口達46253萬人,占總人口的34.70%,所以青年階層固化涉及群體重大,帶來的后果影響是巨大的。
三、山東省青年社會流動和階層固化問卷調查分析
(一)基本情況
調查對象中,男性為72人(38.7%),女性為114人(61.3%);同時農業戶口的人數為144(77.4%),非農業戶口為42(22.6%);在年齡分布上30歲一20歲的人數為174(93.5%),其他大于30歲的人數為12人(6.5%);在職業分布上,在讀學生(主要是大學生和研究生)為66人(35.5%),企業職工45人(24.2%),剩下的40.3%在機關事業單位工作的人員為27人。
(二)社會階層認知
1.調研的青年人普遍認為現階段自己的收入水平低于父親的,但是職業地位明顯要高于父親
運用矩陣量表法,將如果將山東市民的收入與職業情況平均劃分為1-10十個水平(從1到10水平越來越高)。青年人對現階段自我認知和評價得到的結果如下:認為自己的收入水平地位平均得分為3.67,而認為自己父親收入水平地位平均得分為3.95;認為自己的職業地位平均得分為4.49,而父親的職業地位平均得分為3.81。可以看出在調研的青年人中,普遍認為自己的收入水平現在還不如父親的收入水平。但是自己的職業地位高很多,這與調研對象少且具有局限性有關,他們大部分為農業戶口,很多經過或正在經歷大學,說明大多數是來自農村經過大學教育的群體。
2.調研的青年人普遍對自己的未來社會階層具有較好的期望,預測自己十年后的收入水平和職業地位明顯高于父輩
參與調研的青年人對自己的未來大部分是充滿信息的,還是根據矩陣量表法,分成的1-10個水平。青年人預測自己未來十年收入水平,最終的平均水平為6.30,遠遠高于現階段的3.67,同時,對職業地位的預測平均分為6.44。綜合看來,如果按1-10的平均數5作為中等階層的衡量標準,參與調研的年輕人認為現階段自己的收入和職業地位都是位于中等階層之下的,屬于中下階層;但是對未來自己的發展具有較好的期望,認為十年之后自己的收入和職業地位將處于中等階層之上,即中上階層。
3.在求學和就業方面,有調研中30%左右的青年人并不是只通過自己的努力進入現在的工作單位和學校
在問卷調查中,有70%左右的青年人表示進入現在的學校或工作單位,是自己通過尋找招聘信息、參加面試的途徑。而剩下的30%左右都有親戚朋友的幫助,如有7.94%的人表示自己是經過親戚朋友介紹,直接參加工作的;有3.01%的人直接在親戚朋友的企業工作。表明在決定青年人未來發展的求學和就業方面,擁有社會資源并利用此資源的現象是存在的,而且并不是少數。這種現象,對于沒有社會資源的青年人而言,是明顯不公平的,這容易造成社會資源在優勢上層階層中聚集,而下層社會成員在教育資源和職業發展方面具有劣勢,造成社會階層固化現象。
(三)現階段青年社會階層固化現象分析
經過30多年的改革,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是經濟的發展沒有使社會流動性提高,反而讓人懷疑階層固化現象是否更嚴重了。為什么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社會垂直流動性容易降低?
先賦性因素是導致青年階層固化現象的關鍵原因。首先,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子承父業”的觀念。這種觀念使父母在培養孩子的同時,注重相關職業地位的觀念灌輸,同時重視孩子教育的相關投入和相關人脈資源的積累。其次,中國是一個以家族為基礎的差序格局社會,家庭以及與家庭有血緣的親屬關系就成為家庭的社會資本為個人發展提供資本。
后致性因素對促進青年社會流動,緩解階層固化的作用弱化。對于處于弱勢階層的青年而言,后致性因素影響越大,就意味著他們通過努力改變自身階層的希望越大。然而先賦性因素影響越來越大,后致性因素作用弱化,體現在教育資源與權力資源配置不合理、階層利益固化和監督機制不健全等,導致青年垂直流動性降低。
四、促進青年社會流動,防止階層固化的措施
促進青年社會流動性的提高,無疑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如何做到促進青年社會流動,防止青年階層固化現象?
(一)弱化先賦性因素
首先,引導社會正確對待“子承父業”的觀念。在社會上應該倡導公平競爭的觀念,形成“學習靠自己,就業憑能力”的氛圍。其次,通過法律和權力制衡差序格局社會形成的社會資本所帶來的先賦性因素。應該健全法律機制,嚴格執法,將權力關進籠子里,避免社會資本形成的腐敗現象,避免個人利用裙帶關系等先賦性因素實現向上流動。
(二)強化后致性因素
首先,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良好的教育是下層青年實現向上流動的最重要途徑。對于實現教育資源的相對公平,國家近幾年已經實行了一系列政策,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緩解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合理,但是各地區經濟發展、文化環境并不協調一致,想要實現真正的公平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對于權力資源配置問題,要實現權力下放,同時在進行公共政策決策時,做好公眾聽證和監督。
其次,打破階層利益固化。打破利益固化是解決階層固化的必然之路。我國現在貧富差距比較大,政府應該通過政策完善利益分配方式,鼓勵個體的社會流動,關注底層地位崛起。對現有的利益格局進行調整,照顧各方面群體利益,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同時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利益博弈平臺和利益博弈規則。
最后,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為弱勢群體提供向上流動的支持性政策。由于每個社會成員的先賦條件(生理狀態)不同,所以絕對的公平實際上是一種不公平,也會導致社會流動的不公平。政府應該通過完善社會保障相關的制度,為弱勢群體的生存和向上流動能力的培養提供機會,有利于實現整個社會動態的、有機的穩定與和諧。
(責任編輯:章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