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洪英
摘要:中國畫是中國民族傳統文化與藝術的結晶,蘊含著中國人民的智慧。“氣韻生動”是中國畫所追求的至高境界。文中主要就中國畫的“氣韻生動”進行了探討分析。
關鍵詞:中國畫;氣韻生動;神似;意境
中國傳統文化和美學思想中“氣韻”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精神的生命。中國繪畫的最高品第是“氣韻生動”,傳統美學用“氣”來體現事物美的本原,強調藝術要表現生生不息、元氣流暢的天地間萬物的節奏和韻律。
一、“氣韻生動”的起源
“氣韻生動”是南北朝畫家謝赫《畫品》論述六法中的一法。謝赫(公元479-502年)中國南朝齊梁間畫家,繪畫理論家,著作有《古畫品錄》也稱《畫品》,為我國最早的繪畫論著,評價了3世紀到4世紀的重要的畫家。《畫品》首先提出繪畫的目的“明勸誡、著深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六法即《畫品》理論中的內容。六法包括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摹寫。這六項要求針對的是人物畫。“氣韻生動”自古便是中國畫里最高境界的標準,歷代畫家也都為此心摹手追,氣韻由原來的重視人物畫擴展到花鳥山水畫,在南北朝以后,繪畫內容由人物的精神擴展到為畫面的形式以至用筆,在一千多年的繪畫領域充當著中國畫論中最重要的藝術原則。
二、筆與墨的關系
畫家對生活的熟悉,有敏銳的觀察力,受生活感動產生激情,也就是“靈感”。中國畫里最重要的就是畫面的生動,不論人物,花鳥都要生動,而生動來源于生活的感受和激情。清人石濤講:“千筆萬筆,物一筆是山,千筆萬筆,無一筆是筆。千筆萬筆,復歸一筆。”那么這里的“筆”是什么呢?在一般情況下“筆”應該定義為所有可以成為畫面的內容,形式和所要表達精神這個有機整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所有線條,筆墨,結構,色彩等繪畫元素。然而在中國畫里,所謂的“筆”實際上講的不單單是線條,而是包含了“墨”在內的“用筆”之道。這也從另一個層面上契合了“書畫同源”中國畫的氣,“氣韻生動”主要體現在筆墨的運用上,一幅好的中國畫很講究筆墨的氣勢連貫,一氣呵成。
三、“氣韻生動”與“神似”
中國畫講究“神似”,而氣韻生動和神似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在元代,當時著名的詩人、文學家、書畫家和戲曲家楊維楨就曾說:“傳神者,氣韻生動是也”。氣韻是與“形似”緊密相連,但是卻又是超越了“形似”的所在,只做到“形似”是不可能體現出“氣韻生動”的,而只有達到了“神似”的境界才能體現出“氣韻生動”。在創作的過程中如果只是注重外表的形似,而沒有能對審美對象的內在實質精神進行把握,那么其創作的作品是不可能體現出“氣韻生動”的特質的,這又和白石老人的“似與不似”的觀點相契合。東晉的畫家顧愷之就曾提出過“以形寫神,傳神寫照”的觀點,并且被后代的人所推崇。其中“形”指的就是一個物體的外表、形態、形狀;“神”則是形體的內部所包含的風骨、神態、精神以及生命力。利用感性的形式來進行描繪,最終對神態氣質進行表現。形只是一種用來表現的手段,而神才是創作的最終目的。只有達到了形似的要求,才能往著神似的方向前進,達到了神似才能夠讓形似具有更深層次的意義。為了能夠做到傳神,就需要從寫形開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寫形并不是目的所在,最后仍然要做到寫神,并最終實現“形神兼備”,這才能夠真正體現出藝術的本質,而中國畫一直以來的追求也是如此。“氣韻生動”與“神似”之間的關系是相當緊密的。
四、“氣韻生動”與性靈的流露
中國畫很多時候不僅僅是注重繪畫的技巧,同時對于畫家的人品有著一定的要求。人品主要來自于修養,明代的文征明就曾說:“人品不高,落墨無法”。在繪畫的過程中,對于客觀的景物所具有的品質需要通過畫家來進行表現,而在表現的過程中,畫家的品質就會產生作用,并持續到繪畫的完成。這個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人品決定“藝品”。“氣韻生動”雖然指的是作品,但是作品確是畫家對于事物的認識與再現,因此只有繪畫中的性靈流露才能真正做到“氣韻生動”。藝術的創作和畫家的人品、胸懷、氣質、才情、精神境界都是密切相連的,也因此在我國的傳統美學之中才會追求“文如其人”、“畫如其人”、“詩如其人”、“書如其人”。畫家在繪畫的過程中,只有自身具有不凡的品格,才能讓自己所創作出來的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也只有這樣才能在做到性靈流露的同時達到“氣韻生動”的境界。同時畫家不僅僅需要具有高尚的情操,同時還需要具備一定文化功底,這樣才能讓自己的藝術創作達到“氣韻生動”的境界。
五、“氣韻生動”與“意境”
在中國畫中,對“意境”有著較高的要求,而“氣韻生動”和“意境”之間有著相當緊密的聯系。在近代,王國維提出了“有我之境”的意境簡介,認為藝術家創作的過程中將情感融入到具體的物種,讓所描繪的對象能傳達、表現出自己的情緒與意向,用自己的筆來表現出自己的情感,通過對時空境象的描繪,實現情和境之間的高度融合,這也是藝術家所追求的境界。蘇軾曾經提出“胸有成竹”,這是中國傳統美學經驗的一種概括,也是造型藝術的一種常用的美學概念。主要包括有三層意思:第一層是藝術家在進行創作的過程中,需要進行反復地考慮與推敲,最后形成整體性的審美意象;第二層則是在孕育出了一個成熟的整體審美意象之后,要能做到一氣呵成、一揮而就,而不是今天一點、明天一點拼湊而成;第三層是由觀賞所形成的“氣韻之竹”。“意境”是否高遠也直接決定著“氣韻生動”。
總之,綜上所述,氣韻既包含著所描繪物象的內在精神,又體現了畫者在筆墨揮灑之間充分宣泄著自身的才識、情感。同時,在藝術實踐中,還應加強自身學習和修養,從傳統文化中獲得豐富的寶貴財富,放開眼界,兼收并蓄,磨礪品行,陶冶情操,使繪畫作品達到一個嶄新的藝術境界。
參考文獻
[1] 潘天壽.《中國歷代畫家大觀叢書》.1998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2] 曹洞頗、鄔建編著.《丹青妙筆的意蘊-中國繪畫賞析》.2006年鄭州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