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偉
目前小學數學教材中,多以場景的形式來呈現學習素材,形成了色彩鮮艷、形式多樣的“主題圖”。其貼近兒童世界和現實生活,有利于調動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其豐富的內涵需要教師的理解和把握,給教師的組織帶來了一定的挑戰。現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淺談一下筆者對此的幾點思考。
一、系統解讀,抓住圖中主要問題
《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主題圖設計就是基于上述理念,凝結了眾多編者對教育的認識、對數學本質的理解。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數學問題。因此,教師需要深入地鉆研主題圖,切實把握畫面背后的東西。教師需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教學時既要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又不局限于教材提供的素材,既能鉆進去,又能跳出來。借助主題圖美麗的畫面,發現其中蘊含的數學問題,并由此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才是根本。
如在教學“幾和第幾”時,教材所提供的主題圖是5個人排隊買票,請學生填出他們的位置。從表面上看內容單一,關鍵就在于教師如何根據學生的自身經驗和生活常識去開發利用了。我就通過小動物排隊這一學生喜歡的形式讓學生自主參與活動,結合現實生活情境從不同方位對學生進行訓練,讓學生感知數序的相對性,并結合數學學習對學生進行了遵守規則的思想教育,成功地進行主題開發。
二、賦予童趣,創設活的問題情境
“主題圖”為教師創設生動具體的情境提供了豐富的背景,這些極具視覺感的“場景”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與動機。基于此教師可把“主題圖”所表達的情境賦予童趣,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能引發學生驚奇、新鮮、親近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幫助學生順利掌握知識,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如教學“認識乘法”時,可以借助課件創設動物聚會的童話故事:有一天動物來到河岸邊舉行聚會。你知道它們每家都有幾口人嗎?結果我一講完這個故事,學生興趣盎然地討論開了,并且很快想出來多種解決辦法。
三、化靜為動,還原問題產生過程
主題圖的素材表現在課本上都是靜止的,不利于學生發現問題,不利于促進學生的思考和探究。因此教師應充分挖掘靜態教材中所包含的動態因素。借助網絡資源和交互式一體機將主題圖提供的內容動態化,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去,增加實際體驗,實現對數學知識的主動建構,促進思維的發展。
如“統計”教學時,主題圖出示的動物的只數可直接數出來。所以統計的必要性顯得含糊牽強。主題圖預設的起點和學生的學習起點產生了不和諧。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小動物一只只出現,學生跟著課件一只只擺一擺。學生逐步體會到不管怎么擺都要先分一分,再排一排。這樣的改變讓學生體會到統計的必要性,學會了統計的步驟和方法,為下面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凸顯數學味,升華問題意識
小學生一般不擅長把注意力集中在事物的主要的本質的方面,而常把注意分散到一些次要的非本質的方面去。如果一個主題圖呈現以后,學生無法挖掘與所學知識相關的數學問題,數學課就會成為“說話課”。因此,發現“主題圖”中隱含的數學問題是數學教學用好“主題圖”的關鍵。
如“豐收的果園”教學時,當小河邊的美景呈現在學生面前時,在這個開放性的情境中,幾乎所有的數學信息都要學生自己去搜索,這進一步提高了學生自主探究、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一環節中,學生高興地、積極地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他們爭相把自己的不同發現一吐為快。每個學生都體驗到學習數學和應用數學的喜悅,很好地建立了自信心,這樣就逐步培養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主題圖作為數學教學資源的一個主要載體,不僅承載著知識,更滲透著數學思想方法。教師對主題圖的創設與運用,不論是“素面”“淡妝”還是“濃抹”,只要是適合學生的,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培養他們的學習情感,激活他們的思維,促進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能夠建構起一個充滿生機活力、溢滿情感的課堂生活,就都是“相宜”的。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教學資源,結合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了解編者的設計意圖,挖掘主題圖的內在含義,輔助課堂教學,使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更生動,更豐富多彩。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江蘇師范大學附屬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