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德敏
(1.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新疆昌吉831100;2.新疆農業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52)
新常態下棉花種植業金融需求與供給分析
——以新疆為例
毛德敏1,2
(1.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新疆昌吉831100;2.新疆農業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52)
在新常態下,隨著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的推進,棉花種植業也面臨著一系列新變化。以新疆為例,從棉花種植的資金供求角度,通過對棉農和金融機構進行實地調研和收集資料,對新常態下棉花種植業金融需求與供給現況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棉花種植業對金融需求度較高,但是由于提供棉花種植貸款的金融主體較少,導致金融有效供給不足。因此,建議金融機構應改變經營觀念,主動“下鄉”服務;在農村地區增設營業網點,利用“互聯網+”積極創新產品。
新常態;棉花種植業;金融需求;金融供給
新疆是全國最大的商品棉生產基地,2005年至今新疆棉花種植面積和產量占全國的比例逐漸攀升,2014年新疆棉花種植面積和產量分別占全國棉花種植面積和產量的57.38%和73.21%[1]。但是,隨著2014年新疆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的推進以及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新疆棉花種植業也面臨著一些新變化。
一是棉花價格完全由市場決定并逐步與國際市場接軌已成為必然。2014年我國在新疆實施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后,國內棉花價格持續回落,從2013年9月中旬的19 000元/t下降到2015年6月中旬的13 000元/t,逐步接近國際棉花價格。
二是調減棉花種植面積,優化種植業結構是大勢所趨。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實施后,為了增加農民收入、促進新疆農業產業結構優化,2015年全疆調減棉花種植面積34.06萬hm2,2016年再調減15萬hm2。
三是規模化、專業化、全程機械化的現代化棉花種植模式會逐漸取代傳統種植模式。由于人工成本的逐年上漲,尤其是棉花采摘成本的上升,導致棉花種植收益逐年下降,棉花的規?;?、專業化、全程機械化種植能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棉花種植收益[2],尤其是隨著互聯網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與發展,使現代化種植棉花成為必然。
四是目標價格補貼成為近幾年種植棉花主要的補貼方式,但目標價格逐年下降。2014年目標價格為1.98萬元/t,2015年為1.91萬元/t,2016為1.85萬元/t。
棉花作為新疆種植面積最大的經濟作物,對新疆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起著重要作用,新疆棉花產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金融業的大力支持。那么在新常態下,新疆棉花種植業面臨這些新變化時,其金融需求與供給會有什么變化?
筆者在2015年7—8月,對瑪納斯、呼圖壁、沙灣、沙雅、阿瓦提、尉梨等產棉大縣的棉農和涉農金融機構進行走訪調研,了解棉農金融需求及供給情況,以期為金融機構有效支持三農提供理論指導。
1.1 棉農普遍具有較強的借貸意愿
調查數據顯示,受訪者中,2013—2015年平均每年有近90%的棉農有借貸意愿。一方面,受棉花種植本身對資金需求量較大的影響,棉農不僅需要在春播前提前準備好種子、地膜和化肥等生產資料,還要備好機耕費、水費、雇工費等開支所需資金[3-4]。因此,棉農普遍會通過借貸籌集生產資金。另一方面,由于近幾年棉花面臨著價格的“天花板”效應和成本的“地板”效應,棉農種棉收益大幅下降甚至虧損,除去日常開支外,用于棉花生產的資金所剩無幾,為了繼續生產只能選擇借貸籌集資金。
1.2 棉農信用貸款需求量大,但實際運用較低
從借貸方式來看,調查中發現,有76%的農戶(信用戶)可以選擇信用貸款,但是,由于信用貸款額度較小,其中有60%信用戶的信用額度在3萬~5萬元,信用額度最高也只有10萬元,這部分農戶占比僅有7.88%。實際中農戶普遍反應信用貸款額度不能滿足農戶棉花種植的資金需求,因而實際采用信用借貸方式的農戶只占18.59%,大部分農戶為多獲得貸款,寧愿放棄利率較低的信用貸款,而轉向利率水平較高的聯保貸款和擔保貸款。以聯保方式獲取得貸款的農戶占40.81%,以擔保方式取得貸款的農戶占29.29%。說明在農村金融市場上,盡管農戶都希望以較低的資金成本獲得貸款,但實際上往往不得不被動接受高利率,這也是農村金融市場上利率失靈的原因。
