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關芳
摘要 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的藏品有相似之處,三館的保護目標、保護原則、保存手段、利用方式、保管設備、修復技術、工作流程等也有很多相似之處,面對三大領域長期以來因體制隔閡而導致人才分別培養、研究獨立進行等局面,文章對圖書、文物、檔案保護的學科整合問題進行探討,試圖構建一個由“藏品一藏品保護分類技術一人”三個維度構成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進一步推動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 圖書保護
檔案保護
文物保護
學科融合人才培養
分類號 G273.3
DOI 10.16603/j.issn1002-1027.2016.03.011
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所保存的古籍、檔案、文物等都屬于國家文化資源,部分同宗同源。在我國,由于行政劃分不同,上述保管對象被保存于不同部門,隸屬于不同機構,由此派生出圖書古籍保護、檔案保護、文物保護等。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等在保護目標、保護原則、保存手段、利用方式、保管設備、修復技術、工作流程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處,三領域有相同藏品,也有特藏,在強調文化遺產保護的今天,整合資源,為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一站式”保護條件和方法,為社會輸送大量優秀保護和修復人才,迫切需要大量掌握圖書館學、博物館學、檔案學的復合型人才,需要掌握藏品保護知識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基本沿用的是20世紀50年代初期院系調整時的模式,其特點是專業劃分過細、過窄,具有很強的封閉性,相關學科很難融合到一起,造成明顯的學科專業壁壘、學科缺失或重復建設等。檔案、圖書、文物保護小專業分設的教學機制不但難以培養出跨越圖書館、博物館和檔案館領域的專業人才,也不利于這些學科的持續發展。基于社會實踐和學科專業的發展需求,本文對圖書、文物、檔案保護的學科整合問題進行探討,分析三個學科整合的依據和客觀需要,試圖構建一個由“藏品一藏品保護分類技術一人”三個維度構成的人才培養體系。
1 圖書、檔案、文物保護學科整合的內在依據
圖書館學、博物館學和檔案學有相同的研究對象,也有各自特定的研究對象,但其保護原則、保存目的、保護條件、保護流程是相同或相似的;保護對象的種類、特性、維護手段有交集,人才培養的模式、要求、能力基本相同,因此,整合3個學科是客觀需要。
1.1 圖書、檔案、文物保護研究對象的相似或相同
圖書、博物和檔案保護都是研究藏品制成材料的特性及外界對其的影響,保管的目的都是最大限度地延長藏品的壽命,為此而采取預防性保護和治理性保護。藏品的主要功能是收、藏、管、用。圖書館和檔案館保存的紙質類文獻數量最多,博物館的研究對象多且相對復雜。盡管圖書、檔案和文物這三種藏品的表現形式、歷史價值、社會作用不盡相同,但它們都是人類記錄知識、傳承文明的重要載體。只是由于它們保存在不同的機構,因而有了不同的稱謂。比如古代名人手稿,在圖書館叫古籍、在檔案館叫檔案、在博物館叫文物。表1顯示圖書、檔案、文物保護的主要研究對象。
從表1可以看出,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的保管對象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相同的保管對象是紙張類、絲織品、膠片、甲骨、竹簡、皮革等,只是在各領域保存數量不同而已。比如圖書館、檔案館目前以紙質類文獻占多數,而各家博物館館藏情況不同,有的以陶瓷為主、有的以青銅為主。同時,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各自具有獨特藏品,比如檔案館的光盤、磁記錄載體;博物館的陶瓷、青銅。不同的藏品,其特性及老化速度是不同的,在保存過程中出現的典型破損特征也不相同,因此,需要分門別類進行研究。即使是保存相同的紙質類藏品,三館的保存方式也有相同、相似和側重區分。比如三館都有書畫、手稿、信札、地圖、拓片等,圖書館保存的主要是以印刷品形式產生的圖書或古籍,研究重點是紙張載體;檔案館保存的主要是文件、檔案,其中主要是手寫件、打印件和復印件,除了研究紙張載體外,還要研究字跡老化問題等。
從外界因素對藏品的影響、庫房防護措施、保存方式等方面看,圖書、檔案、文物保護的相同處或相似處非常高,包括館庫條件、設備、環境因素的控制等,研究問題的角度和視野基本相同,實際工作中采用的方法基本一致。圖書、檔案、文物保護研究首先要對內因即藏品制成材料的特性進行研究,了解其變化及老化規律,其次要研究外因即環境因素對各種藏品的影響,這兩方面的問題都是預防性保護的措施,是延長藏品壽命最為重要的措施,是對藏品進行整體性保護,以做到預防在前,治理在后。從這方面分析,圖書、檔案、文物保護的相似度很高,如此相似的防護措施決定了工作方式、采取措施基本相似。
