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弢+代紅亮
今年2月,我們來到美國密蘇里州東部大城市圣路易斯一所私立高中,進行為期半個月的學習。在半個月的時間里,我們在這所學校聽課、上課,與該校教師進行對話、交流,從中了解該校的學科課程、課堂教學方法與教學理念等,收獲頗多。
課堂教學
這所名為Principia School的私立高中實行小班化教學,每個班級的學生幾人至十幾人不等。我們發現,該校的課堂教學氛圍輕松活躍,在一節數學課上,有個學生竟然可以抱著布娃娃玩偶聽課。學校里每間教室的三面墻上都配置了白板,可以供15個學生同時在白板上書寫。教師的辦公室也在教室里,一間教室配置一名教師。這種小班化教學在國內一些發達城市也有學校采用,但絕大部分學校的班級人數都有五六十個學生,有的學校一個班級甚至多達80個學生,這在美國教師眼里簡直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然而,就我國的現狀來看,要在大部分學校普及小班化教學難以實現,因為我國人口比美國要多得多,并且教育資源有限。美國人口數量少,教育資源充足,因此,很多學校特別是私立學校都能夠實現小班化教學。
我們在聽課中注意到,學生們在自主學習時,教師會拿著一塊小黑板走到學生中間,對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單獨輔導,這有助于學習層次不同的學生都能夠掌握同一個知識點。另外,每天下午3點半放學后,教師會留在學校一個小時,專門針對學困生進行輔導或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
教法學法
在這所私立高中,教師不僅尊重學生,而且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課堂上,有的教師為了與學生處于同一高度進行對話,除了低頭彎腰,甚至還會單膝跪地,給學生講解題目。教師的教學以討論式教學法為主,盡可能地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學生碰到問題直接舉手提問就行。通過觀察我們發現,這樣的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充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加強了學生之間的互動,開闊了學生的思維。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習,學生沒有拘束,對待同一個問題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在討論交流中思維也發生了碰撞。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三角函數”這一內容時,課前讓學生做好教具,課中讓學生根據三角函數的定義,用教具測量并計算出直角三角形中某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數值,最后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由每個組派一名代表上臺講解計算過程,分析得出的結論。這樣的課堂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其實,國內不少學校也在嘗試采用這樣的教學方式,但由于很多學校都是同年級同學科教師統一教學進度,為了趕上教學進度,教師不會經常采取這樣的教學方法。有的教師剛剛參加工作,還處于跟師傅學習的階段,缺乏經驗和閱歷,對于創新教學方式十分謹慎,師傅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式,他們也照樣使用。
其實,我們可以根據自己學校的具體情況,思考如何在按時完成教學進度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思維。在高中,高考對于學科教學進度具有一定的要求,教師首先要根據學科特點,思考哪些知識點的教學可以采用討論式教學方法。比如,任意角的三角函數、等差數列、等差數列前n項和等內容與初中學過的內容比較接近,學生通過自學基本上能夠掌握。不過,類似立體幾何、圓錐曲線、函數的性質以及導函數等具有一定難度的學習內容,教師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還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學生在討論這些內容時容易脫離主題,而教師的指導和引導很有必要。
我們在聽課中還發現,該校教師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注重鍛煉學生的口才。令我們感到意外的是,學校針對具有音樂天賦的學生開設了相應的課程,這些學生可以利用上午的時間練習唱歌、表演。仔細想想,也許這也正是美國高中注重學生個性化教育的一種體現。課后,我們跟該校教師了解得知,這些學生不是在音樂、表演方面具有天賦,就是對音樂、表演有所偏好,學校為他們提供發展興趣的平臺。這與國內有些高中學校開設的選修課差不多,對于學生的各方面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教學理念
我們聽了一個星期的課后,第二周輪到我們團隊的老師上兩節數學示范課。第一節課教學的是我們提前準備好的“均值不等式”(美國稱為geometric mean,即幾何平均數)這一內容。課前,我們與該校數學老師Mick進行交流,發現美國十年級的學生還沒有學到這部分數學知識,于是Mick老師特意提前幾天為學生講解幾何平均數的相關知識。原本以為這樣就可以上好這節課,可那天的課上得并不順利。首先,執教老師有點過于緊張了。其次,在證明“均值不等式”時要用到一個完全平方公式,但很多學生都不知道,雖然有學生主動回答這個問題,但還是答錯了。不得已,執教老師只能運用國內初中階段的數學方法推導出公式,這樣一來,教學就花費了較多的時間。最后,上完理論知識和呈現推理論證過程之后,執教老師進行講練結合訓練,但學生都沒做出來。我們覺得這節課上得很失敗。課后,我們找到聽課老師,詢問他們的意見,Mick和Bill兩位老師首先肯定了學生回答問題出錯時,執教老師沒有馬上否定學生并讓學生繼續講下去的這種做法,但他們認為我們設置的學習內容過多,根本不可能在一節課里教完。
有了這次經驗,我們希望能夠根據美國中學生的現學教材再上一節課,Mick老師同意了。這次上課的內容是“函數指數冪運算”,根據數學老師Shelar提出的教學要求,我們認為5分鐘左右就可以上完這節課。晚上,我們在思考如何寫教案。我們回顧了上個星期聽課的感受,分析上課失敗的原因,發現美國教師上課都很“慢”,尤其是理科,教師非常重視學生熟悉理論知識的過程,注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因此,我們在上第二節課時,先給學生呈現一些他們在初中階段學過的案例,然后逐漸加深難度,如給出“函數指數冪運算”的例子請學生驗證,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討論。學生通過思考和交流,最后得出結論。課后,Shelar老師給予我們很高的評價,我們對這節課也十分滿意,也體會到了“慢”教學帶來的樂趣。
我們聽了很多節數學課,雖然每一節數學課的學習內容都很少,但是教師會花很多時間來證明一個結論,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推導論證。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在推導論證過程中會遇到不同的問題,對此,教師也不急于往下進行教學,而是將一個問題講解至學生完全理解為止。我們在聽課中也發現,大多數時間學生都是在分組討論,教師并沒有講解太多。
在國內,我們要完全照搬這樣的教學方式不現實,因為美國高中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不同,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往往基于學生平時的作業表現、課外活動、綜合素質等,所以他們不會為了讓學生考高分而加快教學進度。國內的高中對學生的評價以學習成績為主,為了讓學生考高分,教師會將很多時間用在讓學生做習題上,雖然這對學生拿高分有很大的幫助,但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認知思維。雖然我們無法完全照搬美國高中的教學方式,但是可以將培養學生的思維這一教學理念滲透到教學中。
通過此次學習,我們認為,要改變國內現有的高中教學現狀,不妨適當借鑒美國高中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盡可能地減少班級人數、為學生提供發展興趣的平臺、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發展,這是有必要的,也是能夠實現的。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