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景輝,孫麗敏,雷雅坤,劉寧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農業信息與經濟研究所,河北石家莊050051)
河北省不同生態類型區種植業結構調整及比較優勢分析
胡景輝,孫麗敏,雷雅坤,劉寧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農業信息與經濟研究所,河北石家莊050051)
為揭示河北省不同生態類型區種植結構的基本特征和演化規律,運用定量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河北省六大生態類型區1994—2014年種植結構演化進行了初步分析,研究了不同時期糧食作物、油料作物、棉花、蔬菜等作物的結構和變化趨勢,探討了不同生態類型區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內在原因及動力,提出了進一步優化種植結構,合理配置農業資源,實現河北省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不同生態類型區;種植制度;結構調整;演變
一定區域范圍內的作物分布即種植結構[1],種植結構和該地區的生態條件、氣象條件、自然資源稟賦等因素相適應,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自然條件、人們生活習慣、農產品市場需求及國家農業政策等因素的不斷變化會相應發生調整[2-6]。許越先[2]初步分析了全國和各省市區農業結構,主要是糧食作物種植結構變化;李琦珂等[3]研究了東北地區種植結構的歷史變遷;楊金深等[4]對河北省種植制度和耕作制度的變化軌跡進行了研究。
為了揭示河北省不同生態類型區種植結構的基本特征和演化規律,本研究對河北省六大生態類型區1994—2014年種植結構演化進行了初步分析,探討了不同生態類型區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內在原因以及動力,同時提出了進一步優化種植結構,合理配置農業資源,實現河北省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河北省是農業大省,農業資源豐富,根據不同生態類型,將河北省劃分為六大生態類型區,分別為山前平原高產類型區、低平原中低產類型區、太行山丘陵區、燕山丘陵區、壩上高寒區和濱海平原區。不同區域生態條件不同,河北山前平原高產類型區指太行山山前平原及燕山山前平原地區,該區域自然條件優越,是河北省糧食生產核心區;河北低平原中低產類型區位于黃淮海平原北緣海河流域沖積平原,太行山山前平原以東,濱海平原以西,屬中低產區,土壤貧瘠,大部分地區為宜農三等輕鹽化潮土,平均年降水量450~550 mm,降水季節差異大,是華北平原缺水最嚴重的地區;河北太行山丘陵區位于河北省西部,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以低山、丘陵為主,氣候屬暖溫帶半干旱、半濕潤性氣候,較干旱,植被覆蓋率低,水土流失嚴重,土層淺薄貧瘠;燕山丘陵區包括承德地區壩下和唐山、秦皇島、承德三市所屬19個縣市的全部或部分,屬中溫帶向暖溫帶過渡、半干旱向半濕潤過渡的大陸性季風型氣候;河北壩上高寒區是指北京北部、內蒙古高原最南端的區域,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壩上年均氣溫1~2℃,晝夜溫差大;河北濱海平原區位于渤海沿岸,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交匯處,多為海積地貌,氣候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土壤質地偏黏,耕性差,鹽堿危害嚴重。濱海平原區土地資源豐富,但鹽漬化嚴重,土地鹽堿化、淡水資源貧乏是該地區農業生產的主要限制因素。
數據為《河北農村統計年鑒》及國家統計局網站相關數據。河北山前平原高產類型區選取定州市、無極縣、藁城市、辛集市、臨漳縣;河北低平原中低產類型區選取獻縣、深州市、冀州市、南宮市、曲周縣;河北太行山丘陵區選取易縣、贊皇縣、平山縣、鹿泉市、邢臺縣;燕山丘陵區選取宣化縣、承德縣、撫寧縣、遷西縣;河北壩上高寒區選取張北縣、沽源縣、崇禮縣、圍場縣、豐寧縣;河北濱海平原區選取灤南縣、黃驊市、鹽山縣。數據處理采用Excel辦公軟件。
3.1 河北省不同生態類型區復種指數變化情況
復種指數是衡量耕地資源集約化利用程度的一個量化指標,也是評價耕地資源利用狀況的重要指標。一個地區的復種指數受該地區自然條件、農村社會狀況、農民意愿和政府政策影響不斷變化[5-7]。從圖1可以看出,1994—2010年河北省六大生態類型區復種指數均有不同提升,低平原區、山前平原區、太行山丘陵區、燕山丘陵區、壩上高寒區、濱海平原區2010年較1994年分別提高15.21%,14.23%,3.42%,14.19%,0.64%,31.60%,同時,低平原區、山前平原區、太行山丘陵區復種指數變化相對平緩,表明3個生態區耕地資源的利用情況相對穩定。燕山丘陵區、壩上高寒區、濱海平原區的復種指數呈波動性增長趨勢,其中,燕山丘陵區在2000,2005年有2個明顯的拐點;壩上高寒區在2001,2004年有2個明顯的拐點;濱海平原區在1999,2002年有2個明顯的拐點,反映該地區的種植結構呈不斷調整變化狀態,從側面也反映了農民的積極性呈波動性變化。

