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露露
摘要:新型城鎮化的進程中,文化遺產必將受到很大的沖擊,文化遺產的保護也將遇到許多困難。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探討如何更好地保護文化遺產就顯得非常重要了。本文就文化遺產的過去遭遇與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幾點有關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文化遺產保護的方法,希望文化遺產能夠得到更好地保護。
關鍵詞:城鎮化;文化遺產;文化復建;動態保護
一、文化遺產在城鎮化進程中的多舛命運
城鎮化是我國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也是引領時代發展的不可逆轉的大趨勢。但在過去幾十年間的城鎮化進程當中,伴隨著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文化遺產卻遭遇到了巨大的破壞。2012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國家文物局聯合開展的首次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大檢查顯示,全國119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中,13個名城已無歷史文化街區,18個名城僅剩一個歷史文化街區,一半以上的歷史文化街區已經面目全非。
文化遺產的聚集地往往是城市的老城區,大體處于現代城市的中心位置。毫無疑問,這里是城市中最為昂貴的地段,是城市建設的重點地區。在這種“土地財政”的刺激下,地方政府往往為了追求短期經濟上的利益,大拆大建,致使許多文化遺產遭到破壞甚至是永遠的消失。例如,上世紀80、90年代以來,舟山一些房地產開發商在從事舊城拆遷、建造過程中對老城區建筑“大拆大建,推倒重來”,導致了對定海古城原真性、完整性的人為損害,其中包括被文物部門明令為保護對象的歷史街區及具有寶貴歷史文化價值的名宅、民居。
改革開放以來,城市人口漸漸膨脹,城市的規模也在不斷地擴張,城市經濟發展突飛猛進。在這個過程當中,簡單粗暴成為建設者們最為拿手的開發模式。他們在整體規劃的時候,首先考慮是經濟利益,而城市中的一些文化遺產則成為了決策者們眼中雞肋,逐漸被拋棄。城市的文化印記在一點一點地變少,城市的歷史文化脈絡不斷地被割裂,城市的歷史地域特色盡失,逐漸演化成為了“千城一面”的情形。毫無疑問,這種規劃與發展模式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的。
在新的歷史時期,文化遺產保護應該融入到城市建設當中,把文化遺產保護當成城市建設的一部分,賦予其新的內容。保護文化遺產的歷史文化內涵,發掘其經濟潛力,合理地開發利用,讓文化遺產成為融古貫今、開創未來的重要橋梁。
二、新型城鎮化進程與文化遺產保護的關系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堅持走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所謂新
型城鎮化,是體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理念。這種理念強調以人為本,而不再是片面的物質經濟利益。新型城鎮化的本質是人的城鎮化,這就要求城鎮化不單表現為物質空間的轉化,更應是人的市民化”。
文化遺產是凝聚了古人無數智慧的文化結晶。但究竟該如何去處理文化遺產保護跟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關系呢?我們首先要認識到一個現象,那就是人們對文化遺產價值的認知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的。比如建國后在修建北京城的時候,人們普遍沒有認識到老北京城墻的歷史、文化價值,或者是把這種價值給低估了,因此把老城墻給拆毀了,而到了現在,人們已經開始后悔了。有學者認為文化遺產的損毀存在著三個階段,第一個是初步損毀階段,第二個是嚴重損毀階段,第三個是損毀停止階段。這三個損毀階段與城市的發展階段相對應,所體現的是不同時期人們對于文化遺產的價值認知程度的不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于文化遺產的認同感越來越強。我國現在正處于第二階段,也就是文化遺產嚴重損毀階段。
如果不加以保護文化遺產,它所帶來的后果是難以想象對于文化遺產保護而言。現在提出了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要求,這對于文化遺產的保護是一個福音。在保護文化遺產方面,國內也有一些較好的例子。比如浙江烏鎮,完整地保存了晚清和民國時期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將現代文明、古典風情、自然環境、人文環境恰到好處地融合到了一起,給人們展現了其獨特的魅力。較好的規劃格局也帶動了當地的旅游經濟發展,不僅提高了烏鎮人民的生活水平,還使得烏鎮享譽國內外。2014年的世界互聯網大會就在烏鎮舉辦,并將會址永遠地放在了烏鎮,這是烏鎮品牌的巨大成功。烏鎮模式給新型城鎮化的建設樹立了一個標桿,但這不是固定的模式,也不能照搬。不同的城市有其自身的地域、文化、民族等特色,立足自身特點再尋求發展才是關鍵所在。而烏鎮模式帶給我們的是一種思想上的啟發,即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經濟社會的發展并不總是矛盾沖突的。只要合理規劃利用,我們在搞好文化遺產保護的同時,也可以發展好經濟,帶動地方人民致富。
