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平
摘 要:利用經典音樂資源開展幼兒園韻律活動,不僅可以發展幼兒的身體運動機能,陶冶幼兒情操,發展幼兒的多種能力,還能讓幼兒從小就能受到經典音樂的濡染,從而提高他們對美的感受力、表現力與創造力,提升審美體驗。
關鍵詞: 經典音樂;韻律活動;融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11C-0053-02
“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情感,可以鼓舞人的進取精神,應該為幼兒創設情景,培養幼兒對音樂的興趣。”這是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指出的,可見音樂對幼兒身心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它能促進幼兒生理、語言和認知能力的發展,對情感、意志、個性、社會性培養等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組織幼兒園韻律活動時,經典音樂一般不在老師們的選擇范圍內。何為“經典音樂”呢?“經典音樂”是指歷經歲月考驗,長盛不衰,為眾人喜愛的音樂。或許孩子還不能在短時間內深刻領會經典音樂,但是長期堅持下來,這種有著豐富營養、高品位、高質量的音樂,就會成為孩子可以用一生去體驗、領會的精神食糧。
如果能利用經典音樂資源開展幼兒園韻律活動,不僅可以發展幼兒的身體運動機能,陶冶幼兒情操,發展幼兒的多種能力,還能讓幼兒從小就能受到經典音樂的濡染,從而提高他們對美的感受力、表現力與創造力,提升審美體驗。
那么,如何才能將經典音樂與韻律活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呢?我對此作了較為深入的思考。
思考一:篩選素材——合適、動聽
音樂分很多種,經典音樂作為音樂中的一個分支,涵蓋的內容很豐富:有音樂劇、中國民族音樂、經典兒童歌曲、世界經典樂曲等;經典音樂表現形式多樣:包括歌劇、交響曲、器樂獨奏曲、奏鳴曲等。并不是所有的經典音樂都適合用來開展幼兒園韻律活動,所以,在選擇時,必須經過仔細篩選,只有適合幼兒年齡特點,又很動聽悅耳的經典音樂,才適合與韻律活動融合。
【案例回放】
中班韻律活動:捉迷藏
我為這個活動選用的是一首鋼琴曲,曲名叫《捉迷藏》,是作曲家丁善德所作的《兒童組曲》中的一首。它描繪的是兒童喜愛的游戲“捉迷藏”,塑造了孩子們機智靈活的音樂形象。
捉迷藏,一直都是幼兒非常喜歡的一種游戲,而這首樂曲描繪的正是孩子們捉迷藏的歡樂情景,由此,我將兩者結合在一起,以“大象老師和小動物們玩捉迷藏”的情境貫穿始終,引導幼兒根據不同樂段的情緒變化做捉迷藏的游戲。
但是試教過程中,在“聽音樂完整游戲”的環節里,孩子們不知道音樂樂段的哪里是躲,哪里是追,哪里是嬉戲。試教效果不是很理想。
【指南點擊】
翻開《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關于如何讓孩子感受與欣賞的教育建議躍然紙上:“經常讓幼兒接觸適宜的,各種形式的音樂作品,豐富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和體驗。”這短短一句話,讓我豁然開朗。
【策略調整】
只有適宜的、動聽的經典音樂作品才能和韻律活動巧妙地融合。在這個案例中,我選用的這段音樂,不適合用在中班的捉迷藏游戲中,因為這個游戲和這段音樂描繪的情景決定了:每一段音樂中,孩子們都要感知表現兩種角色,就是找的人和躲的人在這段音樂中分別在干什么,這對中班的孩子來說難度很大,所以在試教的過程當中,幼兒在傾聽音樂進行角色轉換上多次出現問題。
于是我重新篩選經典音樂,第二次試教時用了一首經典的兒童歌曲《捉迷藏》。在歌詞的助力下,游戲的趣味性增強了,又跟主題情境相符,孩子們能更清晰地感知音樂的每一段所要進行的游戲過程,達成了“能根據樂曲中不同樂段做捉迷藏的游戲”的目標,并體驗到完整游戲的快樂。
思考二:創設情境——簡單、有趣
在韻律活動中,如何才能將孩子帶入經典音樂的世界呢?只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所選音樂,創設一個簡單有趣的游戲情境,讓孩子理解并融入這個情境,孩子才能積極地參與到韻律活動中,從而更好地表現經典音樂。
【案例回放】
小班韻律活動:小青蛙學本領
這個活動我選用的音樂是《土耳其進行曲》,樂曲的主題簡潔而極其節奏化。我為它創設匹配的情境是“青蛙媽媽帶小青蛙們到池塘邊學本領”,過程片段如下:
1.學游泳。
師:你們看,池塘到了。池塘里的水好清啊,最適合游泳了,你們見過青蛙媽媽平時游泳的樣子嗎?媽媽平時是怎么游的?誰來學一學?
