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漢鈿+黃萍
摘 要:外來有害生物入侵后,由于缺乏天敵,快速繁殖而形成種群,破壞生物多樣性,嚴重影響生態系統的平衡,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甚至危害人類健康。
關鍵詞:外來 生物 監測體系
十八大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并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放在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更加突出的戰略地位。十八屆五中全會更是從“五位一體”的整體布局出發,把綠色發展理念擺在突出位置。建設生態文明,首先要確保生態環境安全。影響生態環境安全的因素很多,外來有害生物入侵是破壞生態環境安全重要的因素之一。外來有害生物入侵后,由于缺乏天敵,快速繁殖而形成種群,破壞生物多樣性,嚴重影響生態系統的平衡,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甚至危害人類健康。松材線蟲、紅火蟻、水葫蘆等外來生物的入侵,讓我們付出沉重代價,這是眾所周知的例子。完善外來有害生物監測體系,做好外來有害生物監測,防范外來有害生物定殖、擴散,保護本土生物多樣性,是確保生態環境安全的基礎性工作,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美麗中國”宏偉目標的重要保障。
1.我國開展外來生物監測工作現狀
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開展了以地中海實蠅監測為重點的外來有害生物監測,在外來實蠅監測工作上,擁有統一的組織、先進的技術、科學的布點,為保障我國農林業生產與生態安全做出了突出貢獻,尤其在維護我國北方實蠅非疫區地位的過程中,實蠅監測體系功不可沒。目前監測種類由原來的檢疫性實蠅監測為重點,發展為包括蘋果蠹蛾、馬鈴薯葉甲、舞毒蛾、林木害蟲和外來雜草等多種有害生物對象的監測體系。各直屬檢驗檢疫機構也開展了不同種類和范圍的監測工作。無論全國性或區域性監測工作,經過多年的發展,監測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但距離以防范外來有害生物、保護國家生態環境安全為目的的監測要求,無論從種類或全面性仍存在不少差距。
2.完善外來生物監測體系的客觀要求
(1)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深入發展,國際動植物疫情日趨復雜,而我國進出口貿易量不斷上升,外來有害生物傳入的風險及對我國農業生產、生態環境安全和人民身體健康的威脅將不斷加大。在現行的進出境動植物檢疫制度體系中,只有《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實施條例》第五十六條提到疫情監測,對進境貨物入境后,還沒有具體的對外來有害生物監測的規定,缺乏對有害生物把關的后續評估制度。
(2)SPS協定要求各成員應確保其動植物衛生檢疫措施是基于對于人類、動植物的生命或健康的風險分析技術。就是要求在進行植物檢疫措施制定時應建立在廣泛的風險分析基礎之上,要有科學依據,將對貿易的影響減少到最少,也就是說,“零風險”是不存在的。只要有貿易,就存在風險。而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缺乏,尤其是糧食、木材、水果、苗木等商品的進口不可缺少,雖然在貨物進口前進行了風險分析、檢疫審批程序,在口岸也進行檢疫查驗,還是存在有害生物傳入的可能性。完善外來有害生物監測體系,做好外來有害生物監測,是防范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的補救措施,對可能入侵的有害生物做到早發現、早撲滅、早控制。
(3)典型的有害外來生物入侵過程包括四個階段:侵入、種群建立、擴散和造成危害。從侵入到形成對農、林業及生態環境的危害需要一定的周期,特別是植物性外來有害生物,因其危害對象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共性,它不象動物疫情觸動企業或個人經濟利益明顯,更是容易受到忽視;有些植物性病原微生物入侵后,污染地下水,通過植物的維管束系統對農林業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還有一些細菌隱蔽性強,它的芽孢可以長期在土壤中生存,如破傷風、炭疽等,若遇皮膚破損,可以經土壤引起感染。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各國競爭加劇,生物入侵更加隱蔽,如轉基因生物的研究增加了有害生物傳播的潛在危險,更是難以發現。
(4)隨著外貿的發展,動植物及其產品的進境量不斷增長,在多數口岸,檢驗檢疫機構檢疫人員補充不足,特別是“三檢合一”后,由于人員高度融合,職能深度細化,點多面廣,被安排在口岸機構的動植物檢疫人員更顯不足,且部份人員還兼顧基層機構的管理工作,或兼顧動植檢專業以外的業務工作。而從現行檢驗檢疫三級管理的管理體制上,口岸機構多數為分支局的下屬機構,沒有調動人員的權限,雖可向上級申請多派人員,但受機構人員編制所限,人數難以滿足檢疫業務的需要,國際疫情的復雜性決定了口岸檢疫工作難以做到萬無一失。
3.對完善外來有害生物監測體系的建議
通過分析對完善外來生物監測體系的客觀要求,根據我國現有開展對外來生物監測工作的情況,筆者認為以現有開展監測工作為基礎,從監測種類、監測范圍予以拓展,形成完善的外來有害生物監測體系,是檢驗口岸檢疫把關職能、防范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的有效措施,是構建中國特色進出境動植物檢疫體系的有效補充,有力助推我國生態環境安全。
(1)建全法規制度,落實機構職能。制定關于外來有害生物監測的管理辦法、各類進境動植物及產品入境后的安全評估制度,將監測工作納入進出境動植物檢疫工作的后續監管工作的一部份,對把關的后續評估制度納入績效考核范圍。設置專門機構或將管理外來有害生物監測工作職能賦予現有相關部門,加強對外來有害生物監測工作的組織、協調、檢查等管理工作。
(2)建立外來有害生物監測專家團隊。根據進口貨物情況,研究制定年度監測目錄,確定各類監測對象的監測技術手段和監測時間,根據進口不同貨物可能攜帶的有害生物,編制外來有害生物監測工作指南,并加強監測技術培訓。
(3)落實監測專項資金。我國是農業大國,外來有害生物監測是一項長期的和艱巨的工作,需要專門人力、交通工具、器械設備及誘捕藥劑,有賴于經費的保障,需要把外來有害生物監測工作所需經費列入年度財務預算,實行資金專款專用。
(4)進一步加強動植物檢疫貨物進境管理。由于進境貨物攜帶的有害生物在卸貨、轉運過程極有可能擴散,因此,對進境動植物除按報檢要求,憑動植物檢疫許可證、出口國官方相關檢疫證書報檢外,建議要求做好貨物流向登記制度,以便了解貨物入境后的流向,確定每類進口貨物可能攜有害生物的監測路線及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