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小林,李丹丹,閻曉霞,譚逸雪
(山西大學電力工程系,太原市 030013)
儲能技術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分析
蘇小林,李丹丹,閻曉霞,譚逸雪
(山西大學電力工程系,太原市 030013)
儲能是構建智能電網和能源互聯網的關鍵技術,是實現穩定電網運行、優化能量傳輸、利用清潔能源、改善電能質量等目標的重要手段。針對各種電力儲能,應用時間尺度與多維度性能指標進行技術分析和比較,指出了相應的應用場景、技術要求和待改進內容等;同時,分析、綜述了儲能在電力系統中的相關應用和優化配置方法;最后,探討了全球能源互聯網對儲能的需求和面臨的挑戰。文中的分析結果和結論對于儲能應用具有非常積極的指導作用。
儲能;電力系統;新能源;配置;全球能源互聯網
隨著智能電網和能源互聯網的發展,電力系統對儲能的需求將日漸增大。儲能以其靈活的布置,智能的充電蓄能和放電供能,將會滲透到電力系統的發電、輸電、配電、用電等各環節,其多重運行效益和經濟價值將日益凸顯。儲能的時空轉移能量特性,也將會深刻地影響到電力系統的規劃和運行。
各國政府制定和出臺相關政策來扶持和推動儲能產業的發展,促進儲能技術不斷走向成熟。美國、德國、歐盟等發達國家對儲能技術均高度重視,從技術研發、商業化應用和市場推廣的角度給予資金激勵和政策支持。其中德國《支持分布式光伏儲能的新政》于2013年5月發布實施,2013年10月美國加州公共事業委員會通過了“儲能采購框架和設計項目”,確立了三大公共事業公司到2020年將完成1.325 GW儲能采購的目標。我國也相繼出臺了一些與儲能相關的法規、規劃和辦法,例如國務院辦公廳2014年11月份印發的《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中首次將儲能列為9個重點創新領域之一,要求科學安排配套儲能設施以切實解決棄風、棄光問題[1]。儲能已成為未來現代電力系統的前沿技術和重要課題。
儲能的規模化應用,將會沿著集中式儲能與分布式儲能相結合的路徑發展。在發展過程中,需要解決諸多的關鍵技術和市場運營模式。本文將從各類電力儲能的技術特性、應用需求和優化配置等不同層面深入分析和探討儲能技術推廣和發展中所需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1.1 電力儲能類型
電力儲能主要分為2類:直接儲能(能量以電場和磁場形式儲存)和間接儲能(電能轉換為化學能、機械能等形式),如圖1所示。

圖1 儲能技術分類Fig.1 Classifition of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1.1.1 超導磁儲能
超導磁儲能(superconducting magnetic energy storage,SMES)是利用超導體電阻為零的特性制成的儲能裝置。SMES與其他儲能技術相比具有顯著的優點:(1)由于可以長期無損耗儲存能量,能量返回效率很高(高達80%~95%);(2)釋放能量的速度快,通常只需幾ms;(3)采用SMES可使電網電壓、頻率、有功和無功功率易于調節[2]。
文獻[3]通過仿真驗證表明SMES可作為一個靈活調控的電源,能主動參與系統的動態行為,并能在擾動消除后縮短暫態過渡過程,使系統迅速恢復穩定狀態。文獻[4]提出雙橋SMES結構,通過電流型換流結構直接控制SMES與系統交換的無功電流來滿足系統的無功需求。并指出對于提高系統暫態穩定性而言,SMES安裝在傳輸線中點不如安裝在動態負荷點處的效果好。文獻[5]研究表明超導儲能系統不僅可以進行電壓跌落補償,還能夠實現負載波動補償和有源濾波等功能,從而實現了統一電能質量調節。由此看出SMES可用于提高電力系統穩定性、改善供電品質。但超導磁儲能受制于超導材料技術,未來前景尚不明朗。
1.1.2 超級電容器
與常規電容器相比,超級電容器由于使用特殊材料制作電極和電解質,在介電常數、存儲容量和耐壓能力方面均具有較高水平的提升。正常工作時,超級電容器內部不發生任何化學變化,充放電過程具有良好的可逆性,因此充放電次數可達到數10萬次[6]。其最大特點在于具有非常高的功率密度,適用于短時間高功率的負載平滑和改善電能質量場合,特別是在配電網中維持電網穩定、抑制電壓波動和瞬時斷電供電等方面的作用正逐步體現出來。
1.1.3 抽水蓄能
抽水蓄能(pumped hydro storage,PHS)是電力系統中應用最廣泛、循環壽命周期最長、容量最大的一種儲能技術。抽水蓄能電站按照一定的容量建造,其容量達到百MW、甚至上千MW,例如廣州抽蓄電站的容量高達2 400 MW,相當于一座大型火電廠[7]。目前世界上抽水蓄能機組總裝機容量超過1億kW,日本、美國和中國的裝機規模處于前3位。
抽水蓄能電站可獲得削峰填谷帶來的靜態效益,在實際電力系統運行中,PHS還承擔著多種動態任務,因此應關注動態、靜態相結合的綜合效益。有學者將抽水蓄能電站與風力發電相結合,研究聯合調度運行并網情況下對電網風電穿透率、潮流分布、靜態穩定性、經濟效益等方面的改善作用[8-9]。
