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剛
語文學科的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而很多人認為數學就是一些數字和圖形組合起來的枯燥學科。很多學生因為不喜歡數學,產生了對數學學習的恐懼。很多教師在教學數學的過程中,認為分清數量關系,學會計算方法,提高計算熟練程度,見識更多題型,通過不斷練習使學生的數學成績穩步提升就可以了。我認為這是不對的,是對數學片面的認識和解讀。其實,數學知識里面所蘊含的人文因素一點也不比語文學科少,甚至說是兼具語文的情、生活的理、藝術的美、文化的根。那么,如何在數學課堂中滲透這些人文素養呢?
一、了解數學歷史
從人類文明誕生之日起,數學就與人們的生產、生活緊密相連。在教學四年級大數的認識時,我從數的起源講起,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認識更大的數,還要讓學生體會到如今表示數的方法是多么簡潔生動,是經過人類文明的積淀才形成的。于是,我從人類社會形成初期,人們的計數方式講起。當時,人們用石子代替獵物記錄,或用在巖石上畫道、繩打結等方法計數。這些現在看似簡單笨拙的方式揭示了數學的發展正是從這里開始的。然后通過列舉出各種主流的計數方法,如中國的算籌計數、瑪雅數字、古埃及數字等,不僅要讓學生記住,更是要讓學生了解。當看到學生眼睛里迸發出的熱情和興奮,我覺得數學是可以更豐富、更有人情味的。那節課學生學得特別認真,正是了解了這些,當他們面對現在的計數方式以及數位順序表時,有的學生情不自禁地說:“我們現在的計數方式太厲害了,能表示出這么大的數!”
在教學計量單位時,我從古代的計量方法給學生講起,學生體會到沒有一個標準生活中一些簡單的事都會變得麻煩。我給學生介紹了大英帝國的約翰王憤怒的一腳,從此一英尺便誕生了;我給學生介紹了“鄭人買履”的趣味故事。雖然只是寥寥數語,卻讓學生欣喜不已。
每一個數學知識背后都會有許許多多的故事,我們要善用教材,使課堂有更多的歷史厚重感,讓學生不再認為數學是枯燥的、乏味的、沒有意思的。數學與社會文明同步發展,讓學生了解數學歷史,讓他們體會到只有人類的不斷進步才會讓知識越發地科學和充滿魅力。
二、形成數學思維
有人認為數學是一門抽象的學科,各種各樣的數字符號令人眼花繚亂,其實并不盡然。數學,恰恰是最客觀地反映現實生活的學科,它有著自己的特點和特性。數學的精確、簡潔、直接、高效是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當描述一個物體的大小時,我們會用一些長、寬、高的數據來說明。看病時用數據描述體溫、病人的各項指標等。在教學二年級上冊乘法的初步認識時,我從主題圖入手,讓學生把看到的說一說。第一個學生站起來說:“有過山車,有小火車……”他只看到了事物,卻沒有深入觀察。于是,我又叫了一位學生,當學生回答:“有一架過山車,一列小火車,一個小飛機轉盤……小火車有4節,每節坐6個人……”我適時給予表揚:“看這位同學,能用具體的數來描述所看到的事物,準確、簡潔,真不錯。”我并沒有要求學生去搜尋數學信息,沒有讓他們具體數一數,但聽了這樣的評價,學生都體會到了用數字說明是多么簡潔、準確。再回答問題的學生也都學會了這種描述的方式。
記得在教學方向與位置時,我的情境創設采用了進行軍事演習的場景。由于這部分知識比較枯燥,所以我問學生:“有長大想當兵的同學嗎?”很多學生舉起了小手。我說:“那下面的內容可要好好學了,它對你實現理想有很大幫助。”于是我播放了一段軍事通話視頻讓學生看,通話基本上用數字為代號、用數據描述方位、用數據下令旋轉角度和打擊位置等,十分簡短、簡潔。我問學生:“他們為什么這么說話,如果他們不用這些數據,你覺得會怎么樣?”學生十分積極,體會到了數學的簡潔和精確,同時引起了對下面內容的學習興趣。
我們的數學課不應該以學生會做題為目標,作為一名教師,要把目光放長遠,當學生通過數學的學習,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成為一種自覺,甚至讓這種簡潔、準確的思維方式融入到學生的行動中時,那么我們的數學教學才是成功的。
