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屹峰,薛志強,馮悅晨,曹衛東,張延芳,鄭普山
(1.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右玉農業試驗站,山西右玉037200;2.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資源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31;3.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北京100081;4.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山西太原030031)
晉西北山黧豆根茬還田提供土壤氮素的研究
李屹峰1,薛志強1,馮悅晨2,曹衛東3,張延芳4,鄭普山2
(1.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右玉農業試驗站,山西右玉037200;2.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資源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31;3.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北京100081;4.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山西太原030031)
以晉燕18號燕麥為供試作物,在晉西北丘陵區連續2 a開展了山黧豆(Lathyrus quinquenervius(Miq.)Litv)茬口減氮大田試驗研究。結果表明,山黧豆根茬還田可提供給土壤氮素,培肥土壤,提高后作燕麥籽粒產量,每公頃山黧豆根茬可提供給土壤氮13.8 kg;在山黧豆茬口施用80%N比無根茬施用100%N的氮肥偏生產力提高2.72~7.66 kg/kg。在有機肥不能輸入農田時,旱地種植綠肥是培肥土壤的重要措施。
山黧豆;綠肥;根茬還田;氮肥偏生產力
綠肥是我國傳統農業的精華,其栽培利用歷史悠久,對我國農業生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1]。種植綠肥能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為后季作物提供速效養分[2-5],這對解決我國耕地質量整體偏低[6-8]、提高糧油作物產量、促進農業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山西省晉西北丘陵區氣候冷涼,地廣人稀,土地貧瘠,為典型的雨養農業區。一方面,土壤自然肥力不足,另一方面,土壤營養物質大量流失,由于經濟落后,肥料特別是有機肥投入不足導致用地養地失衡、土壤瘠薄,嚴重制約著糧食產量的提高和品質的改善,還造成生態環境日益惡劣。就目前農業形勢而言,僅通過發展畜牧業迅速提高土壤有機肥的投入、改善耕地質量一時難以實現,而大力發展綠肥生產是山西省干旱丘陵區土壤培肥的重要途徑之一。山黧豆和箭筈豌豆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引進的綠肥品種,具有抗旱、耐瘠薄、青草產量高、翻壓后肥田效果好等特性,目前仍是晉西北地區旱薄地輪作馬鈴薯、燕麥、蕎麥等雜糧的主要綠肥品種[9]。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晉西北山黧豆的種植、利用方式不再是翻壓后輪作雜糧,而是將秸稈作為飼草、根茬還田、籽粒或加工豆面或作為家畜飼料。近年來,種植和翻壓綠肥培肥土壤、提高糧食或經濟作物產量及效益、改善生態環境的研究已有大量報道[10-16],但山黧豆根茬還田提供土壤N素、培肥土壤的研究未見報道。
本研究連續2 a開展了山黧豆茬口減氮試驗,以期為旱地種植山黧豆、根茬還田提供土壤氮素,培肥土壤和提高后作雜糧產量及效益提供科學依據。
1.1 試驗材料
供試作物為燕麥品種晉燕18號。
1.2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14—2015年在山西省左云縣進行。試驗所選用的山黧豆為當地傳統農家種植品種。供試土壤為黃栗性栗鈣土,質地為沙壤偏輕壤,其基本理化性質為:pH值8.41,有機質含量6.54 g/kg,全氮0.032 g/kg,堿解氮5.32 mg/kg,有效磷3.26 mg/kg,速效鉀96.4 mg/kg。
試驗地位于黃土高原北部的山西省左云縣金家溝村,屬典型的雨養農業區。海拔1 480 m,屬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5.3℃,無霜期115 d;多年平均降雨量400 mm,且季節性分布不均,多集中于夏秋季節,雨熱同季。