1.1.4 壓縮空氣儲能
壓縮空氣儲能(compressed-air energy storage, CAES)技術是目前除抽水蓄能外唯一一種單體容量可以超過百MW的高效儲能技術。壓縮空氣儲能電站具有存儲時間長、資本損耗較小、建設投資和發電成本均低于抽水蓄能電站的優勢,并且可實現模塊化組建。CAES主要用于峰谷電能回收調節、平衡負荷、頻率調制、發電系統旋轉備用等。特別適用于解決大規模集中新能源發電的平滑輸出問題[10-11]。
近日由國家電網公司支持,清華大學研發了“非補燃壓縮空氣儲能”技術。該技術的優點是:(1)系統配置靈活,系統效率可達70%以上;(2)投資成本低;(3)適用于大規模儲能和分散式儲能,不發電時可作調峰使用;(4)碳排放為0;(5)可以提供天然的冷、熱、電三聯供;(6)可以在電網電壓不足時提供自然支撐調壓。該技術獲得中美發明專利受理,已在安徽蕪湖建成500 kW的示范項目,并且連續18個月運行效果良好。中國可以大規模部署自主研發的該項儲能技術。
1.1.5 飛輪儲能
飛輪儲能系統(flywheel energy storage system,FESS) 通過對飛輪轉速的調節,實現儲能裝置與電網的能量交換。飛輪系統主要分為機械軸承的低速飛輪和磁懸浮軸承的高速飛輪2種,低速飛輪由于自放電率高的制約,主要作功率型應用,適用于系統穩定控制;高速飛輪適合長期儲能,進行峰谷調節等儲能應用。由于FESS具有壽命長、瞬時功率大、沒有環境污染的特性,用飛輪儲能系統代替傳統不間斷電源(例如化學蓄電池)將成為趨勢[12]。
在調頻應用方面,飛輪儲能系統的響應時間為ms級,同時滿足向上調頻和向下調頻的電力需求,通常被認為具有雙倍調頻收益。因此國際上大多數研究機構將飛輪儲能技術的最終應用目標定位為電力調峰、調頻[13]。
1.1.6 電化學儲能
近年來,電池儲能發展速度很快,是最具應用潛力的一類儲能技術。電池儲能其特點在于功率和能量可根據不同應用需求靈活配置、響應迅速、控制精確以及帶電損耗低,建設規模一般在kW至百MW級別,常用于電力系統分散式的小容量場合,有望率先進入商業化發展階段。未來需要在電池材料、制造工藝、系統集成及運行維護等方面實現技術突破,降低制造和運行成本。
鉛酸電池是使用最成熟的蓄電池儲能技術,具有價格低廉、安全可靠等優點,廣泛應用于電廠、電站的備用電源和電能質量調節。但由于能量密度低、循環壽命短和不可深度放電等因素限制了其在調節能量平衡方面的應用。新近研究開發的超級電池將鉛酸電池儲能容量大的優勢和非對稱型超級電容功率密度高、循環壽命長的特點相融合,主要用于電力系統備用和短時功率型工況。目前在世界范圍內已建成幾個MW規模級別的超級電池示范工程[14],主要支持并網新能源發電,運行中體現出超級電池快速跟蹤新能源爬坡率,平滑功率波動的能效,而且相比現用的氣體存儲器可提供更好的調制服務。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改進電池具有降低大容量儲能(MW·h級)成本的潛力。
鋰電池綜合循環效率最高(約為85%),在現代電池業中得到廣泛應用。在“十二五”規劃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中,鋰電池是目前重點研究發展的儲能技術之一[15]。近年來鋰電池在電力系統備用電源及電網調頻方面的應用備受關注,磷酸鐵鋰電池在電動汽車動力電池體系中最具發展前景。隨著技術發展和規?;瘧茫囯姵爻杀揪哂写蠓祪r空間。對國內多家鋰電池生產廠商進行調研的結果表明,2012年鋰電池成本下降30%,2015年下降50%,2020年有望下降70%[16]。
鈉硫電池(NaS)是全球范圍內安裝容量最多的化學電池,其大容量和快速輸出脈沖功率的能力使NaS電池可以同時用于電能質量調節和負荷的削峰填谷調節。但出于防腐、隔熱以及安全等方面的考慮,NaS電池結構復雜,制造和運行成本高,因而其成本在大規模儲能中不具有優勢。加之國內外NaS電池的生產廠家較少,不利于形成價格競爭格局[17]。因而鈉硫電池是否能夠實現商業化的關鍵在于可靠性、安全性以及成本。
液流電池中技術最成熟的是全釩液流電池,電池中存儲的能量和功率可以單獨調節,易于實現規?;瘍δ?。但電解液具有高度腐蝕性,必須使用特制膜,導致其成本十分昂貴。新近由耶魯大學的研發團隊研發的以有機聚合物和無害鹽溶液為基礎的電池系統,具有方便處理、安全且環保的特點,能夠以更低的成本,達到傳統液流電池系統的效果。該電池在第1次檢測中能夠承受105次電力循環,而不損失電池容量,非常適合作為大型風力發電廠和光伏電站的儲能設備。
1.2 儲能類型的技術比較
儲能種類的選擇既取決于滿足系統瞬時功率平衡所需的短時功率,也取決于長期電源總輸出電能與負荷需求的差值能量。不同應用場合對儲能系統的時間尺度和技術性能要求不同。
1.2.1 基于應用時間尺度的比較