三、擁有數學品質
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我們要有認真的、一絲不茍的態度才能學好數學。它既需要我們從整體觀察,又需要我們細致入微。很多教師都被“馬虎”這個詞困擾,似乎哪個班級里都有這種學生,題會做,計算也還行,就是一頁口算得錯幾道,或者落下得數,或者寫串行,或解決問題忘記寫答。實際上這只是一個現象,很多教師把它歸為態度不端正,不夠重視,多次教育卻收效甚微。實際上不完全是這樣的。除了有學生性格急,知識掌握不熟練外,還有就是沒有正確的方法。很多教師只和學生說不要馬虎,可是具體怎么做才能不馬虎卻很少和學生交流。我遇到這樣的學生時,首先讓他認識到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也舉了很多“馬虎”的例子。然后,和他一起找原因、找方法,從一點小事做起,讓學生具有這樣的信心來和“馬虎”對抗。我班小程就是這樣的學生。在一次口算測試后,我找到他,和他一起找原因,一是計算時寫字潦草,“0”“6”不分,二是忘記進退位。于是,我要求他在時間上可以寬松些,但有一點,把字寫清楚,特別在寫“0”“6”時一定要分清,關于進退位下次再改。經過近一個月的時間,他就把這兩個毛病改掉了,不僅是在計算上,在其他事情上,做事也沉穩了許多。他第一次口算打滿分時的興奮勁到現在我還記憶猶新。
當嚴謹認真的思維方式成為一種習慣,學生在判斷一輛車的載重量時,就不會填寫“2千克”了,在計算時,就會發現31乘22等于6820是多么大的錯誤,長大后打乒乓球都會思考擊球角度多少合適。這就是穩定的數學品質。
學生在數學上形成嚴謹、認真的習慣,經過時間的積淀,就會升華為一種品質,而這種品質所帶來的不僅是數學上的進步,還有做其他事情的嚴謹認真的習慣,更是學生人生進步階梯的最重要的“奠基之石”。
四、學會數學審美
其實,數學學科更是一門有溫度的學科。它不是色彩單調的枯燥符號,而是清新宜人的“別樣風景”。
聽過張齊華老師執教的“圓的認識”一課,那也是他教學三步曲升華的起點。他的課語言流暢、豐富,評價準確。特別是他對數學獨特的理解,使我們有打開數學另一扇窗的感覺。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他第一次教學的美輪美奐的各種有圓的景物再到配音。下課后一個小女孩對他說:“老師,圓真美!”當張老師把這件事告訴他的老師,他的老師說:“你應該再問問這個學生,是那些圖畫上的景美,還是抽象的圓美?”這句話引起了張老師的思考。之后他又上了這節課,風格走向另一面,不出現色彩,不出現聲音,不出現景物。雖然有些極端,卻是對數學的美的另一個層次的解讀。當時有幸聽了張老師改變風格后的課,依然很美,那完美的曲線讓我們體會到了圓為何被稱為“最完美的圖形”。學生也真的被數學海洋里的各種精彩陶醉。從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圖形繼續排列,終點是誰?學生一齊回答:“圓。”這種在有限的教室向無限的空間延伸的思維,使我們聽課者在內心都不禁為其喝彩。這是在高中才學習的極限思想,卻在這些形象的圖形中,在張老師的引導下呈現出來。
數學的美體現在很多方面,對稱是一種均衡的美,黃金分割是生活的美,數列排列是一種抽象的美。亞里斯多德曾經說過:“硬說數學科學無美可言的人是錯誤的。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勻稱與明確。”龐加萊也說:“感覺到數學的美,感覺到數與形的協調,感覺到幾何的優雅,這是所有真正的數學家都清楚的真實的美的感覺。”
數學是深邃的,它與人類文明相伴而生;數學是簡潔的,它用符號記錄思考;數學是奇妙的,它為我們打開一扇通向未來的窗,數學是美麗的,它的美勝于我們肉眼所看到的一切……當然,數學當中所蘊含的人文因素很多,需要我們在數學課堂上不斷挖掘,把它更真實、全面地展示給我們的學生,讓他們愛上數學。
(作者單位:哈 市道里區榆樹鎮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