1.3 棉農戶均借款金額趨于大額化
對比2013—2015年棉農借貸規??芍?,新疆棉農對3萬元以下小額貸款需求量較低,借貸金額在3萬元以下的棉農2015年只占15.96%,比2013年下降1.82百分點;借貸金額在3萬~10萬元的棉農近3a都在45%左右,變化不大,而借貸金額在10萬元以上的農戶,2014年占比為27.27%,2015年占比為27.68%,分別比2013年提高了4.26,5.67百分點,說明需求大額資金的棉農逐漸增多;資金需求量在10萬~20萬元、20萬~30萬元和30萬元以上的農戶,2015年占比比2013年分別增加了2.63,1.42,1.62百分點(表1)。另外,調研中還發現,棉農種植棉花的資金需求量越大時,越傾向于向正規金融機構借貸[5];棉農資金需求量在3萬元以下時,更傾向于選擇向親朋好友借貸。
1.4 農村信用社是棉農主要的借貸渠道
在問及“您選擇向誰借貸?”時,有57.17%的棉農選擇農村信用社,29.09%的棉農選擇農業銀行,而選擇郵政儲蓄銀行的僅有2.42%。可以看出,農村信用社和農業銀行是支農貸款的主力軍。調研中發現,新疆幾乎95%的鄉鎮只有農村信用社和郵政儲蓄銀行2家金融機構,而郵政儲蓄銀行在2008年才開始發放農戶貸款,2/3以上的鄉鎮是由郵局作為其代理機構,只代辦存取款業務,沒有發放借款的權力;另外,郵政儲蓄銀行的貸款利率高于農村信用社的貸款利率,這是棉農選擇農村信用作為貸款渠道的主要原因。
2010年在援疆建設的推動下,新疆金融體制改革的步伐逐漸加快,新疆棉花種植信貸供給主體得到擴大,現由農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郵政儲蓄銀行、村鎮銀行等金融機構組成,為促進新疆棉花種植業發展提供金融支持。但在新常態背景下,棉花種植金融供給仍顯不足。
2.1 農村金融機構網點數量相對較少,覆蓋率偏低
截至2014年,全疆農村(鄉鎮、團場)金融機構網點為1 203個,從業人員8 330人(表2)。從各農村金融機構網點占全疆金融機構網點比例來看,農村信用社最高,但也只占其網點總數的63.5%;其次依次為村鎮銀行和郵政儲蓄銀行,分別為48.86%和40.31%;全疆平均占比只有32.84%,農村金融機構網點數量較少。從農村金融機構網點覆蓋率來看,農村信用社網點覆蓋率為70.23%,郵政儲蓄銀行為25.43%,農業銀行為14.26%,且多數在團場;全疆平均網點覆蓋率為115.90%,但實際網點覆蓋率只有81.6%,其中,全疆1 038個鄉鎮和團場中有191個鄉鎮和團場無金融機構網點,網點覆蓋率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14年全國鄉鎮銀行金融機構網點的平均數量為4.6個)??梢?,農村金融機構網點覆蓋率偏低是棉花信貸供給不足的直接原因。

表2 2014年新疆農村(鄉鎮、團場)金融機構網點情況[6]
2.2 棉花種植貸款供給主體較少,整體資金供給能力不足
從2013—2015年全疆棉花種植貸款發放統計數據來看,農村信用社和農業銀行是棉花種植貸款的主要供給者,近3 a這2家金融機構提供的棉花種植貸款占全疆棉花種植貸款的70%以上,而其他涉農金融機構提供的棉花種植貸款不到30%。以2014年為例,全疆棉花種植貸款只占涉農貸款總額的7.2%,比2013年下降近1百分點,由于棉花種植的自然風險及市場風險上升,金融機構為規避風險、降低不良率,對棉花種植貸款的發放出現惜貸,棉花種植貸款供給金額進一步下降,2015年棉花種植貸款比2014年減少51.5億元(表3)。因此,棉花種植貸款供給主體資金供給能力不足,是棉花信貸供給不足的客觀原因。

表3 2013—2015年棉花種植貸款發放情況[2]
2.3 農村資金外流現象嚴重

表4 2010—2014年新疆農村信用社存貸差和凈流出[7] 億元
由表4可知,以農村信用社為例,2010年存款余額為1 056.09億元,2014年增長至1 722.11億元,增長了63.06%;貸款余額由2010年的621.93億元增長至2014年的1215.43億元,增長了95.43%。新疆農村信用社存貸差指標在2010—2014年5 a中全部是正值(存差),在2012年達到640.90億元,2014年下降到506.69億元,說明農村信用社從農村地區吸收的存款沒有全部轉化為農村貸款,農村資金出現外流。近5 a中有3 a出現農村資金的凈流出,流出額分別高達145.68億、111.53億、95.21億元,其中,2010年是近20 a中資金凈流出最多的一年。雖然2013—2014年為資金凈流入,但是存貸差依然很大,農村資金的外流進一步加重農村金融的“貧血”現象,從而使農村支農資金供給不足,這是棉花種植金融供給不足的主要原因。
2.4 棉花種植貸款供需缺口較大