儲能在電力系統中可以看成是一種具有不同時間尺度靈活響應特性的電源。根據放電時間的長短分為短期、中期和長期[18]。不同的存儲場合對儲能的響應速度和存儲時間要求有較大差別。例如電力系統穩定控制要求響應時間在ms級至min級,電能質量調節要求時間尺度小于1 s,這就需要采用具有快速響應能力的功率型儲能,如超級電容器、超導磁儲能、飛輪儲能等。用于能量優化管理的應用如電力調峰、頻率調節和系統備用等要求儲能裝置足夠大的容量和較長的存儲時間,需采用能量型儲能技術(CAES、PHS、大容量電池)。而支持可再生能源接入與穩定輸出對儲能系統的容量、功率、時間尺度要求比較寬泛,需根據發電系統實際情況選擇。表1詳細、綜合地描述了儲能在電力傳輸環節中對應不同時間尺度的應用。
1.2.2 基于多維度性能的比較
各種儲能技術在其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儲能效率、使用壽命、環境特性以及成本性能方面均有不同的表現,各種儲能技術的主要優缺點、有待改進方面及總投資成本[19-21]見表2。
通過上述對儲能技術的分析和比較可以總結以下幾點。
(1)任何一種儲能技術均存在一定的缺點和局限性,且由于本身固有特性對其進行改進存在技術和成本方面的困難。因此對不同性能的儲能有機組合則可以規避單體儲能不足,最大化發揮各種儲能的優點,兼顧應用需求、成本和效率多個方面。因此,應用復合儲能是有必要的,這也成為儲能研究的一個新熱點。
表1 基于應用時間尺度的儲能技術比較
Table 1 Comparison of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ies based on application time scale

表2 基于多維度性的儲能技術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ies based on multi dimension performance

復合儲能是能量型和功率型儲能的組合,主要形式為超級電容結合電池類儲能(鉛酸電池、鋰電池和液流電池),利用超級電容允許頻繁充放電的特性優化蓄電池的充放電過程,通過對2種儲能方式的協調控制,使電網獲得更優越的技術性能和更高的經濟指標。另一類常用混合儲能系統由飛輪儲能或SMES與微型壓縮空氣儲能聯合使用,以ms級響應能力應對緊急情況,同時可提高電能儲存量,使系統具有很好的負載適應能力。有研究結果表明,復合儲能并未導致成本的提升,相反在經濟性上比單一儲能有優勢[22]。復合儲能的應用是大勢所趨。
(2)目前儲能成本較高。美國電力科學研究院(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EPRI)列出當前各種儲能技術的成本。其中,壓縮空氣儲能的成本最低,為60~125 $/(kW·h),其他的儲能技術成本都遠遠高于壓縮空氣儲能,見表2。并且EPRI顯示目前市場對主要儲能應用的目標價值平均為200 $/(kW·h),可以看出當前市場提供的儲能成本與此有很大差距。儲能投資過高導致ESS接入系統后盈利區間及利益較小,因此成本依然是限制儲能發展的瓶頸。
(3)從技術發展水平看,各種儲能技術成熟度參差不齊。抽水儲能和壓縮空氣儲能技術已經實用化;超導儲能和飛輪儲能技術成熟度還有待提高,離商業化應用還有相當大的距離;對于化學儲能技術,目前技術的發展呈百花齊放局面,液流電池、鋰電池、鈉硫電池、鉛炭電池是目前電力儲能的主流技術。
我國電力資源和負荷分布不均勻,用電高峰時出現輸配電線路阻塞、供電緊張的情況,而用電低谷時有些電源密集而電網結構薄弱地區則會存在較為嚴重的“窩電”現象,嚴重影響了系統安全穩定運行。實現區域電網互聯可以緩解上述問題。同時又引發新的運行問題,譬如區間功率振蕩。電力儲能技術突破了傳統電能即發即用的限制,適用于多種應用領域,以解決傳統方法難以解決的問題。儲能技術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能量管理
近年來電力負荷峰谷差日益增大,給發電和調度帶來困難。從建設成本和環境保護的角度出發,通過新增發輸配電設備來滿足高峰負荷的需求變得越來越困難。利用高效的大規模儲能系統實現“削峰填谷”,減小負荷峰谷差,實現發電和用電間的解耦,緩解相應的電源和電網建設,最大限度地提高電力設備的綜合利用效率。并且低儲高發實現套利,積極推動電力交易商業化。
電動汽車儲能可為電力系統提供巨大的儲能潛力。通過電動汽車與電網互動,使大容量的電動汽車蓄能電池變為一種可利用的備用電源,通過車網融合V2G理念,引導用戶有序充電,輔助電網調峰、調頻等應用。
2.2 提高系統穩定性
系統穩定是電網安全運行的首要條件,種種隨機性的擾動(負荷突變、雷電、設備故障等)都會造成電力系統的不穩定(功角振蕩、電壓失穩、系統頻率偏移等)。將儲能系統安裝在發電機機端或系統重要節點處,擾動發生時,通過運行過程中控制儲能充放電時間及有功、無功功率交換,快速平抑系統的振蕩。通過協調配合使系統中的自動調節和安穩裝置有時間進行調整,避免系統失穩。文獻[23]在單機無窮大系統上,比較分析了SMES對應不同設定的切除時間時發電機功角響應情況,驗證了SMES可以增加故障后極限切除時間,從而阻尼系統振蕩以提高系統的動態穩定性。
2.3 提高電網對新能源的接納能力
