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海若
Mi hairuo
由制造工藝區分玉器新老
□ 米海若
Mi hairuo
玉器是中華民族藝術上的瑰寶,幾千年來一直備受國人的追捧。由于玉器數量的稀少和價值的高昂,玉器作偽也是一個很常見的現象。近些年隨著科技的發展,制作玉器的工具和工藝技術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些新的工具和工藝往往因具有較高的加工效率而被作偽者廣泛采用。所以認識老工和新工的工藝特點和效果差別很有必要。
新工老工的主要區別是加工者和切割刃具的區別。老工是靠匠人手工操作,工具也是傳統的水凳、刀具等人力工具。水凳是古代的人力車床,用雙腳踏動皮索來帶動固定在主軸上的碾砣,轉動速度不快,而且碾砣沒有刃口、摩擦面等可直接切削的部分,是靠把解玉砂的懸濁液蘸在碾砣上磨玉。且由于老工是手工操作,尺寸、形狀等方面也是靠人的雙手和肉眼去把握,在加工的時候無法完全保證各方面都完全精確,玉器的幾何形狀、定位、相對位置會產生一定偏差。在平行度、平面度、對稱性等方面也會有出入。然而老工加工精細,也導致加工量小,加工速度慢,周期長。老工細心制作的玉器做工精美,形狀勻稱,輪廓優美,拋光柔和。
新工的特點是用高速電機代替水凳來帶動不同型號的金剛砣頭來加工,砣頭轉速極高,加工時間和老工相比大大減少,效率顯著提高。但由于金剛刀具轉速高,磨削快,會產生較明顯的機械加工的痕跡。下面我們就以博物館等機構的館藏實物為例,試探討新工與老工的區別。明萬歷年間陳所蘊夫婦合葬墓中的玉環,出土于上海市南市大同中學(圖1)。現藏于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此玉環直徑為4.1厘米,為青白玉質,局部沁澤。扁圓形,中透圓孔,兩面陰刻勾連云紋,為形狀與花紋仿古形式的玉器。從圖中可見構成勾連云紋的線條的端點并未跟外輪廓線很精確的重合,有的地方出現出界的情況,內輪廓線有比較明顯的接刀痕,這是因為在傳統工藝中所使用的碾砣加工速度緩慢,碾砣在同一個位置長時間切削才能完成一道平直的線段狀砣痕,所以碾制圖案的方法是逐次碾琢,一次進刀只切削一條小線段,一小段完畢后再進行下一次切削,由于人眼觀察的誤差和匠人手工的不精確性,在接刀的地方會產生細微的斷續刀痕;而且由于傳統工藝所使用的碾砣加工速度緩慢,若想加工出曲線狀的紋飾圖案,就要通過以線段“找圓”的加工方法,即通過若干條短小的直線來組成一個近似曲線,只是緣于組成曲線的直線足夠多也足夠短小,這些直線組成的近似曲線才看起來像一個比較光滑的曲線。這就使構成勾連云紋的曲線并非十分圓潤平滑,而是由很多條相對細小的直線組成的原因。若仔細看還會發現這些陰刻線線段的兩端是尖狀的,同時由端點處向線槽中間的方向是逐漸變深的,這是因為老工的線條是用砣子碾成,由于砣子是圓盤形,在琢線進刀的時候會使線的端點盡頭處比線主體中央淺且有一個漸變的斜坡,且由于砣子的刃口形狀是呈“V”形的,砣子加工出的線條剖面也是呈“V”形的,即線槽的左右兩邊是兩個相交于線槽底部的斜面。在走線的時候,隨著砣子深淺的起伏變動會導致線條的寬展深淺不均勻。從正中的孔處可以看到孔面并不是光滑的,而是粗細不一的,稍微洼陷的地方藏有泥屑。這是因為老工的鉆孔工藝是靠砣具蘸上解玉砂的懸濁液來打孔、擴孔,這會使得孔壁為磨砂狀態,有時解玉砂排泄不暢會使孔徑粗細不勻,如果解玉砂粒粗還會有溝痕,但溝痕不大規律。
首都博物館館藏的明代玉龍帶板(圖2)。此帶板為青白玉質。玉帶板的制作始于唐,五代、宋、遼、金、明時都沿襲玉帶制度。玉帶由銙和鉈尾組成,兩者統稱為帶板。它是官場禮服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不同的銙數和紋飾代表著佩戴者不同的身份地位。由圖中可看出帶板的花卉枝梗圖案正面和背面一面粗大一面細小,這是因為在老工工藝中豎直拉絲由于是人手工拉絲,既要在垂直方向上下使力,同時還要在水平方面移動以產生圖案。兩個方向上使力都要兼顧會讓制玉者的控制力大受影響,拉絲也不可能自始至終垂直于玉花片,拉絲面也會隨之產生一定的斜面使花片花紋一邊粗一邊細。
清皇子墓的青玉大吉葫蘆佩(圖3),出土于北京密云董各莊。約高10厘米。由圖中可看出緊貼“吉”字的輪廓有一極淺的線槽,這是由于玉工先用砣具砣出“吉”字的輪廓,再用減地法把字凸顯出來。由于人手工操作的不精確性,切削輪廓的時候線槽不可能很精確的是同一個深度,這就導致減地在減到一定厚度時,有的地方字口輪廓線槽已經和減地深度一樣,呈一個光滑的平面,有的地方由于字口輪廓線槽相對較深,其深度大于減地深度,導致還留有一些較淺的輪廓線槽。而且在傳統工藝中往往字口的根部要比上方深,文字和玉牌地子的交界處是個銳角,這更增添了文字的立體感。