1.2 圖書、檔案、文物的保護條件要求存在交集
針對圖書、檔案、文物,各領域花大量精力研究環境因素對藏品的影響,由此,制定了保存各藏品的溫濕度標準、防光標準、防空氣污染標準、庫房建設設計標準等,綜合三家在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標準和實踐活動,可以發現存在很多交集。
在溫度、濕度規定方面,圖書、檔案、文物基本相同,《博物館建筑設計規范》(JGJ66-91)對保存文物的溫度和濕度有具體規定,其中主要規定如下:“第4.2.2條 設置空氣調節設備的藏品庫房,冬季溫度不應低于10℃,夏季溫度不應高于26℃,相對濕度應保持基本穩定,并根據藏品材質類別確定參數”。
《檔案館建筑設計規范》(JGJ25-2010)對檔案庫房以及各類技術用房的溫濕度標準進行了規定,每晝夜溫度的波動幅度不超出±2℃、濕度的波動幅度不超過±5%。
《圖書館古籍書庫基本要求》(GB/T 30227-2013)中規定:古籍特藏書庫溫度應為16℃-22℃±2℃,濕度應為45%-60%±5%。
有關照明方面,圖書、檔案、文物的保護規定也基本相同。
圖書館、檔案館和博物館的技術用房、庫房、展覽室,除了溫度濕度、防光要求基本在同一范圍外,建筑設計、防火等級、防盜要求、防震等級、管理控制方面基本是一致的,因此,在保護技術、管理方式、實施方法等方面也基本一致。
2 圖書、檔案、文物保護人才培養的共性
2.1 圖書、檔案、文物保護對人才需求的交集
圖書、檔案、文物的保護在研究和實踐中涉及的主要工作是預防性保護和治理性保護,前者屬于檔案保護技術管理工作,通常的“九防”屬于此范疇,具有圖書館學、檔案學、博物館學基礎的人才很容易從事此方面的研究和實踐工作。“九防”工作相對于修復而言,技術要求不高,對專業知識背景要求比較寬泛,經過短期培訓比較容易勝任。治理性保護屬于專業性較強的技術,需要掌握一定的專業背景知識、經歷專業學習和專門訓練、有一定的工作經驗,才能滿足工作需求,勝任各項操作。
從表7可以看出,圖書、檔案、文物保護對人才知識背景和專業的要求除了本專業基礎課外,其他知識和專業基本一致。由于保管對象的制成材料的種類不同,文物對材料工程專業有較高的需求,比如陶瓷、青銅器等在圖書館、檔案館保存很少或沒有,對于這種特有材料的研究則需要專門學習。圖書、檔案、文物的保護技術從大類上看幾乎是相同的,包括預防性保護技術和治理性保護技術,前者包括庫房建設、設備、“九防”技術;后者主要是各類修復技術。從每一項具體專門技術而言,有共有的修復技術,比如紙張文獻的修復,也有側重不同或獨有的技術,比如圖書館主要是圖書和古籍的紙張修復;檔案館除了紙張修復還涉及膠片修復、磁記錄保存等;文物的修復更復雜,常分為絲織品修復、青銅修復、陶瓷修復等。上述修復技術的要求、材料、工藝等存在不同,各自需要專門培訓,但關于修復原理、修復目的、修復流程則基本一致。
三大保護領域在預防性保護措施方面基本相同,主要目的是加強藏品實體的保護,所涉及的內容、遇到的問題、解決的方法基本相同,對人才的需求基本一致。因此,在人才培訓、課程設置和資源共享方面都可進行統一設計、共同規劃、聯合培養,實施一體化教育。而從目前實際情況看,檔案保護、文物保護有相對較完善的預防性保護人才培養模式,高等教育的內容大體相同,只是分別培養,獨自構建學科體系,完成培養方案,學生畢業后擇業范圍基本鎖定在各自領域。圖書保護目前主要還是從相關專業吸納人才,長期存在圖書保護高等教育的缺失。
治理性保護人才的短缺是圖書、檔案、文物的保護急需解決的問題,比如修復人才的短缺尤其技術高超的修復人才急缺已經在各個領域凸顯出來。國家圖書館近些年來在圖書、古籍修復人才培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開展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培訓,在短時間內解決了修復人才短缺之急。而我國高等教育體系對這一問題還沒有深刻思考,無統一規劃和設計。目前全國高校還未有一所學校建立專門培養保護或修復專業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的培養機制或體系,這種教育體系的缺失,導致無法培養專門性的保護人才或修復人才。治理性保護人才除了需要專門知識結構外,還需要進行大量的實踐練習,掌握各類方法,積累經驗,尤其對于不同藏品的修復,需要的技術和經驗都不相同,專門化培養、個性化訓練、長期而非短期的練習是最為重要的培養模式,因此,治理性人才培養速度慢是一個客觀事實。
2.2 國外圖書、檔案、文物的保護教育的整合模式對我國的啟示