隨著大規模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并入電網,其隨機性和波動性的特性對電網的穩定運行造成很大負面影響。為保證這些新能源可靠供電,附加儲能裝置對其進行緩沖,可有效削弱新能源對電網的沖擊,以提高大容量風電場或光伏電站接入能力,提升分布式發電和微電網的可控性和可調性,促進可再生能源開發和利用。隨著新能源在電網中滲透率的提高,如果能利用資源的多樣性和地域分布特點,結合系統需求側響應調節,使可再生能源發電量與儲能容量形成互補,則能夠大量減少系統發電備用和儲能需求量。
2.4 提供調頻服務
儲能技術不論應用在電網還是新能源發電中,盈利方式除了在電力市場中套利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價值是為電網運行提供輔助服務,尤其調頻服務是所有輔助服務中收益潛能最大的[23]。在新能源大量接入以及傳統機組發展受限的情況下,儲能系統參與電力調頻已逐漸被業界人士認識和重視起來。儲能的快速響應特性使其比傳統調頻電源精確、高效[24],通過動態有功控制調整出力、平抑電源或者負荷波動,維持系統頻率處于允許區間。
在調頻服務方面,美國擁有相對成熟的市場。受益于2011年頒布的FERC 755 號令[25],儲能作為調頻資源正逐步通過合理的投資回報價值在美國電力市場中迅速實現商業化。國內儲能與風電場聯合運行參與電網調頻的運行方式目前尚處于示范階段,如張北風光儲輸示范基地的風、儲聯合系統。儲能與火電廠聯合運行,參與電網自動發電控制調頻已實現商業化,如2013年北京石景山熱電廠MW級儲能系統(2MW鋰電池)已經掛網運行。
2.5 改善電能質量
發生短期電能質量問題時,關鍵在于儲能快速響應系統動態變化,實現有功調節和無功控制,降低電壓波動和閃變,消除電壓暫降和暫升,改善功率因數,保證用戶供電質量。同時儲能裝置還可作為敏感負載和重要設備的不間斷電源。在諸多電能質量問題中,經常出現并對用戶經濟損失最大的是電壓暫降。文獻[26]分析了SMES抑制電壓暫降的原理,并明確了采用儲能的必要性。目前解決電壓暫降問題集中在儲能單元配合動態電壓恢復器DVR和靜止無功補償裝置STATCOM,其中快速儲能單元可以由超級電容器、飛輪儲能裝置和超導磁儲能裝置實現。文獻[27]和[28]分別提出了使用超級電容器和飛輪儲能裝置的DVR設計模型?;趦δ艿碾娔苜|量環節裝置不僅具有優異的電能質量控制性能,而且在經濟上也會越來越合理。
2.6 緩解線路阻塞,提高功率傳輸容量
新能源和傳統發電系統受益于儲能,輸電系統也將受益于合理布局的儲能。電網在恰當位置配置一定容量的儲能裝置,線路無擁塞時儲存電能,阻塞發生時提供響應能量滿足本地供電需求,緩解輸電線路的阻塞情況,顯著調高線路傳輸容量[3]。儲能裝置結合先進的電力電子設備,有助于減少輸配電網絡傳輸容量損耗,可獲得因減緩或者替代新建輸電線路而產生的巨大經濟效益。
正因為高昂的成本嚴重制約了儲能的應用空間,長期以來工程人員一直在關注如何優化配置儲能,即合理地選擇儲能的安裝位置和儲能容量,使其在考慮經濟性的前提下滿足工程需要。儲能的配置研究主要集中在2個方面:(1)基于優化傳統機組和電網經濟運行;(2)結合分布式發電或大規模新能源并網研究。
針對優化電源/電網運行,配置目標主要有提高系統穩定運行能力(阻尼系統振蕩、提高電壓穩定性、改善電壓分布、提高暫態穩定性)、降損節能(降低網損、結合優化潮流減少發電機組燃料消耗)以及考慮經濟效益(電能價格套利、增強輸電能力、延緩電網升級投資)等方面,一般研究結合儲能性能指標要求,選取上述其中一個或幾個目標進行優化配置。
有關儲能提高電力系統穩定控制的配置方法大致有如下幾種:仿真探索方法、留數法、特征向量法、靈敏度分析方法,近年來將遺傳算法、Tabu算法等智能算法也引入到大規模復雜電力系統的儲能優化布局中。文獻[29]假設將一定容量的SMES連接在發電機母線處,建立暫態性能評價指標,采用TS禁忌搜索算法在含水電廠、風機和抽水蓄能電站的標準系統進行布局優化,結果表明在總容量相同的情況下,分布式儲能較集中式儲能提高暫態性能的效果好。文獻[30]在文獻[29]的基礎上,首先采用遺傳算法依次確定不同SMES儲能容量對應的最優布局,再對上述結果的性能指標值的大小進行排序,從而確定系統最佳儲能容量。從仿真結果中還可以看出當分布式SMES的容量較小時,多數儲能選擇配置在功率振蕩較大的同步發電機母線處,而當儲能容量大到一定程度時,優化的結果是大部分儲能選擇在風機母線處。文獻[31]基于暫態能量函數理論優化分布式儲能系統布局,并以經濟費用最小和狀態偏離值最小作為目標,進行多目標優化儲能容量。關于提高電力系統動態穩定性的定容問題,目前主要有2個難點:一是如何將穩定性的定性問題轉化成定量指標進行研究;二是儲能容量在動態電力系統中的量化問題。
儲能在新能源中的配置研究大多針對具體應用場合,集中在大規模新能源并網、分布式發電、微網等,應用形式包含風儲、光儲、風光儲以及帶儲能的獨立供電系統。其優化配置與新能源本身的發電特性和發電數據的典型性密切相關,通過建立不同的優化模型,采用優化算法計算得到儲能系統的功率、容量。配置目標主要從平滑系統功率輸出、控制系統成本、增加社會效益幾方面出發,約束條件多考慮儲能自身特性(SOC、最大充/放電功率)、網內功率平衡、電壓限值等條件。
