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李佳
[摘要]隨著我國法治化進程步伐的加快,關于刑事訴訟的相關理論也處于不斷完善趨勢,且帶有鮮明的特色社會主義色彩。從刑事訴訟角度出發,我國在相關法學理論方面較為豐富,不斷探索出較多適用于的各階段發展中的理論,對進一步完善刑事法治可起到關鍵性作用。本文主要從司法職權合理配置、刑事證據、程序正義、人權保障以及創新改革等理論著手,對刑事訴訟涉及的法學理論進行探析。
[關鍵詞]刑事訴訟;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13-0082-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3.040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前言
刑事訴訟相關理論的不斷完善,要求以往單一刑事訴訟不斷改變,保證其能夠與市場經濟發展保持同步。而實現該目標的關鍵在于將相關的理論融入其中,確保刑事訴訟在立法有更多理論作為指導,且能夠融入到具體的司法實踐中。但如何使這些豐富的理論在立法與實踐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又成為當前刑事法治建設中需考慮的主要問題。因此,本文對法學理論的相關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刑事訴訟中的刑事證據
刑事訴訟的核心在于證據,要求在實際開展裁判活動中應將證據作為主要依據。從以往證據理論中可發現,其在理論基礎上主要表現為辯證唯物主義,單純將重點置于證據是否能夠滿足客觀性要求,這樣便導致證據特殊性被忽視。此時在研究證據理論中,便要求利用證據法學取代以往證據學,且在此基礎上有較多證據概念被引入其中,整個刑事證據立法不斷完善。其中完善的內容首先表現在證明標準方面。其強調將客觀真實、法律真實兩方面理論引入,如法律真實,可理解為以刑事程序相關標準為依據,完成案件事實的認定,且在認定的基礎上進行定罪量刑,假若認定結果未能滿足法律標準,要求被告人無罪。而對于客觀真實,主要強調對被告人進行定罪中,要求案件已被查明,避免出現單純為滿足人權保障、程序正義等要求,而忽視對犯罪問題的控制。這兩種理論對于刑事立法的完善,起到明顯推動作用,從我國當前相關法律內容中便可發現,較多證明標準都被納入其中。
另外,在證據理論中,也涉及證據法、非法證據等理論內容,如在證據法方面,其最初發展中主要以辯證唯物主義作為基礎,更傾向于認識論,難以保證公正性、人道性與合理性目標的實現,要求以價值論取代以往認識論。而對于非法證據,其主要指案件調查的主體在獲取證據材料中,采用的為非法方式。對于這種證據材料,其是否可用于案件事實認定依據,成為現行研究中的矛盾問題之一。在此背景下,便提出排除規則理論,其強調排除所有違法取證行為,如利用威脅或暴力形式對嫌疑人進行證據搜集。無論公安部門、檢察院還是法院,在對非法證據排除中都有一定的義務。由此可見,排除規則理論的引入成為當前的刑事訴訟立法中的重要參考。
二、刑事訴訟中司法職權合理配置
司法職權是否得以合理配置,是現行我國當前深化體制改革關注的主要問題,對司法行為的改善具有極大的影響。關于該職權配置的法學理論,其主要涵蓋四方面理論內容,即:第一,如何法院、檢察院與公安部門關系進行處理。在刑事訴訟法內容中,對三者關系明確指出在落實自身基本職責的基礎上,做到相互制約與配合,以此使法律效力得到保障。這就要求在三者關系實現中,應注意權力制約得以實現,可對檢察權、偵查權等采取程序性審判措施,可使司法控制目標得以實現。同時,需在司法裁判權方面進行強化,避免因追訴機關材料的提供,使最終的裁判結果出現混亂狀態。第二,如何有效配置審判權。該部分內容有可細化為外部、內部兩方面配置,其中的外部配置注重對法院與其他部門機關關系的處理,盡可能保證審判中具有一定的獨立性,防止司法受行政干預。而內部配置側重于對內部行政化現行進行解決,如審級間、審判業務、法官制度等各方面都可能有行政化問題存在,對司法權產生一定的干涉,所以刑訴法中應將這些干擾問題排除。第三,如何有效配置警察權。從法學理論角度看,警察權可被納入到行政權中,其在實現過程中多由行政權控制,職能的發揮可能受到較多限制。此時便可將警察權的控制交由司法權,其可使權力制約、人員保障等目標得以實現。第四,如何配置檢察權。對于該問題,實際解決中也需從外部配置、內部配置兩方面著手。如對于外部配置,要求有效處理偵查權、審判權與自身關系,使檢察院自身的監督職能不斷完善,能夠發揮其在訴訟監督、批捕與偵查等方面的優勢。而在內部配置方面,主要需使檢察官在檢察權上得到保障,且注意避免職權行使中有濫用職權等行為存在。由此可見,職權優化配置理論的引入,也是當前完善刑事訴訟立法的重要理論基礎。
