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翔
摘 要: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當前的教育環境決定了小學的學習不可能是完全的自主學習。本文結合教學實踐探討了如何結合我校實踐開展小學數學“學導式”課堂研究,研究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行為。
關鍵詞:數學 ; 個性化學習; ?行為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11C-0032-01
“個性化學習”是根據學習者個人的興趣、愛好、需要,由學習者選擇自己想學的內容和適合自己的方式、按照個人的節奏、步驟、進度進行的學習。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當前的教育環境,完全放手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方式可能還不太實際,個性化的學生不排斥接受老師的指導和同伴的幫助。教師如何指導學生個性化學習呢?本文結合我校開展的小學數學“學導式”課堂研究,談談如何改善學生的學習行為。
一、向“書本”學,開闊思路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的產生是通過模仿過程而獲得的,即一個人通過觀察另一個(模型)的行為反應而習得。教材,就是我們學生很好的一個模仿的“模型”,學生通過閱讀教材中的例題能夠掌握最基本的方法,從而為課堂研究開闊思路作準備。教學五年級《解決問題的策略(一一列舉)》時,我們設計了這樣一份預習作業:閱讀課本第94~95頁內容,嘗試解答下面的問題。
王大叔用22根1米長的木條圍一個長方形花圃,怎樣圍面積最大?
我從書中學到的方法。
我還能想到的方法。
策略的習得與感悟是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獲得的。預習作業設計的目的其我們想讓學生直面問題,通過自學教材嘗試解答例題。學生可以通過對教材的研讀找出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還有學生通過模仿例題的解決受到“啟發”,還想出不同于書中的方法,如:畫示意圖、數的分成、規律應用等。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就可以看出教師的教學方式在發生改變,老師們原本是喜歡把書本“藏起來”,生怕學生提前知道了要學的知識,上課不聽講或者瞎搗亂,如果我們教師放開手,讓學生親近課本,先從課本學,再在自主預習的基礎上進行集體的思維碰撞,這樣的學習更有價值。
二、向“書本”學,積累經驗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數學教學活動要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教材中有很多素材,可以開發成動手操作的活動,這樣把課本中靜止的圖片、文字變“活”,變成學生樂于接受的數學活動。
教學四年級上冊《升和毫升》這一單元時,我們挖掘書本中的資源,將圖片或文字還原成一個個有趣的活動:在認識升和毫升時,我們首先要幫助學生建立“容量”概念,教材中安排了這樣一幅圖片,通過兩個冷水壺倒水,體驗容器的大小,從而引出容量。如果我們只是讓學生觀察圖片思考哪個容器更大些,學生肯定也能答上來,我們在教學時,要求學生課前找兩個類似的水壺倒一倒,然后通過觀察、說理,為什么左邊水壺容量小,右邊容量大?你是怎樣看出來的?這樣,學生在課前積累的活動經驗就為課堂中理性的判斷分析提供支撐。建立“計量標準”,是認識升和毫升時十分重要的過程,怎樣讓學生體驗為什么要把升和毫升作為計量液體的單位,書中也有這樣一個活動,把一個冷水壺中的水倒入不同的玻璃杯,發現結果不同,從而引發學生的思考:為什么同樣的水倒入杯中,最后杯數會不同?這樣,學生能夠體會到“標準”的不統一,人們為了計量方便建立統一的計量單位,很自然地引出“升和毫升”。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就可以看出老師的教學在改變,從以往重視結論性知識到關注過程性知識,學生在自主預習的過程中積累了活動經驗、感悟到知識形成的過程。
三、向“書本”學,走向生活
數學源于生活,數學與生活進一步接軌是指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1.找一找:認識了“升”,我們要求學生在生活中標有1升的容器或物品。
2.驗一驗:學習“升和毫升的進率”,我們要求學生想辦法用實驗的方法驗證“1升=1000毫升”。
3. 玩一玩:美麗的杯琴。
從上面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的學習不僅僅是解題,也是從書本的學習走向了生活的應用,學生能夠真真切切地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學生就是老師的一面“鏡子”,從學生學習行為的改變中我們就能看出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來源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預習”給學生搭建了這樣一個平臺,學生的學習會更有趣、更深入,我們的課堂會更輕盈、更有效!
參考文獻:
趙青松.略談小學數學個性化作業設計[J].小學教學研究:理論版,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