文獻[32]提出用有功功率偏差率來定性分析儲能系統平滑風電場輸出功率的效果,基于PSO算法計算最小容量。文獻[33-35]考慮負荷特性對儲能容量的影響。文獻[33]分析儲能系統配置容量與其改善負荷波動水平之間的關系,確定用于松弛調峰瓶頸的大規模儲能系統容量。文獻[34]以“削峰填谷”和“平滑負荷”作為負荷控制的優化目標,將成本與負荷控制相結合,得到合理的儲能系統優化配置結果。文獻[35]分析基于沖擊負荷特性的儲能功率/容量研究。還有研究基于衡量發電系統供電可靠性(負荷缺電率[36]、供電損失率、能量浪費率)考慮儲能配置。文獻[37]以棄電能量損失及儲能電池成本之和最小為目標函數進行容量優化。有些文獻按照滿足一定置信水平的配置原則進行配置,實現系統性能和經濟性之間的合理折中。
在含新能源的電力系統中,儲能的容量優化除了考慮減小并網時對大電網的沖擊和最大化獲得效益外,還應考慮接入儲能對降低網絡損耗、改善電能質量等方面的影響,應兼顧儲能系統帶來的綜合效益。
圍繞混合儲能配置,多以混合儲能系統成本最小為目標,也有在此基礎上結合其他性能指標開展多目標優化的研究,在約束條件和求解方法上與單一儲能大同小異,通過理論分析和數值仿真對比其相對于單一儲能的技術優越性。當前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混合儲能協調控制方法是采用濾波器進行混合儲能的功率分配,由能量型補償低頻分量,功率型補償高頻分量,進而得到不同的充放電功率指令,并根據荷電狀態修正該指令。近年來有學者采用雨流計數法計及充放電深度建立混合儲能的全壽命周期模型,將儲能裝置成本延伸到安裝、運行、維護、失效報廢等整個壽命周期過程中,使優化結果更符合工程實際。當前混合儲能研究聚焦在確定濾波器分界頻率的方法上。文獻[38]采用遺傳算法確定分界頻率,文獻[21]基于多孔算法多尺度分解提取不平衡分量中的趨勢分量和隨機分量。除了合理的配置方法外,儲能系統數學模型的精確性、復合儲能元件的連接方式以及協調運行策略對儲能容量的優化至關重要。因此,有關復合儲能的協調控制策略、經濟規劃和優化調度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日漸興起的全球能源互聯網是全新的全球能源配置平臺,旨在優化各種能源合理配置,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實現全系統的能量管理。在全球能源互聯網框架下,“一極一道”會設立若干風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基地,則要求選擇適宜的大規模儲能技術解決新能源并網問題,突破資源限制,實現能源共享;在輸配電領域迫切需要儲能技術解決調頻、調峰問題,提高系統穩定性;對于用戶端,通過儲能技術優化使用電價,滿足重要負荷的供電可靠性和電能質量要求,同時通過熱儲能或相變儲能為用戶提供供冷、供熱綜合服務,這點區別于智能電網只針對電力儲能的要求。能源互聯網的興起將顯著推動儲能需要,為儲能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全球能源互聯網的發展對儲能提出了4個方面的要求:(1)長壽命,必須具有較長的循環壽命(至少15年)才具有使用價值。建立于電磁技術上的儲能裝置循環壽命相對較長,機械儲能的壽命主要取決于機械部件的壽命,電化學儲能壽命相對較短。(2)高功率密度,保證儲能系統能夠應對電能質量、系統穩定等突發狀況。(3)高能量密度,體積能量密度影響占地面積和空間,質量能量密度則反映了對設備載體的要求。在電動汽車充電站及城市商業設施對土地資源要求較高的場合,儲能電源要求體積、質量越小越好。(4)低成本,成本關系到儲能技術是否能夠推廣應用。儲能技術正朝著快速、高效、低成本的方向發展。
全球能源互聯使源網分布不均的矛盾更加突出,根據可再生能源發電基地和負荷中心分布情況合理配置儲能是極為關鍵的一步[39]。在大型清潔能源發電基地,考慮電站裝機規模、資源波動特性等因素,可選擇功率型電池和能量型CAES/氫儲能混合配置,且在光伏電站配備大容量熱儲能。在輸電網絡附近,可尋找特高壓線路與洲際天然氣管網交匯點,通過氫儲能技術,將氫氣通過天然氣管網送入負荷中心。在各大洲的負荷中心,應當考慮電網和用戶的實際需求確定配置方案。
總體來看,儲能作為能源互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電力行業發展的前瞻性技術之一。隨著微網與電動車的興起,儲能的需求市場巨大,但儲能產業的發展仍然面臨著多方面的嚴峻挑戰。
(1)技術前景尚不明確。除抽水蓄能已得到大規模應用外,其他儲能方式大多處于實驗示范階段甚至起步研究階段,其技術成熟度、可靠性、經濟性尚需進一步驗證,用戶對各類型儲能技術的選擇需經市場進一步考驗。因此,儲能技術的產業化和大范圍推廣應用還需經歷一個較長的過程。我國目前仍沒有明確提出儲能的技術發展路線,導致至今沒有重點突破領域。從未來發展看,全釩液流電池、鋰電池和鉛炭電池是值得重點關注的大容量儲能類型。
