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經費的使用和監管,決定了資源配置的效率,影響一國競爭力的提升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現。沒有系統的預防和懲治措施,任何一個神圣的學術殿堂都可能淪為碩鼠的樂土。
美國是世界公認的科技強國,其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首屈一指,充裕的科研經費成為美國科技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官方數據顯示,美國聯邦政府2015財年的支出總預算約為3.9萬億美元,其中科學研發預算為1394億美元,遙遙領先于世界大多數國家。
美國政府及相關機構通過競爭方式擇優支持科研經費發放對象。科研人員一方面需要向有關部門提交嚴格、具有說服力的申請報告;另一方面還要經過同行評議,并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同行評議的好處是,不管申請者是諾貝爾獎得主還是助理教授,只要課題令人信服就可得到經費,而研究水平與成果到底什么樣,評議小組成員也都十分清楚,這樣就可保證資金流向最有創造力或社會最需要的課題。嚴格的同行評議和社會監督,最大限度地減少了造假或質量較次的科研項目蒙混過關。
在科研經費使用上,美國設計了相應的監督機制。美國聯邦法律嚴格規定科研經費的使用規則,美國白宮行政管理與預算辦公室通過兩個重要的政策文件,對聯邦研究經費使用提供指導。第A—11號通告提供總體經費管理指南,第A—21號通告提供研究直接花費和器材、管理花費的支出指南,對專利申請、會議、人力、器材維護、利息、發表和印刷、保險、住宿、貨物等與科研相關的方方面面支出進行了詳細規定。管理費、工資、福利以及其他各種費用都要求在經費預算中說得清清楚楚,每年各種實際支出允許有上下浮動,但浮動范圍不得超過15%。
不過,完善的制度設計仍未能完全避免管理中出現的不足與漏洞。2011年,哥倫比亞大學被檢舉故意提交錯誤的艾滋病研究項目人員名單和項目進展信息,撥出經費花在與項目無關的事務上。哥倫比亞大學承認錯誤。日前,曼哈頓地區法院根據《聯邦虛假申報法案》對哥倫比亞大學進行處罰,要求其向政府賠償900多萬美元。
在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韓國,大學教授作為高級知識分子的代表,享有極崇高的地位。然而侵吞科研經費的丑聞卻令一些教授名聲掃地。2014年11月,韓國全州地方檢察廳向法院申請,要求逮捕一名涉嫌虛設項目騙取科研經費的某國立大學教授洪某。
近年來,韓國大學和醫院等研究機構中濫用、侵吞科研經費的案件層出不窮。韓國教育部和未來科學創造部最近調查了國策研究計劃課題執行情況,發現過去4年里,相關科研經費已撥付1933億韓元,但有1243名教授未推進研究,而返還的經費僅有1.5%。韓國《國民日報》評論認為,科研經費之所以出現濫用,是由于在提出課題、接受任務和提交結果報告過程中不存在任何實質性監管。即使教授出現問題,所受處分不過是剝奪1至3年的科研資格。
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為此專門作出《防止產業研發資金濫用對策》。對于提供相關線索的舉報人,獎金從現在的最高1億韓元提升到10億韓元,同時要求資金所在銀行和國稅廳聯網,對科研經費進行系統性實時監控,系統和信用評價機構的企業信息庫連接,對一些經費使用特別集中的情況進行預警。同時資金不再直接撥付給使用機構。科研機構如果需要特定設備,相關費用清單會直接傳給政府相關部門進行審核,經批準后,通過政府來支付購買。(摘自《人民日報》廖政軍 黃培昭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