2.學蛙跳。
師:剛才,寶寶們學會了游泳,接下來我們要學蛙跳。我們青蛙家族可是跳遠的高手,是怎樣跳的呢?
3.歇歇、唱唱。
師:寶寶們,青蛙是怎么唱歌的?我們一起來唱一唱吧!
4.捉捉、吃吃。
師:青蛙是怎么捉害蟲的?寶寶們試著捉捉看!
接下來就是“聽音樂完整游戲”的環節,在游戲過程中,孩子們跟不上音樂的節奏變化,老師用語言加以提醒,還是不能改變現狀,情境和音樂已經基本脫節。
【指南點擊】
我迫切地需要理論的指導,再次翻開《指南》,在表現與創造的教育建議中有這樣一條:“根據幼兒的生活經驗,與幼兒共同確定藝術表達表現的主題,引導幼兒圍繞主題展開想象,進行藝術表現。”看到這句話,我恍然大悟。是啊,把這樣繁雜的情境強加在經典音樂中讓孩子來表現,不是違背了《指南》的教育理念嗎?
【策略調整】
給這段音樂創設情境的時候,我想把音樂的每一個小段落都填滿,這樣的情境創設過于復雜,是不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的。只有創設簡單、有趣的游戲情境,才能讓幼兒在輕松玩耍的過程中自如地表現和創造。
因此,我對活動過程作了如下調整:
1.討論:小青蛙們想跟媽媽學什么本領?
2.游游、跳跳。
師:你們見過青蛙媽媽平時游泳的樣子嗎?媽媽平時是怎么游的?誰來學一學?
師:我們青蛙家族可是跳遠的高手,是怎樣跳的呢?
師:接下來你們就聽著音樂來游一游、跳一跳,媽媽來看一看寶寶們的表現。
3.捉捉、吃吃。
師:有害蟲來了!我們應該怎么辦呢?是怎么捉的?我們一起來捉害蟲吃。
在孩子們的討論中,生成了一個孩子們喜歡的、簡單、有趣的情境,在這個情境中,幼兒不但感受和欣賞了《土耳其進行曲》,也從容、快樂地參與到韻律活動當中,可謂一舉兩得。
思考三:靈活駕馭——輕松、快樂
在篩選好合適、動聽的經典音樂素材,創設好簡單、有趣的情境,預設好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目標之后,要想將經典音樂與韻律活動巧妙融合,還需要老師在活動過程中的靈活駕馭,要做到因人、因材、因地施教,才能成就輕松、快樂的韻律活動。
【案例回放】
小班韻律活動:快樂的小鴨子
活動中選用的是舒伯特的《音樂瞬間》第三首,是一首天真純潔、令人欣喜的小品曲,帶有輕快活潑的民間舞曲風格。
我根據音樂輕快活潑的民間舞曲風格,創設了與音樂匹配的游戲情境:游、吃、躲、樂,其中“躲一躲”環節中,配上了一段表現“危險”的音樂片段,期待由此令整個游戲充滿趣味性。
但是,當活動進行到這個環節的時候,由于我沒有表現出看到鱷魚的驚慌失措,孩子們也就沒能充分進入角色,以至于后面的“完整游戲環節”都很平淡,孩子們沒有充分體驗到音樂游戲帶來的快樂。
【指南點擊】
虞永平在《指南》中的《努力推進學前教育的科學化》一文中,指出了幼兒園教師的六條專業能力,其中第五條是活動組織能力,這不是講解能力,是能讓孩子更投入、更好地獲得經驗的能力。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課堂駕馭能力”。
【策略調整】
游戲中,看到孩子消極的情緒蔓延,我沒有及時地調整自己的狀態,沒能靈活駕馭課堂,做到因人、因地施教,所以活動氛圍不夠活躍。在接下來的施教過程中,活動一開始,我就運用夸張的動作、形象的語言,把孩子們帶到了想象中的池塘里,一起隨音樂游泳、吃魚蟲、躲避鱷魚、歡呼慶祝,玩得不亦樂乎。幼兒通過動作感知音樂,能夠積極表現、主動參與。幼兒在歡快的音樂中,充分發揮想象力,用自己獨有的動作方式表現對音樂的理解。孩子們在不斷變化、循序漸進的游戲中快樂地玩,輕松自然地感知音樂的旋律和節奏,充分體驗到了音樂游戲的快樂。整個活動一直沉浸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經典音樂在幼兒園韻律活動中應用的實踐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為2015JK11--Z040)。
參考文獻:
[1]張裔.營造自由音樂環境,創造性開展韻律活動[J].好家長,2011,(3).
[2]阮婷,王靜君.利用動畫片資源開展幼兒音樂欣賞活動[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版,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