1.3 試驗設計
共設8個處理:處理1.無根茬無氮肥(CK);處理2.無根茬+100%N;處理3.根茬+100%N;處理4.根茬+90%N;處理5.根茬+80%N;處理6.根茬+70%N;處理7.根茬+60%N;處理8.根茬無氮肥。小區面積4m×3m,重復3次。100%化肥施用量(參考當地農戶種植燕麥的常規施肥量)為69kg/hm2N+45 kg/hm2P2O5(N肥為尿素,含N46.0%;磷肥為顆粒磷肥,含P2O512.0%),各處理區于播前2 d采用人工開溝施入化肥(各小區磷肥P2O5施用量均為45 kg/hm2)。播量為150 kg/hm2(其中,無根茬為上一年種植山黧豆時,在同一塊地留出一塊空地并休閑1 a,其田間管理措施與種植山黧豆區一致)。秋季在各小區選取5 m2樣方收獲燕麥,風干脫粒后稱量籽粒及秸稈質量。
1.4 測定項目及方法
土壤pH值用pH計測定(蒸餾水浸提,水土比為2.5∶1);有機質含量用重鉻酸鉀容量法測定;全氮含量用半微量凱氏定氮法測定;硝態氮和銨態氮用2.0 mol/L氯化鉀浸提,流動注射分析儀測定;速效磷含量用0.5 mol/L的碳酸氫鈉浸提,鉬銻抗比色法測定;速效鉀含量用1 mol/L醋酸銨浸提,火焰光度計測定;植物全氮用H2SO4-H2O2消煮,全自動凱氏定氮儀測定[17]。
1.5 數據處理
用Excel 2003和SAS進行統計分析,各處理間的差異顯著性采用Fisher's LSD檢驗(P<0.05)。
2.1 不同施氮量對燕麥籽粒和秸稈產量的影響
試驗地屬于雨養農業區,由于2014—2015年年際間降雨時期與降雨量的差別,相同的化肥施用量在不同年份所收獲的燕麥籽粒與秸稈產量相差較大,不同化肥施用量均顯著提高了燕麥的籽粒與秸稈產量,山黧豆茬口不施氮肥(處理8)的燕麥籽粒及秸稈量均高于無根茬無化肥區(處理1)的燕麥籽粒及秸稈量,表明山黧豆根茬還田后根瘤釋放的氮有培肥土壤的效果(表1)。

表1 不同處理對燕麥籽粒、秸稈產量的影響
盡管同一處理2 a間的燕麥籽粒和秸稈產量相差較大,但同一年份山黧豆茬口施用80%N(處理5)的燕麥籽粒和秸稈產量與無根茬施用100%N(處理2)的燕麥籽粒和秸稈產量之間均無顯著差異,說明山黧豆根茬還田后提供給土壤的氮素數量相當于無根茬施用100%N的20%,即每公頃山黧豆根茬還田后釋放的氮相當于施入土壤13.8 kgN。
2.2 山黧豆茬口施用80%N與無根茬施用100% N這2個處理氮肥偏生產力的比較
肥料偏生產力(PFP)是指施用某一特定肥料下作物產量與施肥量的比值,它是反映當地土壤基礎養分水平和化肥施用量綜合效應的重要指標。其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PFP是指肥料偏生產力(kg/kg);Y是指施用某一特定肥料作物的產量(kg/hm2);F是指特定肥料純養分(是指N,P2O5和K2O)的投入量(kg/hm2)。
從表2可以看出,2014,2015年山黧豆茬口施用80%N比無根茬施用100%N的氮肥偏生產力分別提高了2.72,7.66 kg/kg。說明山黧豆根茬還田提供了土壤氮素,培肥了土壤和促進了燕麥生長,從而提高了燕麥的籽粒產量。

表2 不同年份根茬+80%N與無根茬+100% N這2個處理氮肥偏生產力的比較 kg/kg
晉西北丘陵區屬于雨養農業區,當地的雜糧產量始終受降雨時期與降雨量的制約。本研究結果表明,不同降雨年型之間,相同的化肥施用量所收獲的燕麥籽粒產量變化較大。同一年份山黧豆茬口不施氮肥所收獲的燕麥籽粒產量均高于無根茬無化肥區,表明山黧豆根茬還田具有培肥土壤的效果。連續2 a山黧豆茬口施用80%N(處理5)所收獲的燕麥籽粒產量與無根茬施用100%N(處理2)之間無顯著差異,說明山黧豆根茬還田后補充給土壤氮的數量相當于無根茬施入化肥氮總量的20%,即每公頃山黧豆根茬還田后相當于提供土壤13.8 kgN。
2014,2015年不同降雨年型條件下,山黧豆茬口施用80%N比無根茬施用100%N的氮肥偏生產力分別提高2.72,7.66 kg/kg,說明在晉西北旱地種植綠肥山黧豆,根茬還田后給土壤提供了氮素,促進了燕麥生長,提高了燕麥的籽粒產量和種植效益。本研究結果與李富翠等[15-16]通過增施綠肥、秸稈還田等措施提高小麥產量的結果基本上一致,但也存在差別。首先是綠肥類型不同,其次是綠肥種植與利用方式不同,其他已有的研究里,綠肥多為冬閑期或夏播,利用方式也多為就地翻壓或異地翻壓,本研究綠肥為旱地春播綠肥,利用方式為根茬還田。
連續2a試驗結果表明,晉西北丘陵區山黧豆根茬還田提供給土壤的氮相當于施入土壤13.8 kg/hm2的N,分別提高了化肥氮的偏生產力2.72,7.66kg/kg。綜合而言,種植旱地綠肥依然是培肥土壤、提高雜糧種植效益的重要措施。
[1]焦彬,顧榮申,張學上,等.中國綠肥[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6:66-97.