按照2013—2015年新疆棉花種植面積和每公頃棉花種植總成本計算,這3a種植棉花分別需要投入資金669.44億、796.51億、615.89億元;而金融機構提供的棉花種植貸款只有380.74億、392.62億、341.12億元,資金滿足度僅為56.87%,49.29%和55.39%(表5)。尤其是2014年資金供需缺口進一步擴大,金融機構提供的棉花種植借款僅夠物質與服務費用的開支,要想擴大生產規模和改進種植技術就不得不從其他途徑獲取資金,但其資金成本較高,從而使一些無力承擔高成本資金的棉農放棄擴大生產規模,制約了棉花種植走向規模化、專業化發展的步伐。

表5 2013—2015年棉花種植所需資金情況[6,8-9]
認識新常態、強化新理念、探求新路徑,用改革之為、創新之舉去搶抓機遇、應對挑戰[10],提升金融機構主動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3.1 改變經營觀念,主動“下鄉”服務
在新常態背景下,金融機構在城市的業務增長速度進入低速增長期,金融機構若是固步自封,只會逐漸走向消亡。因此,為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金融機構應主動適應新常態、強化新理念、探求新路徑。一是要改變以城市服務為中心、以高利潤低風險行業為中心的服務主體,業務中心主動下沉;二是要響應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繼續推動金融資源向‘三農’傾斜”的口號,確保農業信貸總量持續增加和涉農貸款比例不降低,積極支持現代農業、規模農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新疆要實現農業現代化首先要實現棉花種植現代化,新疆的棉花種植已經具備一定的現代化和規模化種植基礎[11],未來經濟前景較好,農業信貸總量持續增加將有利于增加對棉花種植業的金融供給,促進棉花種植業盡快實現現代化和規?;a,對棉農增收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3.2 鼓勵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設立營業網點
新疆鄉鎮金融機構平均網點數只有1.2個,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4.6個,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棉花是新疆種植面積最大的經濟作物,棉花生產對資金需求量較大,而80%種植棉花的鄉鎮只有農村信用社一家金融機構,導致貸款有效供給不足。因此,建議有必要在棉花種植的鄉鎮增設金融機構網點,一是把符合條件的鄉鎮郵政銀行代理點升級為郵政銀行,并授于其貸款權限;二是鼓勵新型金融機構尤其是村鎮銀行在鄉鎮或中心村設立營業網點[12],一方面使村鎮銀行真正“接地氣、接農氣”,充分了解農戶真實情況,降低經營風險,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業務辦理效率,降低成本;三是降低農村金融機構準入門檻,吸引民間資本在農村組建民營銀行,增加農村金融有效供給。
3.3 利用“互聯網+”,積極創新產品
隨著“寬帶下鄉”、“三網融合”等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快速發展,為“互聯網+金融”服務三農提供了必要的保障[13]。因此,金融機構應積極運用“互聯網+”的思維創新金融產品。一是通過大數據平臺準確把握農戶需求,以“消費導向”為農戶提供精細化、個性化的金融產品,以滿足不同類型農戶的金融需求。二是與涉農電商平臺合作開展網絡貸款試點。例如,金融機構可以與農資交易網絡平臺“云農場”進行數據對接,為在“云農場”購買農業生產資料的農戶提供線上貸款、線上還款的網絡化全自助服務[13]。三是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農業產業鏈融資創新,如在棉花產業鏈中,可以開發棉農、農資公司、棉花加工企業、農民合作組織、紡織企業不同組合的多種形式貸款與融資模式[14],以促進棉花產業的健康發展。
[1]毛德敏,劉維忠.目標價格試點背景下新疆棉花種植業發展路徑探析[J].山西農業科學,2016,44(4):55-57.
[2]張志祺,馬瑛,王保力.棉農參與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以新疆瑪納斯縣為例 [J].天津農業科學,2016,22(2):43-47.
[3]王丹,馬瑛,楊國靜.新疆昌吉農戶采用棉花塑型高產技術行為的實證分析[J].天津農業科學,2016,22(3):48-51.
[4]王丹,馬瑛.棉花種植戶新技術采用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以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棉花種植戶調查為例 [J].天津農業科學,2015,21(8):101-104.
[5]羅芳,程中海.新疆農戶借貸行為影響因素分析[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10-16.
