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陽
[摘要]卡里爾·丘吉爾是當代杰出的戲劇家,其代表作《優異女子》是英國戰后最富影響力的作品之一。該作品探討了“成功”女性的生活面貌,劇中的人物、語言及結構都充滿了狂歡化的理論色彩。本論文旨在運用巴赫金的狂歡化理論,通過分析其中所呈現出的鮮明的狂歡氛圍和狂歡特征揭示丘吉爾為解放女性所做的努力。
[關鍵詞]卡里爾·丘吉爾;《優異女子》;狂歡化理論
[中圖分類號]1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13-0176-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3.084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卡里爾·丘吉爾英國當代著名女劇作家,其作品以大膽、機智和幽默著稱。丘吉爾的代表作《優異女子》是英國《當代戲劇選》中收錄的八十年代的唯一作品,也是英國戰后最富影響力的作品之一。該劇也是其探討“成功”女性生活最突出的作品。其個性鮮明的人物、戲謔的語言、時空的跳躍賦予這部戲劇撲朔迷離的藝術效果。《優異女子》共有三幕,第一幕中的跨時空聚會,來自不同歷史時期受苦受難的女性人物在聚會上打開心扉、縱情狂歡;她們之間的對話以“復調”和“重疊式”的形式達到自由語言的狂歡;三幕劇在時間的跳躍、空間的突轉上,構建了時間和空間立體化的狂歡。在巴赫金看來,狂歡式的生活和藝術活動都是對心靈自由的追求。社會和宗教規則讓人的精神與肉體分離,而狂歡作為一種精神訴求,可使人擺脫現實的桎梏,勇敢追求內心欲望,挑戰外界壓迫,達到精神與肉體相統一。本文試圖通過《優異女子》中狂歡氣氛和特征的分析,揭示丘吉爾為解放那些受壓抑、不自由的女性所做的努力。
一、狂歡化的“慶祝宴會”
占全劇三分之一的第一幕先聲奪人,女主人公馬琳為慶祝自己在公司的晉升舉辦了宴會,但似乎很難在現實生活中找到情投意合的朋友為她助興,于是她邀請了五位來自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國家的傳奇女子。她們是維多利亞旅行者依莎貝拉·伯德;日本13世紀皇妃后出家為尼的日秀;勃魯蓋爾的繪畫人物道·格萊特;9世紀當過教皇的傳奇女子瓊;喬叟《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賢妻良母佩興特·格里塞達。“劇中古今人物的共時表演包含了巴赫金的狂歡化理論”,當這六位包括馬琳在內的女子身著符合各自時代與文化身份的服裝同桌共飲時,她們的聚集在一起已然是一種狂歡。各色人物在這場“慶祝儀式”中的舉止言談充滿了狂歡節無等級性、宣泄性和顛覆性的特點。
六位不同角色人物同桌共飲時,無拘無束的表現體現了狂歡的無階級性。巴赫金認為,狂歡節是不論人的地位高低、身份貴賤都可參加。赴宴的五位傳奇女子雖然都有過輝煌的歷史,身份地位卻參差不齊。這里邊有位高權重的教皇、日本皇妃,也有身份卑微的旅行家、賢妻良母。這些人物會面沒有等級的區分,也沒有行相應的禮數。她們同桌共飲、暢所欲言,各自傾訴著自己的故事。她們可以相互之間打斷對方的談話,并給予自己時代標準的評論。例如,教皇瓊說自己離家出走時女扮男裝,依莎貝拉非常驚訝,在維多利亞時代,女人要打扮得像女人,于是她“強烈譴責任何媒體說她不夠女性化的報道”;馬琳卻理解教皇瓊的做法。可見,她們之間都是以平等的身份相互交談的。她們言行舉止都從常規的社會制度中解放了出來,從平日對女性的精神壓迫中走了出來,她們在狂歡中重新擁有平等的地位。
女性們在宴會席上縱情地述說各自的“受難史”體現了狂歡的宣泄性。表面上,大家來恭賀馬琳在事業上取得的成功。實際上,她們每個人都在回憶過去、述說自己的故事。她們都是有過輝煌的傳奇人物,可是她們卻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她們或者由于生育暴露女性身份被亂石砸死,或者享受不到家庭的溫暖,或者是失去丈夫、情人或孩子,歡樂的氣氛逐漸演變成各自痛苦的宣泄。狂歡活動是表現人們擺脫現實重負的心理宣泄。當馬琳邀約大家為自己的成就干杯時,每個人卻沉浸在自己凄慘的故事里。這場本應該舉杯同慶馬琳事業的晉升,她們卻借此宣泄壓抑已久的自我。
這幾位女性在宴席上的言無不盡和在常規生活中嚴謹保守的一面是極具顛覆性的。巴赫金強調,無論是狂歡笑聲,抑或是與慶祝喜悅融合在一起的相互戲弄,它們都表達了一種特定的世界觀。毫無疑問,這種世界觀與官方正經嚴肅的世界觀大相徑庭。在宴席上毫無拘束,她們亦哭亦笑、亦哀亦怨,盡情地宣泄自我;她們不時打斷對方談話,或是插入自己的評論;她們在宴席上激動地哭笑、嘔吐甚至喝得酩酊大醉。這些都與現實世界中的規矩和秩序所不容的,她們在宴會上的所作所為顛覆了現存的社會規范。
二、狂歡化的“語言對話”
