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龍
摘要:長期對城市經濟環境保護的忽視導致城市污染破壞嚴重,由此提出了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理念,本文即敘述了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內容和原則,并且詳細討論了其設計要點。
關鍵詞:城市規劃;生態城市;設計要點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3024(2016)13-175-02
前言
隨著生態環境的日漸破壞,生態城市建設成為人們關心的熱門話題,黨的十八大也將生態城市建設納入城市規劃體系,對生態城市規劃設計進行探析具有很大意義。
1.城市規劃中生態城市的內容
生態城市是城市生態化發展的結果,是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住區形式,對社會的經濟、生態、環境保護建設都具有良好的協同發展,可實現人一自然的和諧,。根據生態城市規劃的發展內容,對城市進行合理生態發展建設。生態城市需要具有和諧性發展建設水平,對生態城市規劃的核心內容、城市和諧發展標準進行有效的聯系,加強城市的可持續穩定發展,對存在片面性的經濟增長問題進行分析,依照科學合理的指導思想,加強城市優化資源管理,提升城市的綜合協調發展。采用高效的綜合經濟城市發展標準,對城市的經濟資源、利益關系進行協同,從整體角度提升生態環境發展的有效性,確保社會經濟建設的質量合理性作用,保證城市綜合經濟的協調發展。
生態城市的建設需要具有規劃性標準,根據城市規劃建設的需求進行定位,確定城市資源、交通、能源等多項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效率,對城市規劃的設計標準進行資源互補性分析,利用資源發展的協同性,改善城市規劃發展建設效果。城市居民需要根據城市規劃發展的主體思想,對城市進行生態化發展建設,確保城市生態產業發展的合理性、經濟產業建設的有效性,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有效環境保護條件,加強城市經濟發展的建設和諧水平。
2.城市規劃中生態城市規劃設計原則
2.1生態要素原則
建設生態城市,要將自然與城市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構筑良好的生態環境,因此,必須考慮到所處城市位置的自然環境,考慮到環境的承受能力,在承受能力下,盡量進行符合自然環境的改動,要考慮到節能、環保、可持續發展等因素,綜合城市與自然的情況,設計符合當地實際條件的方案。立足于城市自身建立的生態城市,必須符合城市的整體發展規劃,以物質發展為基礎,促進社會發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將城市的人文價值與生態環境融合在一起,促進精神文明發展。
2.2復合生態原則
復合生態原則是指在生態城市建設規劃中,要將社會、經濟和自然三者有機的協調在一起,讓三者協調一致,保障三者之間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這也是生態城市設計的難點之一,需要設計人員重點規劃。
2.3聯系實際原則
生態城市的設計規劃要因地制宜,根據自身城市的自然環境、生態情況、城市基礎等方面,設計符合本地區特色的規劃方案,可以參考其它地區的方案,但不能生搬硬套,要針對本地的經濟、歷史、文化等方面設計符合本地區的方案。
3.生態城市規劃的基本原理
回歸于生態本征的城市發展要求用“生命原理”規劃和建設城市,而不再以“機械原理”裝備和污染城市。從可持續發展角度而言,協同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相依關系和能量轉化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根本。
城市發展規劃通常由社會、經濟、生態環境和基礎建設四部分內容組成。前三部分的規劃內容既有聯系又有差別,形成了一種“交集”,而基礎建設規劃是上述三部分交集的“交集”。就是說,對于制定城市的經濟發展規劃、社會發展規劃或生態環境規劃,必須考慮到“兩兩”和“三者”之間的相依與制約關系:而對于城市的交通道路、房屋建筑、給排水系統、公共場所配備等基礎建設規劃,均要考慮到上述三個方面的需求和保障。相較而言,生態環境規劃則是城市有序發展和良性循環的基礎,其目標旨在能夠保障其經濟繁榮、景觀優美、環境清潔、人居舒適及其與外部地區自然環境的和諧。而生態城市建設規劃恰是上述多元集合、多邊規劃的綜合協同,這是城市轄域人與自然生態生命系統有序演的基本需求,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和人口可持續宜居的根本需要。
系統的內在結構和外部環境決定著系統的功能輸出與狀態演化,這是認識城市發展的現狀和趨勢、解析城市的內外關聯和機制、制定城市發展規劃所需遵循的基本原理:處理好結構內部和結構之間的聯系,則是制定生態城市建設規劃成功的關鍵。城市作為一個有機關聯的多元復合系統,其產業結構、土地利用結構、生產力和人口的空間格局,以及社會結構是鏈接各子系統、各元素關系的中樞。
4.城市規劃中城市生態規劃設計要點