波蘭早在1922年便開創了哥白尼大學文化財保護學院,其中包括文物、文獻、書籍和畫作等的保護、修復專業教育;20世紀中后期,意大利、西班牙、美國、日本、法國等國家普遍建立了文化遺產保護或文獻保護技術或圖書保護技術的專業教育。1981年,美國首先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圖書館學系開設圖書檔案保護專業教育,包含兩個研究方向,一個是三年制的圖書檔案保護技術班,目標是培養圖書檔案保護技術的研究人員和專業工作人員;另一個是一年制的圖書檔案保護管理班,要求入學前必須先獲得圖書館學學士學位,目標是培養檔案保護宏觀管理的領導人員。目前,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設有資源保藏與文獻修復專業;德雷克塞爾大學開設檔案學與文獻保護課程。1973年,法國索邦大學成立文化遺產保護修復部,主要面向藝術品、館藏品、考古出土文物等的保護修復;1990年,法國國家遺產大學創建,1992年招生,以培訓博物館、檔案館、圖書館的館長為主,培訓學時為18個月;1996年成立了修復培訓學院,內設8個專業,囊括圖書、文物、檔案、遺產等。徒兒美術大學、阿維尼翁大學等也開始進行書畫修復和手稿修復高等教育,在教育層次上主要有研究生、博士生和繼續教育。
進入21世紀后,韓國、印度相繼開啟了文化財產保護高等教育。這些國家或從文化財產保護或從圖書、檔案保護出發開始“大保護”范疇的高等教育,這種狀況持續保持,如今許多國家將文化遺產保護、圖書檔案保護、文物保護、藝術品保護等融合在一起。歐美的圖書、檔案、文物的保護領域的高等教育學科整合一直占主導地位并且持續發展,“ipreser-vation”中的“i”是“interdisciplinary”(跨學科)的首字母縮寫,這種跨學科的建設最終形成圖書、檔案保護教育一體化,或是圖書、檔案、文物保護教育一體化,客觀上打破了條塊分割,利于整合資源。
3 圖書保護、檔案保護、文物保護的人才培養體系整合模型
近些年來,文化遺產保護、文物保護、古籍保護、國家重點檔案搶救保護分別是不同領域重點發展的事業,由此帶動了許多大工程、大項目的開展。但是誰來承擔,誰有能力承擔和完成,完成的效果如何,是需要思考的問題。目前三大領域的基本形勢是高漲的事業和低落的高等教育和人才培養。國外高校逐漸對三個領域的高等教育進行整合,目的是讓學生接受這些領域的通識教育,具備不同實踐領域的知識和技能,為圖書館、博物館和檔案館提供“全能型”的專業人才。有機地將圖書保護學、文物保護學和檔案保護學三者的課程體系與內容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集成,融合三大領域的技術方法,構建ipreser-vation平臺,整合各自資源,據此進行人才統一培養和個性化訓練。
建立“保護聯盟”(ipreservation)是整合學科的一種模式,此種聯盟既保持以往的獨立培養方式,又有新的統一、融合形式,在整合圖書、檔案、文物、文化遺產的保護的基礎上,建立統一的培養方式,人才培養途徑采用共建、合建等方式,充分實現資源共享。在文化遺產保護的大環境下,將“保護聯盟”(ipreservation)貫穿于文物保護教育、圖書保護教育與檔案保護教育中。第二種模式是建立新專業,與目前國內大多數高校單獨開設圖書館學專業、文博專業、檔案學專業不同,單獨開設文化遺產保護專業,將藏品、藏品保護技術和人三者有效地融合起來,通過專門的教育,培養專門人才。
在課程體系設計過程中,主要考慮了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圖書、檔案、文物的保護職業需要什么樣的知識和能力;第二,學生需要在教室里學什么;第三,學生在實習中需要掌握哪些技能。課程設置以傳授關于藏品對象、藏品保存環境、藏品搶救修復的知識為主,包括各類保管對象的材料性能及結構、老化特性,庫房建筑要求,環境條件評價與選擇,各類保管技術、保存方式與保管裝具及其修復,災難應急及搶救,輔之以藝術史、版本學、標準及政策、保護技術組織管理、項目評估等相關方面的課程。課程體系容納了關于各種類型藏品的知識,如文化遺產、青銅、竹、絲織品、紙、膠片、磁記錄和光學記錄等。為了將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保護知識應用到真實的工作環境中,教育機構為學生提供在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機構庫、科研機構等實習的機會,培養其實踐能力,訓練其操作技能。在此模型中,圖書、檔案、文物的保護的核心課程是藏品預防性保護。包括藏品特性、藏品保管和安全防護。藏品特性涵蓋各類藏品的性能及老化機制,三大保護領域共同的基礎課程可以分為保護方法、藏品調查、保存、展覽、安全和防護、仿真復制和數字化保存;實踐課包括各類修復技術、藏品病害治理等。
4 總結
培養跨越圖書館、博物館和檔案館等不同實踐領域的保護專業人才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打破傳統的教育設置和體制隔離,重新建立一種創新的培養機制,其中涉及觀念、意識、習慣的轉變,需要多部門、多領域的配合,需要國家從頂層進行規劃和調整。本文提出的整合圖書保護、文物保護和檔案保護的設想,僅僅考慮到了藏品本身的內在特性和社會需要,所提出的高等教育培養模式的改革,在課程設置上基本按大類進行,而沒有考慮實際操作中可能遇到的種種具體問題、具體解決途徑和障礙。圖書、檔案、文物的保護教育的融合或整合需要根據社會實踐的發展需求而不斷更新課程內容,調整課程設置體系,才能在文化保護事業的發展中繼續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