《優異女子》中跨時空的第一場是整部戲精彩絕倫的部分,不僅有奇特的想象,還有妙趣橫生的對白。六位來自不同的國家和時代,擁有不同的歷史背景和生活經歷的女性同桌交談,不同聲音的交織形成了多種聲音共同鳴響。丘吉爾使用“復調”讓多種聲音雜糅,對語言進行自由的戲謔;同時她使用獨創的“重疊式”對話打破傳統的對話模式,以達到追求自由的語言狂歡。多聲共鳴傳達出的其實是同一種思想,而斷裂的對話讓觀眾深思其中的內涵。
這幾位傳奇女子幾乎都是以自己的故事經歷為中心暢所欲言,她們各自的聲音構成了相對獨立的思想體系。每個人的話語之間的相互碰撞,實質上是不同思想間的相互斗爭、相互影響。如巴赫金所說:“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主人公的每一思想……并不追求圓滿完成的、獨自體系的整體,它與他人的思想、他人的意識處于短兵相接之中。”所謂“聲音”是指通過語言表現出來的某人的思想、觀點的綜合體,因而復調的實質就在于不同的聲音在這里仍保持獨立,作為獨立的聲音結合在一個統一體中。它要求一種作品中有多種充分有價值的聲音。例如瓊就代表了9世紀歐洲教皇的聲音,在對話過程中她始終沒擺脫教皇的說話方式,常常念叨著上帝、教義之類的詞,偶爾還念拉丁文的誦詞。與此同時其他的聲音也雜糅在一起:有對丈夫唯命是從的賢妻良母的聲音;有反抗男權壓制的女勇士的聲音;有謹遵父命導致命途多舛的尼姑的聲音;有自主選擇生活方式的旅行家的聲音。這些不同時代的聲音相遇、碰撞制造出了狂歡式的喜劇效果。比如,處于現代社會的馬琳可以寬容地看待瓊的宗教狂熱,瓊卻對伊薩貝拉的宗教意識產生偏見;當日秀在十來歲的時候被父親獻給天皇,天皇強行占有了她,馬琳對此驚訝無比,而日秀本人卻以此為榮。丘吉爾將多種聲音雜糅將語言進行自由的戲謔制造出狂歡化的語言。這些聲音產生了共鳴,每一個聲音都在表述女性獲取成功所要付出的慘痛代價。
三、狂歡化的“時空盛宴”
丘吉爾整部戲劇結構上的設計也是獨具匠心,打破了線性結構的時間框架并摧毀了單一的空間概念,將時間的穿梭、空間的位移巧妙地植入整部戲中,制造出時空觀念模糊的效果。巴赫金指出,文學的一大特征是“把握現實的歷史時間與空間,把握展現在時空中的現實的歷史的人”,并且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時空體”這一概念。對于中篇和短篇小說而言,由于篇幅有限,往往只能聚焦于較短的時間和較少的空間轉換,因此對于時空元素的處理便尤其反映了作者的創作特點與思想傾向。丘吉爾在《優異女子》中打破了傳統的宏觀時空概念,從而達到了狂歡化的“時空”盛宴。過去與當下的倒置、現實與虛構的交替為整個故事蓋上層層面紗,為一系列撲朔迷離的事件的因果關系制造張力。
三幕劇在時間上的穿梭將整個故事的“因果”關系倒置,給故事的發展設置懸念,隨著劇情的發展才解開層層謎團。在這里,時間不是傳統戲劇中故事發展的時間,而是狂歡式的時間,這里重要的是場景的跳躍。第一幕是馬琳邀請幾位歷史人物慶祝自己在事業上的晉升,這時觀眾對于馬琳的具體生活一無所知。直至第二幕回到了馬琳生活的當下時空才娓娓道來她的工作與家庭:馬琳一年前探訪過喬伊斯和安吉;安吉懷疑阿姨馬琳才是自己的親媽;喬伊斯怨恨馬琳……這些信息給馬琳的家庭背景設置了懸念。第三幕是發生在一年前的事,這時觀眾恍然大悟,安吉的疑惑來自那條馬琳送她的裙子,也明白了安吉堅持要穿它的原因,馬琳和安吉是真正的母女關系,她為取得成功是不惜拋棄自己的親生女兒。在安排第一幕與第二幕的反時差,通過逆向梳理歷史,讓讀者讀出馬琳的成功背后隱藏的悲哀。其實早在第一幕已暗示了馬琳成功背后的巨大犧牲,幾位女性的輝煌并沒有帶給她們幸福,反而為所付出的沉重代價而惆悵不已。時間的穿梭讓觀眾為理順劇情不停地思考、判斷,馬琳的個人成就似乎并沒有帶來幸福和快樂,她連自己的女兒都無法拯救,再次深化了女性成功背后所付出的慘痛代價這一事實。
結語
狂歡并非是簡單的嬉笑打樂,它具有深刻的精神內涵。第一幕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鬼魂”般的人物相聚一堂,她們在宴會上的言談舉止都是人性的本質面,她們借助狂歡氣氛訴說心底的苦難。她們代表著不同類型的女性追逐成功的嘗試,丘吉爾展示出女性所處的艱難困境。語言上,丘吉爾使用“復調”和“重疊”式的對話,打破常規的對話模式,達到追求自由的語言狂歡。這種模式制造的多聲的碰撞和對話的斷裂渲染了女性取得成功身后的慘痛代價。結構上,將時間空間化,用場景的時空跳躍把歷時與共時結合起來,讓讀者自己去把握其中真實的時空順序。“時空”的轉換將丘吉爾的思想得以在錯綜復雜的劇情中呈現,增強了戲劇的表現力。丘吉爾借助這些狂歡特征和狂歡氣氛展示了這些豐富多彩的女性的生活面貌并試圖為這些女性艱難處境找尋出路。
(責任編輯:桂杉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