4.1構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生態環境的構建是生態城市建設的中心問題,如何構造良好的生態環境,讓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是生態城市構建的難點之一。在生態環境的構建中,我們要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生態基礎,將當地的自然生態資源充分發掘利用。一方面,我們要注意保護當地的自然生態資源,保護原生態,進行符合當地自然條件的設計;另一方面,我們要在要有自然條件的基礎上,運用生態學知識和生態城市設計原理進行合理改造,使其在保留原有生態價值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納入城市整體規劃體系,提升生態價值。
隨著綠色建筑的推廣普及,“綠色化”開始從單體向區域融合發展,綠色建筑技術從單項應用向綜合集成發展,基于綠色建筑規模化和生態城市理念的綠色生態城區建設模式應運而生。綠色生態城區評價標準定義為“在空間布局、基礎設施、建筑、交通、產業配套等方面,按照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要求進行規劃、建設、運營的城市開發區、功能區、新城區等”。綠色生態城區從規劃設計、土地出讓的前端引入“綠色化”理念,從分析城市雨水排水規劃局限性入手,提出對綠色生態城區規劃應進行海綿城市建設方面的完善和補充。
4.2進行生態標準的評價
生態保準評價是依照城市基本體系評價標準,利用生態學發展規劃的研究思路,對生態環境、生態質量優劣進行分析的。通過標準評價確定自然客觀標準認識水平,充分利用城市規劃的發展特點,對城市周圍的環境進行密切的分析,加深城市生態規劃發展建設水平。另外,依照自然社會建設標準,提出生態建設的發展理論,加強社會經濟效益發展建設的步伐,加深生態環境的功能性特點分析,明確城市生態環保建設水平,為生態環境的功能性維護提供良好的可持續發展保證。
4.3加強環境保護的力度
隨著各類污染的不斷加劇,加強環境保護力度是每個生態城市必須重視的問題。環境報護問題涉及方方面面,我們要通過市場化的手段,促進水資源節約和優化配置,推廣節水技術,加強污水排放治理,改善水污染狀況:推行低碳環保策略,控制污染氣體排放,減少大氣污染。加強城市綜合治理,堅決關停或遷移城區內的重污染項目,清除違法違章建筑,大力推廣節能技術的使用,推動現代信息管理系統在城市治理過程中的應用,注意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讓環保意識深入到每一位居民的心中,將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統一起來,互相促進,協調發展。
4.4城市經濟發展的轉型
在新型城市發展建設中規劃城市的基礎形態,對城市進行環保生態轉型,根據城市經濟增長標準進行長效分析,確定實現能效的減排、經濟的增長。在設計中需要以科學發展觀念進行指導分析,充分落實生態科學城市規劃發展原則,重點開展具有科學含量的技術,對經濟效益、資源量、污染程度等多產業進行分析,加強城市生態監督控制管理,確保城市產業的布局優化合理性,不斷加深城市企業的規劃控制,減少工業生產對環境的危害,充分加強經濟適用性,實現生態城市的規劃發展建設,保證城市的環境向著良好地方向發展。
4.5加強生態城市的規劃
根據城市規劃的建設發展水平,對城市基礎設施進行建設,根據生態城市發展的重要標準狀態,對城市綠化建設內容進行部署。其中包含城市綠化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改善城市居住環境水平,提升城市生活質量,對城市規劃設計進行合理的應用。全面的落實城市科學規劃發展速度,因地制宜的完善城市生態管理,充分完善城市綠地用地范圍,確保城市綜合優化水平。另外,還可以快速提升城市綠化水平,對城市綠化發展的主旋律進行設想,提高構建科學社會主義和諧發展思想,制定良好生態城市的規劃建設。
4.6做好城市的景觀設計
城市景觀設計包含兩個方面: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在規劃生態城市時,要充分考慮當地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通過生態城市規劃,將當地已有的建筑景觀、園林景觀和自然景觀充分融合在一起,發掘當地的歷史文化,民族特色等,要將生態城市設計充分的與當地的民俗、文化、景觀等結合在一起,發揮當地景觀的特色,是本地區原有的景觀與城市融合在一起,提升景觀和城市的價值。
4.7完善城市居住區設計
生態城市要實現社會、自然與人的協調發展,城市居住區設計是一個關鍵環節。居住區的設計。首先要保障城市基礎設施完善,包括交通、水電、能源、通訊、網絡和醫療等,完善的基礎設施才能給人們帶來方便快捷的生活,人民的居住水平才可以得到保證。生態城市的居住區設計,要充分體現生態原理,將生態建設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融為一體,讓人們在舒適生活的同時,促進生態系統良性發展。要加強居住區的綠化覆蓋率,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可以打造城市綠道,通過綠道將居住區和園林景觀結合在一起,根據實際情況設計出生態型、舒適型。便捷型的生態城市居住區。
5.結語
城市中的生態規劃建設需要從多項自然污染問題著手,降低污染問題的發展,堅持人本思想,對生態城市的發展理念進行經濟設計規劃,實現對城市規劃的綜合生態經濟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