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棉襖 溫暖大半輩子
李泉幼時家境不好。母親常年有病,全家6口人全靠父親微薄的工資支撐,生活拮據。慶幸的是,在他讀書時遇到兩位愛心老師。在他讀小學時,正是3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匱乏。當時,國家為了保證師生的營養,會給每名師生每天額外發一個餅子。正是長身體時候的李泉,身材瘦弱。班主任老師吳瑛很心疼,每天把自己的餅子留給他吃。“那個時候,大家的生活都不好,我的生活更差。很多人會把自己的早點分一點給我,一個包子,一個饅頭,或者半根油條。就是這些東西,讓我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回憶往事,李泉的言語之間仍是滿滿的感動。
12歲的那年冬天,李泉穿著單薄的棉衣到教室上課,嘴唇凍得烏青。當時的班主任馮素華看到后,便把他帶到學院街縫紉店,為他定做了件厚厚的新棉襖。“這件黑色的中山裝棉衣,溫暖了我大半輩子。”李泉很遺憾那件中山裝未能保留下來,可對老師,他一直心懷感激。
李泉說,“因為我曾經得到過很多愛,所以我滿懷感恩之心,想努力回報這個社會。”李泉說,這也是他長期從事慈善事業的根本原因。
一句承諾 堅守二十余年

在李泉看來,慈善事業是一項沒有終點的“愛心接力”。
1992年,李泉在除夕到宜昌市清泉區福利院慰問時,見到了曾經為他照顧過孩子的保姆張婆婆。老人孤身一人,難得碰到一個熟悉的人。見到李泉,非常高興。吃過團年飯,李泉臨走時,張婆婆依依不舍地問道:“你明年過年還來不來?”目睹老人滿懷期待的眼神,李泉不免感動,便爽快地說:“明年我再來看您。”
2012年,李泉退休了。那一年的除夕上午,張婆婆沒有看見李泉,福利院的工作人員和老人們也都以為李泉再也不會來了,便提前放完鞭炮準備吃團年飯了。誰知道,鞭炮還沒放完,李泉就出現在福利院的大門口了。
“我們還以為你今年不會來了。”“怎么會呢,只是今天有事耽誤了一下。只要我走得動,我就一定會來陪你們一起吃團年飯!”那年的那句承諾,就此被老人們記下,也被李泉深深地記在心里。迄今為止,他已經堅守了25年。
一份事業 惠及幾十萬人
李泉說,宜昌是一片文明的土地,更是一片大愛的土地。“無論哪里有災難,哪里有需要救助的群體,宜昌人的身影就會出現在哪里。”
宜昌市慈善總會的成立,更是開啟了這座大愛之城慈善事業新的篇章。
1998年,在宜昌人民眾志成城、抗洪救災的時候,香港一家慈善機構向宜昌捐款20萬元,但捐款機構要求善款只捐給慈善總會。為了接收這20萬元的善款,成立了宜昌市慈善總會。

18年來,宜昌市慈善總會在不斷地完善發展。從汶川特大地震到南方特大冰凍災害,從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到西南旱災,從“九八”抗洪到玉樹地震,從助貧到助殘,從助老到助孤,從助醫到助學。這些年來,在宜昌市慈善總會的組織下,宜昌人民踴躍捐贈,充分展示了博愛慈善的良好精神風貌。自2007年擔任市慈善總會會長以來,李泉積極參與慈善事業。自成立至今,宜昌市慈善總會一共救助了46萬人次,籌集善款善物共計13.2億元。
一種期望 大愛情滿宜昌
近年來,李泉一直在宜昌推行大慈善的概念。“做慈善要形成合力才更有效果。”李泉說,“我們有多個慈善機構,慈善的面非常廣,只要這些慈善機構團結一心,我們的慈善事業一定會更上一層樓。”為此,李泉在多個場合提出,做慈善要不分你我,通過不同渠道,實現共同的目標。“人人皆可行善。每個人都可以以自己的能力和方式去行善。這就是慈善事業的意義所在。”
同時,李泉還全力推動陽光慈善、透明慈善、誠信慈善,定期審計慈善賬目,每年向社會公布審計結果,使捐款者放心、讓受助者滿意。
“《慈善法》的出臺,加大了慈善事業的透明度和群眾的參與度,有助于解決很多之前出現的問題。比如,公開承諾捐款卻遲遲未捐的或謊報捐款數額的,可以用法律進行追究。依法行善將促使大家在行善過程中量力而行,也有助于培養正確的慈善價值觀。”李泉深信,《慈善法》出臺后中國慈善事業會越來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