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玥
摘 要:新浪微博是一個基于用戶關系分享、傳播及獲取的簡短實時信息的廣播式的社交網絡平臺,作為自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主要媒體之一,以其便利性、可接近性及參與受眾的廣泛性成為在當代可以產生巨大輿論影響力的新媒體,呈現出的熱點事件輿論使微博成為公眾輿論新的集散地。
關鍵詞:新浪微博;微博熱點事件;輿論傳播;群體心理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11C-0005-02
一、新浪微博傳播特點
(一)信息簡短,時效性強
微博最突出的特點體現在“微”字,新浪微博網站以140個字作為最大限度,保證了微博短小簡潔,而這也充分迎合了信息碎片化的時代要求。對發布者來說,遇到緊急事件可以迅速發布微博并配上圖片、視頻。對受眾來說,簡明短小的微博方便讀取,可以在短時間之內獲取有效信息,從而節約時間,提高效率。除了借助電腦終端,用戶還可以通過移動通信設備隨時隨地發布信息,加快了信息的發布和傳播速度,縮小了時空的限制。
(二)傳播主體多元性、草根性
新浪微博的開放和匿名使公民可以擺脫現實社會的壓力和束縛,在網絡世界發出聲音。微博傳播中模糊了信息傳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激發了普通大眾表達的欲望,在這里平等觀念得到提升,為大眾提供了一個平等的交流平臺。這在一定程度上結束了傳統媒體和主流媒體的話語霸權,使精英階層的話語權下移,彰顯了草根性與平民化的傳播個性。
(三)交互性強
傳統的大眾傳播屬于單向性很強的傳播活動,互動機制較弱,只有通過讀者來信、熱線電話等形式進行信息反饋,并且反饋大多是滯后的,缺乏即時性和直接性,而微博的信息傳播互動性超強,互動過程基本跟隨新聞事件發生的始終,這種互動不僅客觀真實地傳遞了信息,而且容易在信息傳遞的過程中形成意見領袖。另外,與傳統的大眾傳媒嚴肅、權威的面孔不同,微博使普通大眾在網絡中成為意見領袖并“反議程設置”,把關人的角色不限于少數,更多的草根可以把身邊亟待解決的事情變成微博討論的熱點。
(四)傳播的群聚化和裂變化
在微博的傳播環境中,公眾在觀看信息的過程中可以直接參與到事件的討論中,即時發布具有個性的意見和看法,在傳播的過程中,思想傾向一致的人會自動形成群體圈子,將群體圈子的意見匯總后擴散開去。一方面,用戶可以根據興趣愛好,不需要其他微博主的同意任意添加“關注”,其發布的信息會自動在關注者的頁面上實時顯示。另一方面,微博的“一鍵轉發+評論”功能,使他的關注者看到信息后可以同時成為發布者,將自己獲得的信息或者評論實時發布,與互聯網上的無數個點輕松連接,而這些點又會成為信息的發布者,不斷增加的評論,使信息不斷聚合,將信息進行核裂變式的傳播,迅速生成“大輿論”。微博還設有“群組”功能,用戶選擇自己喜歡、感興趣的群組加入后,可以跟不同區域內的人進行交流,實現了“零距離”“大范圍”的交流。
二、群體心理推動新浪微博輿論傳播的有利方面
(一)促進政府信息公開,滿足群眾知情權,避免群體暗示和群體感染產生謠言
政府部門和政府官員開通微博,在微博的一些熱點事件傳播中發出主流聲音,將政府的意見和態度公之于眾,并通過微博與網民互動,傾聽民意、收集民策,有利于減少信息的不確定性,強化公民的知情權,便于公民監督政府,增強民眾安全感,減少流言的傳播機會;同時,也有利于政府制定符合民眾利益的政策,轉變執政方式,促進民主。
(二)產生“蝴蝶效應”,激發全民參與,促進事件解決
“蝴蝶效應”是由氣象學家洛倫茲提出的,大體的意思是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有可能會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洛倫茲形象地將其比喻成一只蝴蝶在熱帶輕輕扇動一下翅膀,就可能給遙遠的國家造成一場颶風。
在微博中,一定地區的公共事件一經發布,各個地區的群眾會感受到相同的氛圍,有可能還會引起熱烈的討論和追蹤。而這些討論近年來不止停留在事件本身,例如女大學生學費被騙事件的曝光,根據網友在微博上對此次輿論事件討論的觀點分析:人們同情當事人的遭遇的同時,渴望推動司法程序的進步、嚴懲詐騙犯罪分子。
