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道軍
[摘要]憲法的實施,為我國社會的發展和治理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而在未來較長的一段時間里,憲法都將在社會治理中得到運用。因此,基于這種認識,本文對憲法實施與中國社會治理模式的轉型問題展開了研究,從而為關注這一話題的人們提供參考。
[關鍵詞]憲法實施;中國社會治理模式;轉型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13-0080-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3.039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引言
在中國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憲法為中國社會治理打下了正當性基礎,并且使國家的價值觀得到了明確,繼而使中國社會的發展得到了推動。而在憲法實施的過程中,則應該重視憲法的運行機制,以便使其為促進社會治理模式轉型提供助力。因此,有必要對憲法實施與中國社會治理模式的轉型展開分析,從而更好地使國家社會的發展得到推動。
一、憲法實施與中國社會治理的關系
在30多年的時間里,憲法實施為中國社會治理做出了諸多貢獻。從社會治理的基礎來看,社會共識的形成是社會治理的內在因素,而其與憲法治理的形成有著直接的關系。通過憲法實施,人類才能賦予國家人性和理性,從而在防止公權力執掌者肆意妄為的同時,使個人的自由和權利得到維護。同時,憲法實施才使得政治權威得以形成,并且能夠使政治權威遵循理性原則,繼而使國家權利的社會性和人民性得到體現。就目前來看,憲法是人類社會備受關注的治理模式,通過步入以憲法為核心的法制軌道,才能夠實現國家與社會的穩定發展。同時,在憲法治理中,人類追求的理想才能夠得到展開。而社會治理模式的轉變,也能夠為憲法實施提供良好的經濟條件、政治條件和文化條件。因此,伴隨著憲法治理模式的轉變,中國社會治理模式也將隨之轉變。而伴隨著社會的發展,憲法也將得到調整和發展。
二、憲法實施對中國社會治理模式轉型的作用
(一)促進社會治理體制改革
憲法的實施,可以為社會治理體制改革提供指導思想理論。在憲法實施的過程中,需要遵循憲法實踐和憲法解釋是基本依據的原則。具體來講,就是根據社會發展在不同階段的要求進行憲法的修改。而憲法體系的不斷豐富,則能夠為社會治理體制改革提供指導,從而使執政黨和憲法相統一。早在1993年,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及其基本路線的指導思想就在憲法中得以確立。而這一憲法內容的修改,使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社會治理中的地位得到了突顯,從而使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方針得以明確表明。所以,憲法的完善和實施,能夠為社會治理提供有效依據。而憲法的豐富也與社會發展呈正比關系,能夠為社會體制改革提供橋梁。
(二)明確國家治理的價值觀
在憲法內容中,將明確要求人民群眾進行憲法機制的嚴格遵守。因為,只有確保憲法能夠實施,才能夠使國家相關制度得到尊重,繼而為社會生活提供安穩保障。所以,憲法實施一直要求對人民群眾的主權進行尊重,以展現社會治理的人文精神。在社會治理的過程中,憲法“以人為本”內容的實施也為社會治理提供了輔助,從而確保憲法和社會治理能夠深入到群眾生活的各個領域。2004年,憲法中正式加入了“人權”這一概念,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治理情況。而想要進行人權的保護,就需要進行憲法的進一步完善,并且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進行憲法的實施,以便使其成為社會治理的重要保障。因此,從總體上來看,憲法實施使國家的價值觀得到了明確,能夠使公民的基本權利得到保障。
(三)加快社會治理模式轉變
2004年,“依憲治國”的共產黨執政思想得以正式提出,從而反映出中國社會治理已經進入到了新的階段。在社會治理方面,中國共產黨開始在執政活動中進行法制理念的引入,并且對憲法的地位和作用給予了充分的重視。而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社會開始從政策和法律為主導的社會治理開始轉變成以法治為主導的社會治理模式,從而使以憲法為主導的社會治理模式得以出現。所以,憲法實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社會治理模式的轉變,并且使黨執政的正當性基礎得到了增進,繼而為公民權利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三、憲法實施與中國社會治理模式轉型面臨的挑戰
(一)憲法無法得到尊重