(2)經濟性挑戰。因為儲能技術尚處于初期發展階段,存在成本過高的問題。在現有電價機制和市場環境下,單就儲能技術的成本而言,遠不能滿足商業化應用的要求。研制大規模推廣的儲能技術,不僅要從儲能技術本身出發,不斷提高性能、大幅降低成本,還要深入探索儲能技術在電力市場的應用方式,結合技術、投資、金融多個領域形成創新的商務模式。
(3)市場機制不健全。北美、日本已經制定一系列較完善的儲能規劃、投資扶持和激勵補貼政策,形成各自的運行機制,有力地促進了各種儲能技術示范工程運行和商業化推廣。目前,國內已出臺一些地區性規定,提供了一些發展機會和市場模式,但距離整體產業的健康發展還有很大差距,已有的相關政策均依附于新能源和分布式發電,迄今為止仍沒有頒布國家層面的專門針對儲能的政策。迫切需要建立適合我國電力市場和儲能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
儲能技術的廣泛應用是推動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必將給傳統的能源結構帶來根本性變革,其應用勢在必行。今后仍需科研工作者就儲能本體研發、經濟規劃、優化控制以及與現有控制設備的協調控制幾個方面加大研究力度,同時亟需政府從市場和政策層面引導和扶持儲能產業的推廣和應用。
[1] 胡娟,楊水麗,侯朝勇,等.規?;瘍δ芗夹g典型示范應用的現狀分析與啟示[J].電網技術,2015,39(4):879-885. HU Juan, YANG Shuili, HOU Chaoyong, et al. Presentcondition analysis on typical demonstration application of large-scale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and its enlightenment[J]. Power System Technology, 2015, 39(4): 879-885.
[2]周曉蘭,韓居華,辛玲.超導儲能及其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研究綜述[J].電力情報,1999(1):1-3,23.
[3]鄭麗,馬維新,李立春.超導儲能裝置提高電力系統暫態穩定性的研究[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41(3):73-76. ZHENG Li,MA Weixin,LI Lichun.Superconducting magnetic energy storge system for enhancing transient stability[J].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Science & Technology),2001,41(3):73-76.
[4]周雙喜,吳畏,吳俊玲,等.超導儲能裝置用于改善暫態電壓穩定性的研究[J].電網技術,2004,28(4):1-5. ZHOU Shuangxi, WU Wei, WU Junling, et al. Application of superconducting magnetic energy storate to improve transient voltage stability[J]. Power System Technology, 2004,28(4): 1-5.
[5]侯勇,蔣曉華,姜建國.基于超導儲能的綜合電能質量調節裝置及其控制策略[J].電力系統自動化,2003,27(21):49-53. HOU Yong, JIANG Xiaohua, JIANG Jianguo. SMES based unified power quality conditioner and control strategy[J]. 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3,27(21):49-53.
[6]RIBEIRO P F,JOHNSON B K,CROW M L,et al.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advanced power applications[J].Proceedings of the IEEE,2001,89(12):1744-1756.
[7]陳建斌,胡玉峰,吳小辰.儲能技術在南方電網的應用前景分析[J].南方電網技術,2010,4(6):32-36. CHEN Jianbin, HU Yufeng,WU Xiaochen. Investigation into application prospects of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ies proposed for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J].Southern 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10,4(6):32-36.