三、文化復建行為對文化遺產保護的長遠意義
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它的歷史記憶,是城市的根。而承載著濃厚歷史文化氣息的一些古建筑、古遺址等,更是將這種歷史傳承性帶入到了現實當中,賦予人們強大的歸屬感。這種歸屬感是誕生凝聚力的源泉,千千萬萬個這種地區歸屬感聯合在了一起,就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歸屬感,這是凝聚中華民族的強大動力。
近年來,隨著烏鎮、麗江等新型城市建設的旅游經濟利益日益凸顯,各地又紛紛效仿。河南開封從2012年開始,預計在四年內花費千億元打造北宋時期的“汴京”盛世2012年10月26日昆明晉寧縣投資220億元的“七彩云南古滇王國文化旅游城”破土動工,昆明市宣布要確保3年時間再造一個古滇國。這些大規模的文化復建項目,也許有著深刻的經濟發展目標,但其中也包含著重視文化遺產、傳承文化的價值意義。去過開封的人都知道,開封城內復建了許多古建筑,諸如大相國寺、清明上河園等,旅游區內還有許多充滿歷史文化意義的民俗活動、歷史故事表演等,而這對于人們認識歷史以及文化的傳承來說,都是非常有意義的。
四、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該如何保護文化遺產
我國現有的城市文化遺產保護模式基本上是靜態保護模式,即在城市特定地段周圍劃分出一定的保護范圍,其中包括絕對保護范圍和相對保護范圍。但是這種保護模式將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城市的總體規劃割裂開來。人們在思索如何保護文化遺產的時候,往往會不由自主地陷入一種孤立境地,潛意識中認為諸如古建筑等文化遺產本來就不屬于這個時代,而應當是靜止的、與世隔絕的。基于這種認識,人們所采取的靜態保護模式總是不能與現代城市的發展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鑒于這種形勢,我們來分析幾個問題。其一,我們現在所謂的文化遺產在歷史上的各個時期并不是被孤立隔絕的,它們在每個時代都有其特定的作用,成為當時人們物質、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其二,我們中華民族的許多文化習俗源遠流長,各地區的百姓至今還沿襲著舊習俗,保持著舊傳統,而一些文化遺產往往是承托這些舊習俗、舊傳統的載體,它們應該是百姓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因此,我們在制定文化遺產的保護規劃的時候,應以一種更加開放、大眾的方式,將文化遺產的一些文化功能釋放出來,在豐富大眾文化生活的同時,讓文化遺產朝著大眾保護的方向發展,全民參與,這或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保護效果。
文化遺產一直都與大眾之間存在著精神互動,并不是完全靜止的,因此,文化遺產的保護也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城市文化遺產保護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必將隨著社會發展而變化。相較靜態保護模式而言,動態保護模式應該是更加科學的保護方式。我們可以將城市文化遺產的保護納入到城市的總體規劃當中,成為城市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再根據當地實際的環境情況、技術條件、經濟狀況等制定出合理的保護方案。當然,這樣的保護方案也不會是固定不變的,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積極主動地調整保護方案。從而使文化遺產既能保持原真性,又能充分發揮其文化輻射作用,豐富大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最終實現與城市時代發展一體化。
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在動態保護模式的框架內,不同性質的文化遺產應該采取不同的保護方式。我們可以吸取相關文化遺產的保護思想,但機械地照搬國內國外的經典模式是不可取的,這樣不僅收不到好的保護效果,還會因為文化內涵的沖突而產生更為嚴重的后果。
五、結語
總之,在新型城鎮化的進程中,文化遺產的保護事業任重而道遠。它涉及經濟、科技、文化、社會、管理、法制等多方面的內容,紛繁復雜。在一個城市當中,文化遺產是其最深的底蘊,是城市的精神所在。保住了文化遺產,也便留住了城市的根。文化遺產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物質、精神財富,不應該被時代的發展所拋棄。相反,我們應該采取一切合理的方法好好保護文化遺產,讓它隨著時代的發展“愈老愈彌堅”,成為富有意義的文化化石,伴著中華民族一起走向恒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