[6]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統計局.新疆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2015.
[7]朱蘇榮.新疆金融統計60年[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1.
[8]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價格司.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2015.
[9]新疆發改委.我區2015年棉花成本收益預測情況簡析[EB/OL]. [2015-06-08].http://www.xjdrc.gov.cn.
[10]殷興山.積極適應新常態 努力推動新發展:做好新常態下金融工作的思考與展望[J].武漢金融,2015(1):4-7.
[11]翟伯洋.財政支持棉花產業發展問題研究[J].經濟視角(上):2012(5):27-28.
[12]石俊華,王強.棉花產業發展對農業政策性金融的需求:以昌吉州為例[J].新疆農業科技,2014(1):38-39.
[13]王碩.“互聯網+金融”服務“三農”的現狀和創新趨勢分析[J].農村金融研究,2015(11):14-18.
[14]熊建江.目標價格改革條件下新疆農發行棉花信貸風險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大學,2015.
Analysis on Financial Demand and Supply of Cotton Industry under the New Normal Condition—A Case of Xinjiang
MAODemin1,2
(1.XinjiangAgricultur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Changji 831100,China;2.College ofEconomyand Trade,XinjiangAgricultural University,Urumqi 830052,China)
Under the new normal,with the promoting of the cotton target price pilot reforms,the cotton industry is also facing a series of newchanges.By surveying and collecting the material in Xinjiang's cotton farmer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this paper analyses thecurrentsituation forfinancialdemand and supplybased on thetheoryofsupplyand demand underthenewnormal.Theresults showthat the cotton farmers'financial demands are very higher,but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provide loans to cotton farmers are fewer,which leads finance insufficient effective supply.Therefore,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hould come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ideology,actively service of ruralfinancialmarket,setup moreoperatingbranch in rural,and innovatepositivelyfinancialproductbyusingthe"internetplus".
newnormal;cotton industry;financial demand;financial supply
F326.12
A
1002-2481(2016)08-1210-05
10.3969/j.issn.1002-2481.2016.08.38
2016-06-03
自治區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干旱區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一般項目(030115C07);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重點課題項目(XJNZYSK201503)
毛德敏(1979-),女,新疆昌吉人,講師,主要從事農村金融服務與政策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