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然
摘要:出于人道主義考慮,我國內地1990年開始實施假釋制度,但這些規定已出臺20多年且幾乎未被修訂,存在諸多漏洞。據報道,監獄在實際操作中甚至“懶得”通知當地警方和其他有關部門。因此假釋制度為富人和“精英”,甚至為勢力強大的黑社會人物提供了尋求提前出獄的巨大空間,只要能找到合適的行賄對象。利用漏洞的大多還是那些被判刑后不再被媒體監督的貪官,他們利用在任時打造的強大關系網輕易逍遙法外。近來,普遍存在的濫用假釋制度已引發高層關注。針對該種現象,筆者進行了探索和思考,提出了限制我國假釋制度的想法。
一、假釋制度的基本理論
1、我國假釋的概念。我國假釋制度是指對于被判處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執行一定刑期以后,由于確有悔改表現,不致再危害社會,而附有條件地將其提前釋放的一項刑罰執行制度。
2、我國假釋制度的功能和目的。假釋制度作為行刑制度的一種,在西方有著深厚的理論基礎。它植根于報應理論、目的刑理論、刑罰綜合一體化理論的沃土之中;在我國,假釋制度以強大而持久的生命力,使其以國家恩惠和犯罪嫌疑人權利的面目出現,體現了鼓勵受刑人悔悟、促進刑罰個別化、司法救濟、建立犯罪人再社會化的橋梁、促進刑罰更加經濟、寬緩監獄壓力的功能,發揮著感化失足者、保障人權、節約國家資源的重要作用。正由于其價值、功用,備受近現代刑法學家及司法實踐人士推崇,使其成為近代刑法的寵兒。
二、國外的假釋制度
假釋制度之沿革,據考證可追溯自1790年英屬殖民地澳大利亞的新南威爾士州行政長官菲利浦,對于因犯罪而被從英國流放到澳大利亞的英國罪犯中,擇其表現好的,決定免除其刑期的一部分而予以附條件赦免起,后經英國本國在愛爾蘭適用累進處遇制而更加發達,繼而此制度傳輸入美國,為各州立法所采,其中紐約州之愛米拉感化院首于1887年將之與累進制度與不定期制相結合,確立成為一基本模式,迄至1944年全美各州已均有各種假釋制;其他西方國家也在十九世紀中葉以后,紛紛仿效,以此作為促進受刑人向上與回歸社會之重要獄政手段。
美國的假釋制度是伴隨法院不固定刑期制度產生而產生的。1868年,美國制定了假釋法,第一次將假釋納入刑罰執行制度的范疇。1930年,美國國會決定成立全國假釋委員會。到1944年,美國聯邦政府和各州均確立了假釋制度。在一些主要的工業州,百分之八十重罪犯人通過假釋的途徑走出監獄大門。在1997年,美國的假釋人數為52.7萬,幾乎占監獄在押犯的一半。假釋制度成為解決監獄擁擠以及使罪犯重返社會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對被判終身監禁的人來說,這幾乎是他們活著走出監獄的惟一方式。
假釋作為一項有意義的刑罰制度,它的實質性條件應當在于罪犯是否改造好了,或者說是否對社會不再造成危害了,但這兩個乍看之下和諧統一的標準對于現實個體來說卻充滿了矛盾。假釋制度顯示出人性化的一面,也解決了監獄人滿為患的問題。但這種制度始終是美國刑事法中引起廣泛爭議的問題。反對假釋的人認為。美國在過去15年中采取了嚴厲的法治政策。這個政策認為我們不能縱容罪犯,他們既然犯了法,就應該在監獄中接受懲罰。α磽饣褂腥巳銜假釋制度在實際運作中不是很成功。所以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的假釋制度出現大的變革,重新確立的判刑條例要求法官施以固定刑期,而且對很多刑事犯罪都規定了必須有最低刑期,有些假釋委員會也被取消。1984年,美國國會通過《全面控制犯罪法》在聯邦一級廢除了假釋制度。根據這項法律,在1987年11月1號之前有過犯罪活動的聯邦監獄犯人在服滿三分之一刑期后θ勻揮兇矢竦玫郊偈停但是在這之后有犯罪行為的聯邦監獄犯人不享受這種待遇。如果他們在獄中表現好,每年最多可以減刑54天。
三、我國假釋制度的現狀
在我國,假釋制度作為一種非監禁化措施和行刑社會化的重要手段,具有調動罪犯積極改造的內在力量的激揚功能,對罪犯施行正反饋的鼓舞功能和對于刑罰執行的調控功能,并為罪犯由完全剝奪自由的監禁生活逐漸適應完全恢復自由的正常社會生活架設過渡的橋梁。并且通過核準與撤銷擴張其作用,即對被判處有期徒刑或無期徒刑的且已執行過一定期限刑罰的非特定犯和累犯,依照法定程序核準假釋;對于在假釋考驗期間犯新罪,或在假釋考驗期間發現有漏罪,或者在假釋期間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公安機關監管規定的,依照法定程序撤銷假釋。這種核準與撤銷的轉化,能夠促使適用假釋的犯罪分子更加謹慎地接受假釋考驗。
但是,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假釋適用的現狀不容樂觀,主要表現為:適用率畸低,與法律預期之間存在著較大距離;減刑的大量適用,與假釋率低形成鮮明對比;由于假釋制度自身存在著諸多缺陷,導致其應有的作用得不到淋漓盡致的發揮;思想根源上,傳統刑罰觀念在人們頭腦中根深蒂固;程序繁瑣,運作機制不合理。而且在執行過程中存在著以下缺陷:立法規定的假釋條件過于嚴格和原則,缺少操作性;監督考察制度不健全,再社會化措施匱乏;法律監督措施不盡完善。這些現狀和缺陷,導致我國假釋制度適用起來比較困難,司法統計數據表明,在司法實踐中真正適用假釋制度的服刑人員并不很多,而那些通過非法途徑獲得假釋出獄的人往往對我國司法的威望和公信力受到一定損害。因此法律理論界和司法實務界改進假釋制度的呼聲越來越高。
四、完善并限制使用假釋
假釋制度從其雛形到立法,由于其發展受各種因素紛擾,司法實踐中出現一些問題,使得假釋制度進步遲緩。調查及研究發現,因立法規定經常變動,假釋條件寬嚴不一,規定不盡科學合理,實踐中難以掌握操作,再加上執行上存在錯誤傾向,出獄監督管束不力,再犯率居高不下,已嚴重影響假釋功效的正常發揮,從而偏離了刑罰執行的預期目的。
國外的經驗為中國的假釋制定提供了重大的借鑒意義,在美國多年的司法改革后終于提出了限制其使用的提議。就我國的具體國情而言,減刑也遠比假釋更加清潔合理、便于操作。在我國現階段的司法環境下,與假釋制度的廣泛使用所帶來的積極意義相較,恐怕難以抵消藏污納垢的司法腐敗所帶來的隱患嚴重。因此,促進我們建立科學而完善的司法體制和改造制度要求我們在未有完善解決假釋問題的根本方法之前限制使用這一制度,從而從根本上遵循正義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