[8]胡澤春,丁華杰,孔濤.風電—抽水蓄能聯合日運行優化調度模型[J].電力系統自動化,2012,36(2):36-41,57. HU Zechun, DING Huajie, KONG Tao. A joint daily operational optimization model for wind power and pumped-storage plant[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12,36(2):36-41,57.
[9]劉德有,譚志忠,王豐.風電—抽水蓄能聯合運行系統的模擬研究[J].水電能源科學,2006,24(6):39-42,115. LIU Deyou, TAN Zhizhong, WANG Feng. Study on combined system with wind power and pumped storage powe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Hydroelectric Energy,2006,24(6):39-42,115.
[10]徐玉杰,陳海生,劉佳,等.風光互補的壓縮空氣儲能與發電一體化系統特性分析[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12,32(20):88-95,144. XU Yujie, CHEN Haisheng, LIU Jia, et al. Performance analysis on an integrated system of 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 and electricity production with wind-solar complementary method[J].Proceedings of the CSEE,2012(20):88-95,144.
[11]譚靖,李國杰,唐志偉.基于壓縮空氣儲能的風電場功率調節及效益分析[J].電力系統自動化,2011,35(8):33-37. TAN Jing, LI Guojie, TANG Zhiwei. Design andeconomic analysis of 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 based wind farm power regulation system[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11,35(8):33-37.
[12]AULT T ,RICHEY S.Application of multiple flywheel ups systems within a plastic extrusion plant in advances in power system control[C]// Proceedings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Power System Control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HongKong: IEEE, China, 2003(1):32-40.
[13]薛金花,葉季蕾,汪春,等.飛輪儲能在區域電網中的調頻應用及經濟性分析[J].電網與清潔能源,2013,29(12):113-118. XUE Jinhua,YE Jilei,WANG Chun,et al.Frequency regulation application and economic analysis of flywheel energy storage in a regional power grid[J].Power System and Clean Energy,2013,29(12):113-118.
[14] WOOD J.Integrating renewables into the grid:applying ultrabattery technology in MW scale energy storage solutions for continuous variability management[C]//2012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wer System Technology (POWERCON). Auckland, New Iealand: IEEE, 2012:1-4.
[15] 儲能專業委員會.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2013[R].北京:儲能專業委員會,2013.
[16] 許守平, 李相俊,惠東.大規模電化學儲能系統發展現狀及示范應用綜述[J].電力建設,2013,34(3):15-19. XU Shouping, LI Xiangjun, HUI Dong.A review of development and demonstration application of large-scale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J].Electric Power Construction,2013,34(3):15-19.
[17] 國家電網公司“電網新技術前景研究”項目咨詢組.大規模儲能技術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前景分析[J].電力系統自動化,2013,37(1):3-8, 30. Consulting Group of State Grid Corporation of China.An analysis of prospects for application of large-scale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in power systems[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13,37(1):3-8,30.
[18] 金虹,衣進.當前儲能市場和儲能經濟性分析[J].儲能科學與技術,2012,1(2):103-111. JIN Hong,YI Jin.Market and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energy storage industry[J].Energy Stora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2,1(2):103-111.
[19] 林海雪.現代儲能技術應用概況及展望[J].電源學報,2015,13(5):34-40,47. LIN Haixue. Applying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of moder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J]. Journal of Power Supply,2015,13(5):34-40,47.
[20] PASKA J,BICZEL P,KLOS M.Technical and economic aspects of electricity storage systems co-operating wit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C]// 2009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Power Quality and Utilisation. Lodz, Poland: IEEE, 2009:1-6.
[21] 張峰,董曉明,梁軍,等.考慮目標分解及其互補平抑的風電場復合儲能容量優化[J].電力系統自動化,2015,38(7):9-15. ZHANG Feng, DONG Xiaoming, LIANG Jun, et al. Capacity optimization of hybrid energy storage system based on target decomposition and complementary fluctuations smoothing[J]. 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14,38(7):9-15.
[22] BALAMURUGAN S,SELVAKUMAR S,CHANDRAKALA K R M V.Improvement of transient stability of the power system using small magnetic energy storage[C]//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Engineering,Science and Management (ICAESM).Nagapattinam, Tamil Nadu:IEEE,2012:68-71.
[23] LIN J,DAMATO G,HAND P.Energy storage-A cheaper,faster & cleaner alternative to conventional frequency regulation[R].California:CESA,2011:1-15.
[24] 黃際元,李欣然,曹一家,等.考慮儲能參與快速調頻動作時機與深度的容量配置方法[J].電工技術學報,2015,30(12):454-464. HUANG Jiyuan,LI Xinran,CAO Yijia,et al.Capacity allocation of energy storage system considering its action moment and output depth in rapid frequency regulation[J].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2015,30(12):454-464.
[25] 張靜,岳芬,俞振華,等.2013年儲能政策和產業盤點[J].儲能科學與技術,2014,3(1):78-80.
[26] 熊虎,彭志煒.基于超導儲能的電壓暫降補償[J].中國西部科技,2008,7(18):1-2.