三、刑事訴訟人權保障研究
刑事訴訟法學中最初研究多集中在犯罪控制理論,強調對罪犯進行追究與懲罰,而在程序正義理論推動下,人們開始對人權保障給予極多的關注,直至2012年,正式將人員保障內容納入刑事訴訟法律內容中。從人權保障的理論看,其將重點置于刑事被告人、被害人兩方面。如在被告人方面,在訴訟權利、辯護權方面不會受到影響,且辯護律師擁有閱卷、會見等權利。而在被害人保護方面,以往學者研究中多將重點置于被告人方面,直至人員保障運動在世界范圍內展開后,關于被害人權利保護成為訴訟法學界探討的重要課題。其中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第一,被害人權利問題。該問題在早期研究中,主要需對被害人進行定位,以當事人身份為主,涉及到的權利包括辯論、委托訴訟、申請回避以及起訴權等。第二,民事訴訟問題。該問題研究中側重于附帶民事訴訟內容,涉及的研究問題包括訴訟處理、撤回公訴以及反訴等。第三,補償問題。對于被害人權利保障,主要體現在國家補償制度方面,將補償程序、方式、數額等納入到研究中。此外,在人權保障理論中,也提及刑事和解內容,被害人、被告人為使刑事糾紛得以解決,可考慮采取商談方式,這樣能夠將被害人主體地位凸顯出來。綜合來看,現行人權保障理論的完善,對于以往被害人權利被漠視問題可起到良好的解決效果,對現行刑事訴訟理論的完善也發揮至關重要作用。
四、刑事訴訟程序正義觀念
所謂程序正義,其強調按照相應倫理價值標準完成程序設計過程。該理論內容中,主要要求規范、調整裁判者、被裁判者二者權責問題,這樣可保證裁判結果更為合理。同時,程序正義中,強調程序法、實體法二者以依存的關系呈現,避免出現輕重或主次分別,做到實體正義、程序正義的兼顧。該理論在我國司法實踐中的運用,與人權保障理論內容能夠相互配合,強調在實踐中對于較多程序違法問題如超期羈押、逼供等進行解決,且對于偵查權行使進一步規范。這些理論內容對于程序法的完善可起到重要作用,使以往程序工具主義存在的弊端被有效解決,加上其中涵蓋的大多如人權保障理論等,能夠使刑事訴訟立法不斷完善。
五、刑事訴訟創新改革理念
刑事司法公正的實現,關鍵在于訴訟程序較為公正。現行刑事司法改革背景下,無論在司法理念方面,還是司法程序上都逐漸完善,這主要得益于創新改革理念被引入其中。在該理論指導下,刑事訴訟法的完善首先表現在死刑復核方面。該制度強調通過合理的審查方式,對死刑裁判中是否存在濫用、錯誤問題進行判斷。該制度在初期在運作時,需將二審程序、復核程序融于一體,其中的審理期限、程序啟動各方面都有較多問題存在,無法使濫殺、錯殺等問題得到有效避免。而經過不斷完善,要求在開庭審理所有二審案件的基礎上,對證據審查進一步強化,同時應將錄音錄像方式引入到具體訊問過程中,整個復核程序趨于完善。這種制度的落實,對于案件公正性的提高、被告人生命權的保證能夠發揮重要作用,有效避免錯殺、錯判問題的出現,與人權保障理論中強調的內容可相吻合。
其次,在量刑程序方面進行完善。從以往刑事訴訟中的訴訟模式看,多集中在將量刑、定罪進行結合,在對被告人犯罪情況宣布的同時,也會將具體的處罰內容闡明。但需注意,其中涉及的量刑部分往往通過內部行政審批實現,如間接審理、書面審查等方式,這樣裁決的透明性、公開性由此喪失,而且易滋生權力濫用等行為。在此背景下,便提出量刑程序改革內容,要求在該程序中對當事人、檢察機關等給定的量刑意見進行分析,確保量刑程序更為透明的、公開。這樣原有的裁量權濫用等問題都可得到解決。
最后,刑事和解改革。在和解理論內容中,主要立足于我國司法實踐,將和諧理念引入其中,以《刑事訴訟法修正案》為例,其將該特別程序融入其中,明確指出在被告人悔罪且樂于賠禮、賠償,且被害人有和解意愿,可由雙方采取和解方式。但該和解方式的實現要求有法院、檢察院以及公安部門參與其中,主要負責涉審查和解合法性、自愿性等,且進行和解協議書的制定。除此之外,在法學理論不斷完善中,簡易程序方面也得到極大程度的改革,其對于司法效率的強化可起到突出作用。
結論
刑事訴訟相關理論的完善是推動我國刑事訴訟法律完善的重要保障。實際立法過程中,應注意將這些理論如人權保障、程序主義、創新改革、司法權配置以及刑事證據等融入其中,利用這些理論作為司法指導,這樣對于司法實踐有效性的提升可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為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堅實的保障。
(責任編輯:章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