[2]竇菲,劉忠寬,秦文利,等.綠肥在現代農業中的作用分析[J].河北農業科學,2009,13(8):37-38,51.
[3]楊玉愛.我國有機肥料研究及展望 [J].土壤學報,1996,33(4):414-421.
[4]孫聰姝,王宏燕,王兆榮,等.長期培肥定位試驗耗竭階段各培肥物質對土壤有機質持續效應的研究 [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1998,29(1):11-20.
[5]張磊,歐陽竹,董玉紅,等.農田生態系統雜草的養分和水分效應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2005,19(2):69-72.
[6]盧萍,單玉華,楊林章,等.綠肥輪作還田對稻田土壤溶液氮素變化及水稻產量的影響[J].土壤,2006,38(3):270-275.
[7]黃鴻翔.我國土壤資源現狀、問題及對策[J].中國土壤與肥料,2005(1):3-6.
[8]陳奇恩,馮永平,南殿杰.旱地綠肥栽培利用的研究[J].山西農業科學,1980(1):9-10.
[9]鄭普山,張強,劉根科,等.山西省綠肥作物種植歷史、現狀及對策[J].山西農業科學,2010,38(12):3-8.
[10]王建紅,曹凱,張賢,等.綠肥還田對水稻生長期土壤有機質動態變化的影響[J].浙江農業科學,2010(3):614-616.
[11]趙娜,郭熙盛,曹衛東,等.綠肥紫云英與化肥配施對雙季稻區水稻生長及產量的影響 [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36):20668-20670.
[12]郭云周,尹小懷.翻壓等量綠肥和化肥減量對紅壤旱地烤煙產量產值的影響[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10,25(6):811-816.
[13]劉春增,李本銀,呂玉虎.紫云英還田對土壤肥力、水稻產量及其經濟效益的影響[J].河南農業科學,2011,40(5):96-99.
[14]陳曉波,官會林,郭云周,等.綠肥翻壓對煙地紅壤微生物及土壤養分的影響[J].中國土壤與肥料,2011(4):74-78.
[15]李富翠,趙護兵,王朝輝,等.渭北旱地夏閑期秸稈還田和種植綠肥對土壤水分、養分和冬小麥產量的影響[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1,30(9):1861-1871.
[16]張久東,包興國,王婷,等.增施綠肥與降低氮肥對小麥產量和土壤肥力的影響[J].核農學報,2011,25(5):998-1003.
[17]鮑士旦.土壤農化分析[M].3版.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
Study onLathyrus quinquenervius(Miq.)Litv Stubble in Field Providing Nitrogen for Soil in Northwestern Shanxi
LI Yifeng1,XUE Zhiqiang1,FENGYuechen2,CAOWeidong3,ZHANGYanfang4,ZHENGPushan2
(1.Youyu Experimental Station,Shanxi AcademyofAgricultural Sciences,Youyu 037200,China;2.Institute of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hanxi AcademyofAgricultural Sciences,Taiyuan 030031,China;3.Institute of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Agricultural Regional Planning,Chinese AcademyofAgricultural Sciences,Beijing100081,China;4.Shanxi AcademyofAgricultural Sciences,Taiyuan 030031,China)
Taking the Jinyan 18 oats as the test crop,Lathyrus quinquenervius(Miq.)Litv stubble in field decreasing nitrogen in the field experiment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northwestern Shanxi for 2 year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athyrus quinquenervius(Miq.)Litv stubble in field could increase the nitrogen content in soil and oat grain yield,and the number of per hectare Lathyrus quinquenervius. stubble providingnitrogen for soil was 13.8 kg/hm2.Compared with nostubble treatments applied 100%N,nitrogen partial productivityof Lathyrus quinquenervius stubble in field treatments applied 80%N increased 2.72-7.66 kg/kg.In a word,when the organic fertilizer was not be applied,plantinggreen manure in dryland wa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improve soil fertility.
Lathyrus quinquenervius;green manure;stubble in field;nitrogen partial productivity
S142+.1
A
1002-2481(2016)08-1158-03
10.3969/j.issn.1002-2481.2016.08.24
2016-05-20
國家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201103005)
李屹峰(1973-),男,山西右玉人,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綠肥示范推廣工作。鄭普山為通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