[27] 鐘云,張建成.基于超級電容器儲能的電壓暫降補償分析[J].電力自動化設備,2005,25(6):43-45. ZHONG Yun, ZHANG Jiancheng. Analysis of voltage sag compensation based on energy storage of super capacitor[J]. Electric Power Automation Equipment,2005,25(6):43-45.
[28] 周龍,齊智平.解決配電網電壓暫降問題的飛輪儲能單元建模與仿真[J].電網技術,2009,33(19):152-158. ZHOU Long,QI Zhiping.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flywheel energy storage unit for voltage sag in distribution network[J]. 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09,33(19):152-158.
[29] UEDA S,TAKEUCHI H,OHSAWA Y,et al.Studies on power system stabilization by distributed allocation of micro SMES units[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wer System Technology. Kunming,China:IEEE,2002:1244-1248.
[30]LI Yuanzhi,WADA K,OHSAWA Y,et al.Optimal allocation of micro SMES units for power system stabilization by means of genetic algorithm [C]//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wer System Technology.Chongqing:IEEE,2006:1-6.
[31] 夏亞君.儲能提高電力系統暫態穩定性的優化配置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2. XIA Yajun.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energy storage system for enhancing transient stability of power system[D].Wuhan: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2.
[32] 修曉青, 李建林, 惠東.用于電網削峰填谷的儲能系統容量配置及經濟性評估[J].電力建設,2013,34(2):35-39. XIU Xiaoqing, LI Jianlin, HUI Dong. Capacity configuration and economic evaluation of energy storage system for grid peak load shifting[J].Electric Power Construction, 2013,34(2):35-39.
[33] 嚴干貴,馮曉東,李軍徽,等.用于松弛調峰瓶頸的儲能系統容量配置方法[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12,32(28):27-35.
YAN Gangui, FENG Xiaodong, LI Junhui, et al. Optimation of energy storage system capacity for relaxing peak load regulation bottlenecks[J].Proceeding of the CSEE, 2012, 32(28): 27-35.
[34] 楊玉青,牛利勇,田立亭,等.考慮負荷優化控制的區域配電網儲能配置[J].電網技術,2015,39(4):1019-1025. YANG Yuqing,NIU Liyong,TIAN Liting,et al. Configuration of energy storage devices in regional distribution network considering optimal load control[J].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15,39(4):1019-1025.
[35] 姜子卿,徐青山.面向沖擊負荷的微電網儲能容量優化配置研究[J].電工電氣,2015,32(1):10-15. JIANG Ziqing,XU Qingshan.Research on optimized configuration for microgrid energy storage capacity with impact load[J].Electrotechnics Electric,2015,32(1):10-15.
[36] 胡國珍,段善旭,蔡濤,等.基于液流電池儲能的光伏發電系統容量配置及成本分析[J].電工技術學報,2012,27(5):260-267. HU Guozhen, DUAN Shanxu, CAI Tao, et al. Sizing and cost analysis of photovoltaic generation system based on vanadium redox battery[J]. 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2012,27(5):260-267.
[37] 劉冠群,袁越,王敏,等.考慮經濟成本的光伏電站儲能容量配置[J].可再生能源,2014,32(1): 1-5. LIU Guanqun,YUAN Yue,WANG Min,et al.Energy storage capacity determining of PV plant considering economic cost[J].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s,2014,32(1): 1-5.
[38] 肖峻,張澤群,張磐,等.用于優化微網聯絡線功率的混合儲能容量優化方法[J].電力系統自動化,2014,38(12):19-26. XIAO Jun,ZHANG Zequn,ZHANG Pan,et al. A capacity optimization method of hybrid energy storage system for optimizing tie-line power in microgrids[J]. 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 2014,38(12):19-26.
[39] 荊平,徐桂芝,趙波,等.面向全球能源互聯網的大容量儲能技術[J].智能電網,2015,3(6):486-492. JING Ping,XU Guizhi,ZHAO Bo,et al.Large-scale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for global energy internet[J].Smart Grid,2015,3(6):486-492.
(編輯 張媛媛)
Application Analysis of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in Power System
SU Xiaolin, LI Dandan, YAN Xiaoxia, TAN Yixue
(Department of Electric Power Engineering,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13, China)
Energy storage is a key technology to build up smart grids and energy internet, and the important means to achieve the stable operation of grid, the optimization of energy transfer, the application of clean energ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ower quality. For various electrical energy storage, this paper focuss on technical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research based on its application time scales and multi-dimensional performance indexes, then presents the corresponding application scenarios, technical requirements and contents to be improved. Meanwhile,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reviews the related application and the optimal allocation methods of the energy storage in power system. Finally,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energy storage demands and challen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global energy internet. The analysis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act as a very positive guidance for the energy storage application.
energy storage; power system; new energy; configuration; global energy Internet
TM 711, TM 911
A
1000-7229(2016)08-0024-09
10.3969/j.issn.1000-7229.2016.08.004
2016-01-08
蘇小林(1963),男,工學博士,教授,本文通訊作者,主要研究方向為電力系統運行與控制、智能電網等;
李丹丹(1992),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電力系統穩定分析與控制、儲能技術;
閻曉霞(1963),女,工學學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電力系統運行與控制;
譚逸雪(1992),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儲能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