所以,“蝴蝶效應”激發了民眾的同情心,使得弱勢群體、邊緣群體的利益訴求得到滿足,有利于增強民眾法治觀念,促進民主法治建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提高人們的理性思考能力。
(三)群體規范提高網民公民意識和媒介素養
群體規范指的是群體確立的表明在特定環境中群體成員的行為準則和標準。正面的群體規范有利于強化群體成員的道德認同、規范群體秩序,保證群體決策和群體活動的效率。縱觀2016年上半年的網絡輿論生態,網民媒介素養有所提升,在面對一則熱度較高的新聞時,多抱有求證態度,“慎下定論”“等待真相”。如在廣東弒醫案中,“弱勢”地位悄然從“患者”轉至“醫生”,后又有漸趨平等之勢;而在和頤酒店女生遇襲事件中,不止體現出女當事人對于新媒體規則的運用能力,在事件后期,輿論中還形成一股對女當事人的保護共識,“拒絕二次傷害”成了輿論主流。又如“上海姑娘逃離江西農村”的假新聞,還出現了對于媒體“過于功利、盲目跟風報道”的探討。此外,互聯網管理日趨成熟,快播案、百度血友病吧事件、東北農村禮崩樂壞假新聞等網絡關注熱點出現后及時出手,斬謠言、正輿論,澄清事實,表明立場,相關輿情很快趨于平息。
三、群體心理推動新浪微博熱點事件輿論傳播的不利方面
(一)群體壓力導致的趨同心理不能代表主流民意
群體壓力是指群體中多數意見對成員中的個人意見或少數意見產生的壓力。在面臨群體壓力的情況下,個人和少數意見一般會對多數意見采取服從態度,即趨同心理。群體傳播的這種“趨同”特性具有重大意義,它影響著人們對自己和對事物的認知甚至行為。當一個議題大到能在微博上引起網民關注時,趨同心理就可能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影響其他人對這一事件的認知。但是,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8次調查表明,我國網民結構在城鄉、性別、年齡、學歷、收入上有很大的差距。網民多是城市中的10~39歲的學生和月收入500元以下及2000~5000元的初中、高中或中專學歷的人。很明顯,這些人受教育程度低,媒介素養差,在一些輿論問題上很難形成自己的意見并且容易受到趨同心理的影響跟風發表意見,造成網絡輿論的“一邊倒”,不能代表主流民意,甚至有些時候會對政府的決策產生負面影響。
(二)群體極化與網絡民粹主義下的網民狂歡
群體極化最早是由詹姆斯·斯托納于1961年發現群體討論時的現象而提出。群體極化是指在群體中進行決策時,人們往往會比個人決策時更傾向于冒險或保守,向某個極端偏斜,從而背離最佳決策。民粹主義是民主思想的一個分支,是相對于精英主義而言的。由于網絡傳播的虛擬性和高度自由性,一些本意是積極的網絡民族主義極易走向群體極化和網絡民粹主義。如在國慶大閱兵期間,影星范瑋琪因沒有發歌頌共產黨的微博,而是發了一組孩子的照片遭到網友炮轟,大量網友在其微博留下負面評論;有小部分網友覺得“愛國不一定要發微博”并對范瑋琪的遭遇表示同情,隨后,這一小部分網友成了炮轟對象,甚至開啟“人肉搜索”功能,有些行為已經對他們造成了人身和名譽上的傷害。愛國固然是好的,但是頂著愛國的名義隨意侵犯他人隱私,把輿論演變成群體狂歡事件絕不能聽之任之,必須對其進行審慎、嚴肅的處理。
四、利用群體心理引導形成正確輿論觀
(一)政府轉變執政理念,推進信息公開
根據謠言發生的公式,信息的渠道越是閉塞,群體中群體暗示和群體感染的發生幾率越大。所以政府在危機事件和一些緊急事件中應盡快發聲,把真實的信息通過正確渠道告訴民眾,保證公民知情權,提高政府公信力,規范網絡輿論。
(二)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優化組合,充分發揮意見領袖的作用
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在網絡輿論引導方面各有優勢,結合二者優勢,在微博熱點事件中引導輿論;微博中的意見領袖也要提高素質,轉變意識,享受權利的同時也要積極履行義務,不僅要引導輿論,還要在一些微博群體中落實正面的群體規范,提高群體成員媒介素養。
(三)網民通過積極的群體規范和健康的群體傳播提高媒介素養
網民應通過正確的群體規范和群體傳播提高媒介素養,提高認識和辨別問題的能力,在一些熱點事件上做到理性認識、理性傳播,不信謠、不傳謠、不造謠。
參考文獻:
王雅蕾,方付建.輿情熱點事件的熱源研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