圖1 玉環

圖4 玉牌

圖3 青玉大吉葫蘆佩

圖2 玉龍帶板
首都博物館展覽“匠心筑夢爍古今—燕京八絕”中的現代玉牌(圖4)。牌長約8厘米。由圖中可看出文字和玉牌地子的交界處是一個淺淺的圓弧,地子也十分平整,沒有因砣痕深淺不一和減地深度不同而產生的溝痕。這是因為現在很多新牌子為電腦輔助制作,在電腦控制系統的幫助下,加工文字的時候進刀深度和減地深度是可以很精確地控制在同一數值上;而且電腦控制的刀具進刀軌跡是垂直于玉牌面的,這就造成了文字側面和玉牌地子是垂直的,由于金剛刀頭側邊的切削部分帶有小小的弧度,在切削的時候,這個弧度就沿著字口輪廓形成了一個弧面;由圖可見,玉牌在字口筆畫轉折、龍等部分的曲線平滑圓潤,過渡自然,傳統工藝通過短小線段“找圓”的效果截然不同,這是因為新工藝中使用的切削工具都是由高速電機帶動的金剛砂刀頭,切削效率極高,玉料和刀具在接觸時便已經完成切削,不用再將刀具長時間置于同一位置慢慢切削,使得刀具在移動的同時就能完成切削,這就為加工平滑曲線提供了技術基礎。
以上是通過新老工加工特點來判斷玉器新老的一些介紹,當然這只是一個方面的依據。應當注意到,現在在上海、河南、安徽、等地存在仿老工的仿古玉。這種仿品是完全以老的傳統工藝來進行玉器加工。由于本身采取的就是傳統工藝,所以從工藝特點上來看確實很難區分。但這種高仿玉制品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這種高仿雖然工藝特點和老工相似,但玉器的表面很新,沒有老玉所形成的自然包漿。其次,作偽者為挖掘利潤空間,往往用青海玉、俄羅斯玉、韓國玉等材料來代替和田玉,如果玉器用料不對,不用再看其他方面就可以斷定為新仿之作。用老玉通過老工制作的高仿玉器,由于制作成本高,只存在一小部分。只要我們在實際鑒定中結合多個方面仔細觀查、綜合考慮,還是可以得出確切、可信的結論的。
(責任編輯:郭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