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中華
孩子上幼兒園以后,教育孩子的責任就由家長和幼兒園共同承擔,但家長仍然是孩子教育的最主要影響者。現在有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有自己的想法、做法,有些家長和幼兒園老師的觀念大有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軒軒是一個特別喜歡畫畫的孩子,只要一有機會便會拿起畫筆畫個不停,因此他也成了我班美工區的“常客”,在那里時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可是,最近不知道為什么,一連好幾天軒軒都沒有參加美工區活動了!到底發生了什么事?今天在我班區域活動時,軒軒仍沒有選擇美工區,于是我便來到他身邊說:“軒軒,慧慧和瑩瑩他們幾個正在畫畫呢,你也一起畫吧!”軒軒回頭看了看美工區,猶豫地告訴我:“還是不去了,媽媽說再畫畫就打我屁股。”聽起來這里面一定有原因,我便沒有再問什么。下午離園的時候,我從軒軒媽媽那里了解了事情的經過:上個星期天,軒軒去媽媽單位玩,把媽媽剛做完的幾張報表畫得亂七八糟。軒軒媽媽非常生氣,認為軒軒太淘氣了,便將他狠狠地揍了一頓。原來是這樣,軒軒是被媽媽打怕了,所以連正常的繪畫活動都不敢參加了!
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家長用暴力的方式解決了問題,卻不知她這一舉動很可能扼殺了一個“未來的藝術家”,大大阻礙了孩子在美術方面的潛能發展。我認為軒軒并不知道這幾張報表對媽媽的重要性,只是把它們當作畫紙而已,不是故意將其畫得亂七八糟。幼兒在物體上隨心所欲地畫畫,是每一個孩子在這個年齡段(3~4歲)發展的必經階段,軒軒將媽媽的報表弄壞,是由其年齡特點決定的,并不是他的故意行為,而這對于喜歡畫畫的孩子來說就更不足為奇了!面對此種情況,可用如下對策解決。
了解幼兒的行為,鼓勵幼兒在一定范圍內大膽表達自己
作為教師,在幼兒園中提供寬松的時間與空間,滿足幼兒繪畫的需要。在美工區區域活動中,可以準備好紙張、蠟筆等操作工具讓幼兒自由地繪畫。在美術活動中,將游戲與繪畫緊密結合,以此調動幼兒繪畫的積極性,發揮幼兒的創造力。在美術活動中我較多地運用詩歌、故事、操作、課件等游戲,使幼兒獲得愉悅、新奇的情感體驗。在這種寬松、愉悅的氛圍里,幼兒在繪畫創作過程中發現美、感受美、表現美。家長在家中可以利用陽臺、臥室、衛生間等地方設置“涂鴉墻”,給予幼兒繪畫空間上的支持,讓他們在這些地方隨時可以滿足創作的欲望,鼓勵幼兒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與體驗。
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幼兒積極的指導
鼓勵能給予幼兒一種肯定的信心,使他們在繪畫的過程中得到創作的激勵。教師與家長要善于發現幼兒繪畫的閃光點,對孩子的作品要多給予贊揚、啟發,尊重幼兒的想法和創造。比如,在幼兒完成作品之后稱贊道:“真好,你畫的這個地方和別人的都不一樣,你真會動腦筋!”“真棒啊!讓我們把它貼在展板上吧!”“太美了!送給我,好嗎?”或者可以問問他們:“這是什么啊?”進一步了解他們內心的想法和要表達的情感。這樣,不管是教師或是家長、同伴都能與孩子一起分享他們創作的快樂,同時也激發了幼兒創作的熱情。
向家長宣傳科學幼兒教育觀念,介紹正確的幼兒教育方法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對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成人應對幼兒的藝術表現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審美標準去評判幼兒,更不能為追求結果的‘完美而對幼兒進行千篇一律的訓練,以免扼殺其想象與創造的萌芽。”幼兒的生理、心理特點存在著個體差異,幼兒美術教育中,家園配合,教師與家長商討、運用符合幼兒身心特點及個體差異的教育方法顯得尤為重要。家長的教育觀念是在長期生活中形成的,是根深蒂固的。教師只能抓住機會,將教育理論與事實結合,進行具體的分析,并且用自己的教育行為影響家長。在對幼兒美術能力全面了解的基礎上,及時向家長反饋幼兒的在園情況,并且獲得更多幼兒在家的表現情況,和家長一起溝通和商討在美術教育中的合適的教育策略,以做到家園一致。
本案例讓我進一步了解到家園共育的重要性。作為幼兒教師,有義務也有責任向家長宣傳幼兒教育知識,讓一些家長盡快了解自己的孩子,向他們介紹一些正確的幼兒教育方法,把家長這個“障礙角色”轉變為幼兒在教育活動中有利的支持者和教師教育行為積極的合作者。讓家長的教育和幼兒園的教育產生合力,讓家長學會解析孩子的行為,透過幼兒的行為發現他們內心的本質,從而產生最大的教育價值。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政府機關第二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