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曉燕
走效率、公平、可持續之路
——新常態下四川縣域經濟發展之論
·文 李曉燕
當前,四川縣域經濟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長江經濟帶戰略、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形成是對西部地區、對四川省發展至關重要的國家重大戰略體系。四川能否抓住戰略機遇、迎接挑戰,將直接影響四川新常態下經濟、社會發展實力,以及在西部地區的地位。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細胞,縣域經濟的發展水平和綜合實力是國民經濟的堅實基礎,因此,在新的歷史時期,四川縣域經濟應該轉變思路,調整策略,確定重點,實現效率、公平和可持續發展。
隨著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和長江經濟帶戰略的逐步實施,四川作為重要節點之一也將迎來更多的對內對外開放機會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四川務必牢牢抓住中央經濟發展戰略調整帶來的重大歷史機遇,大力發展內陸開放型縣域經濟。
發展開放型縣域經濟,要和當地縣域經濟發展基礎、開放程度、市場化水平等保持一致,“量體裁衣”,因地制宜。首先,以市場為導向,挖掘本地特色資源的市場潛力,重點發展創匯農業,創建一批名、優、特、稀產品的知名品牌,實施品牌戰略,以出口為導向拓展對外貿易。第二,把招商引資作為總抓手,以引進資金、技術、管理、人才為重點,制定相應的配套政策,貫徹項目責任制,積極采取駐點招商、產業招商、部門招商等多種方式,提高招商引資成功率。第三,注重開放主體的培育,發展一批以出口為主、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外貿龍頭企業,努力搭建面向全球的會展博覽、信息交流等平臺,鼓勵企業“走出去”,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
現代市場經濟理論和實踐表明,沒有地域特色的產品,是沒有競爭力的;雖有地域特色但無市場需求的縣域經濟,也許可以自給自足,但卻難以發展壯大。只有根據市場需求彰顯資源特色,才有可能發展和壯大縣域經濟。當前,四川省絕大多數縣(市、區)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自身資源為依托,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在一二三產業領域都發展出了一批具有縣域經濟特色的產品。例如,會理石榴、新繁泡菜、廣漢肉兔、天全食用菌、安岳檸檬、南江黃羊等特色農副產品;夾江瓷磚、綿竹年畫等特色工業產品;九寨溝、峨眉山、長寧竹海、自貢燈會等特色旅游產品;古藺郎酒、綿竹劍南春酒、射洪舍得酒、綿陽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光友粉絲等一二產業相結合的特色產品;龍泉驛桃花節、郫縣薰衣草節等一三產業相結合的觀光農業。
在各個縣都積極發展特色經濟的大背景下,區域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進一步壯大縣域經濟將面臨更大的壓力和挑戰。因此,各個縣(區)應該結合各自的區位、資源稟賦條件、現有產業基礎,積極主動地拓展國內外市場需求,逐步做大做強具有差異性的特色經濟。首先,突出縣域差異性,在主導產業傳統產品中篩選出具有地理標志性的產品,結合“互聯網+”實施電商品牌戰略。第二,大力培育中介組織,搭建特色產品和市場需求之間、科技新產品與廠商和市場之間的橋梁,保障供求和價格等市場信息、科技信息、特色產品信息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暢通。第三,充分利用平臺,將基地建設與特色資源開發結合起來,例如“重要戰略資源開發基地”“農產品深加工基地”“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等,實現特色資源開發利用的規?;?、規范化、集聚化。

美麗雙流。供圖/雙流縣委宣傳部
競爭與合作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兩條“動脈”,而對于縣域這一最小的國民經濟單元而言,同屬于省級區劃,最好的發展思路,應該是協作大于競爭。尤其對于四川這樣的內陸資源型大省,加強區域合作,促進縣域經濟組團發展,是縣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良策。
首先,編制四川縣域特色經濟發展規劃。四川必須把全省的縣域經濟發展作為一個系統完整、分工明確、相互關聯、互為依托、優勢互補的“一盤棋”經濟體系,著眼全局,突出特色,發揮優勢,集群發展。省政府確定每個縣(市)經濟發展的主導方向和產業建設的重點內容,明確發展目標任務,從而形成各有側重、各有分工、各有特色的縣域經濟發展格局。其次,優勢互補發展異地經濟。打破縣(區)行政限制,以區域資源整合、壯大特色產業集群為主線,以“領域相通、產業相聯、技術相近”為準則,實行“飛地經濟”“異地經濟”等靈活模式,實行利稅分成等機制,吸納周邊地區相關產業和企業入園,打造關聯度高、規模大的產業基地和產業集群。
隨著四川省城鄉統籌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縣域經濟發展速度驚人,在這一過程中,基層政府肩負城鄉統籌發展、新農村建設等越來越多的重大責任,但相應的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卻一直沒有擴大,權責不對等成為困擾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體制性因素。破除體制限制,擴大縣和鄉鎮的權力,更好地服務當地百姓成為基層政府的迫切要求。四川省先后在2007年、2009年兩批次對全省59個縣進行了擴權強縣的改革試點,取得了試點縣政府運行效率明顯提高、縣域經濟發展明顯加快、財政運行質量明顯改善等顯著成效,具備了擴權強縣改革試點的豐富經驗,為開展擴權強鎮改革試點奠定了基礎。四川下一步可以采取“撤、擴、并”等方式,增強中心集鎮的實力,并根據各種類型的集鎮適當、適度下放行政管理權,以滿足基層政府的能力需求。
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實施要求西部地區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注重自然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新形勢下,四川縣域應當正確認識自然資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與縣域經濟發展的關系,既要抓住機遇,盡快將區域資源優勢轉換為產業優勢、競爭優勢和區域經濟優勢,又要注重自然資源的可持續性和生態環境的承載力,實現縣域經濟、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尤其在資源利用上,由資源依托性開發向市場導向性開發轉變,由因地制宜向因市制宜轉變。四川大部分縣域雖然自然資源豐富,但很多優質特色產品的市場份額很小,資源型產品的市場潛力還需要深度開發。因此,各縣(區)在資源轉化與利用方面,首先要考慮市場競爭能力,結合當地特色資源和產品市場趨勢打造“名優特產”品牌,并充分考慮環境承受能力,在環境許可的范圍內開發優勢資源。(作者系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經濟學博士)(責編:張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