想要以法進行社會治理,還需要憲法得到尊重。因為,只有尊重規則,才能擁有法治。但就目前來看,國人在制定決策的過程中時常會不自覺地進行規則的回避,并且傾向于利用“潛規則”進行問題的解決。而不按照憲法規定進行事情的處理,將導致憲法規定遭到忽略,并且使社會治理喪失利用憲法途徑的自覺性。分析導致這一問題出現的原因可以發現,這是由于憲法共識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公然進行憲法條文的違背,還有一些人對憲法展開了經常性批評。此外,也有一些人不認真進行憲法文本的看待,并且刻意疏遠憲法文本,卻在表面上給予憲法尊重。而這些問題的存在,將導致憲法文本無法為社會矛盾的化解提供社會共識,并且無法使社會治理對公權力形成約束,繼而無法為公民基本權利提供保障。
(二)憲法運用意識較差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領導干部和公務員本身就缺乏憲法運用意識。而想要在國家權利執掌者和民眾之間形成牢固的憲法理念,還要以制度為支撐進行憲法實施,并且確保憲法意識能夠深入權利執掌者的內心。所以,即便憲法能夠保持良好的運行,其如果缺乏理念的支撐,就無法確保憲法的實施。在最初提出“依法治國”理念的階段,憲法實施背后的邏輯仍然是利用法律進行事務的治理和人民的管理。而一些地方政府并不通過民意代表機關就進行行政程序規則的制定,從而導致地方的治理對民意機關的監督進行了規避。所以,只要憲法沒能被憲法運用者真正理解,并且憲法運用者也沒能形成憲法運用意識,就無法確保憲法的有效實施,繼而無法為社會治理模式的轉型提供支持。
(三)憲法實際功能匱乏
從憲法實施實際情況上來看,憲法實施與人民群眾要求的差距較大。同時,憲法實施與憲法規定也有一定的差距,從而導致憲法沒能在社會生活中充分發揮調整功能。從整體上來看,憲法治理模式尚未形成,公民無法利用自由渠道實現需求表達,一些國家官員則對民眾的正當權利進行了打壓,以至于目前的憲法實施仍然無法對公民權利進行有效保護。從功能上來看,憲法實施只能從表面對公權力的運行進行規范和控制。而隨著社會治理背景的日漸復雜,各種國家權利的運行問題也不斷浮現,甚至很多問題直接涉及憲法實施問題,從而引發了一些新的社會矛盾。
四、憲法實施與中國社會治理模式的轉型建議
(一)建立憲法的規范屬性與功能屬性共識
想要通過憲法實施完善社會治理,還要建立對憲法規范屬性和功能屬性的社會共識。因為,只有使人們重視憲法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才能夠使憲法實施工作得到貫徹,并且使憲法的各項基本制度和體制得到堅持和完善,繼而使憲法實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保障。為此,還要使人們對憲法的意義和功能有進一步的了解,從而使人們逐步形成憲法理念。而想要實現社會治理模式從人治到法治的轉變,還要圍繞人的主體性和尊嚴開展社會治理工作。所以,需要在國家、社會和個人的關系上進行憲法理念的集中體現,以便樹立“權為民所用”的權力觀。而通過使個人面對國家的主體地位得到提升,才能夠使憲法實施的人權價值得到體現,繼而進一步促進社會治理模式的轉變。
(二)以制度化方式體現對憲法的共識性理解
為了強化憲法運用者的憲法意識,還以在社會治理的過程中實現以憲執政的制度化發展。因為,只有確保執政黨能夠尊重憲法,才能夠通過憲法實施取得一定的社會治理效果。為此,還以從落實以憲執政開始,進行執政黨活動和憲法實施關系的厘清,從而使執政黨在憲法范圍內開展執政活動。而社會價值觀能否得到統一,將取決于憲法能否進行執政活動的支配,并且體現在執政者能夠按照憲法自覺行動上。所以,還需要利用正當程序將黨的主張上升為法律,并且使黨員干部按照憲法進行工作的開展,以便使黨員干部服從人民的意志和黨的領導。而通過實現黨的執政行為的規范化和制度化,則能夠為憲法的實施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加強憲法實施保障制度的實效化建設
在現實生活中,想要真正依靠憲法實施實現社會治理模式轉變,還要使憲法能夠適應社會的發展,以便擁有更多的實際功能。具體來講,就是需要確立憲法適應社會變化的應變機制,以便通過使用憲法解釋和憲法修改手段加強憲法的社會適應性,繼而使憲法的社會調整功能得到強化。針對現實生活與規范的沖突,想要使憲法的解釋功能得到充分發揮,還要加強對憲法解釋的靈活運用。所以,還要進行憲法解釋程序的進一步完善,并且使其運用范圍得到擴大,繼而利用其有效進行憲法實施與社會關系的調節。而根據社會治理的發展情況,進一步加強憲法實施保障制度的實效化建設,則能夠使憲法實施監督的實效性得到加強,繼而能夠通過糾正違憲行為促進社會治理模式的轉型發展。
總而言之,憲法實施的目的就是維護社會穩定,并且為人民群眾的利益提供保障。所以,憲法實施與社會治理模式轉型有著相輔相成的關系,通過加強憲法實施,就能夠加快社會治理模式的轉型發展。因此,相關部門需要重視憲法實施的問題,以便通過發展憲法促進社會治理模式的轉變。
(責任編輯:桂杉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