3.2 河北不同生態類型區糧食作物結構變化情況

糧食安全問題關乎國計民生、社會穩定,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是一個地區糧食生產水平的主要指標[8-11]。從圖2可以看出,河北省六大生態類型區糧食播種面積占比均呈下降趨勢,低平原區、山前平原區、太行山丘陵區、燕山丘陵區、壩上高寒區、濱海平原區2010年較1994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占比分別下降5.88,8.12,8.27,13.28,17.61,1.64百分點,反映了隨著種糧比較效益的下降,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受到很大影響。從不同生態類型區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看,2014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占比由高到低分別為太行山丘陵區、濱海平原區、山前平原區、燕山丘陵區、低平原區、壩上高寒區,分別為76.10%,73.30%,70.27%,68.42%,65.79%,62.99%,均高于60%,表明河北省糧食作物在農業生產中占有主導地位,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從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占比波動情況看,不同生態類型區表現基本相同,1994—2004年呈下降趨勢,2005年占比開始緩慢增長,這與我國糧食政策相吻合,為維護糧食安全,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2005年以后,隨著國家對糧食作物的補貼增加和農業稅的取消,農民的種糧積極性逐漸恢復,糧食作物的播種面積及其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比例同時緩慢回升。
3.3 河北省不同生態類型區油料作物生產變化情況
從圖3可以看出,河北省六大生態類型區大豆面積均呈下降趨勢,低平原區、山前平原區、太行山丘陵區、燕山丘陵區、壩上高寒區、濱海平原區2010年較1994年大豆播種面積占比分別下降7.58,1.94,0.39,4.66,1.62,7.06百分點,濱海平原區、低平原區和燕山丘陵區大豆播種面積下降幅度較大,呈現出“過山車”式的變化情況。由于受國際市場沖擊,大豆價格持續低迷,種植效益大幅下降,農民種植積極性減退,2014年低平原區、山前平原區、太行山丘陵區、燕山丘陵區、壩上高寒區、濱海平原區大豆播種面積占比僅分別為1.11%,1.10%,1.29%,3.09%,0.45%,2.64%。

從圖4可以看出,2000年以后油料作物播種面積急劇下降,壩上高寒區油料作物播種面積占比變動最劇烈,1994—2000年,該區域油料作物播種面積占比維持在11.68%~12.47%,2001年急劇下降,僅為5.74%,降幅最高達7.83百分點。六大類型區中僅太行山丘陵區和低平原區油料作物播種面積占比呈緩慢增長趨勢,2014年較1994年分別增長2.57,0.53百分點,但整體占比偏低。

3.4 河北省不同生態類型區棉花生產變化情況
從圖5可以看出,河北省棉花種植區域主要集中在位于我國黃河流域棉花優勢區的低平原中低產類型區,是我國重要的棉花生產基地。棉花也是當地農民主要的經濟作物,對于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意義重大[11]。1994—1999年低平原中低產區棉花播種面積占比持續下降,由18.28%下降到10.33%,其主要原因是棉花價格波動及棉花病蟲害加重造成單產大幅下降,效益明顯降低,大大影響了農民的種棉積極性,之后隨著抗蟲棉品種的推廣和國家對種棉的扶持,農民的種棉積極性逐漸恢復,棉花播種面積占比也快速增長,到2004年,提高到26.30%,之后雖小幅下降,但仍維持在20%左右的水平。濱海平原區和山前平原區1994年棉花播種面積占比分別為8.33%和8.14%,占比僅低于低平原區,隨著種棉相對效益的下降,占比持續降低,2014年分別下降到2.27%,1.85%,分別下降6.05,6.28百分點。

3.5 河北省不同生態類型區蔬菜作物生產變化情況
1988年國務院實施“菜籃子工程”,推動了蔬菜產業健康發展,保障了蔬菜供應,蔬菜生產得以迅猛發展[12]。從圖6可以看出,2000—2014年蔬菜播種面積占比上升幅度最大的2個生態類型區為燕山丘陵區和壩上高寒區,分別提高11.92,9.84百分點。濱海平原區、低平原中低產區和太行山丘陵區呈現緩慢增長態勢,分別增加4.99,4.55,3.78百分點。山前平原區蔬菜播種面積占比2000—2006年持續增長,由16.50%提高到22.17%,之后由于蔬菜種植面積擴大,結構不合理,造成部分品種供過于求的狀況,蔬菜生產產生波動;2006年后,蔬菜播種面積占比呈緩慢下降趨勢,但基本維持在19%左右,蔬菜生產相對穩定,是農民增收的主要支柱。

為了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推動農業持續健康發展,滿足人們對農產品的多樣化需求,需進行種植業結構調整,因為種植業結構調整是農業結構調整的基礎與核心。目前我國種植業結構調整經歷了從追求產量向注重質量和效益轉變,從過去片面強調“以糧為綱”戰略向以糧食生產為主的多種作物協調發展的轉變,從滿足人們的溫飽向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轉變。在種植業結構調整中,應充分考慮當地的生產條件和資源稟賦特點,否則可能會受到資源要素的制約。
4.1 穩定種糧面積,保障糧食安全
我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速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期,伴隨城鎮化建設加速,對土地的需求將長期存在,耕地的供求矛盾將越來越尖銳,同時隨著人口的增加,糧食安全問題也日益突出。本研究表明,河北省糧食作物在農業生產中占主導地位,從變化趨勢看,河北省六大生態類型區糧食播種面積均呈下降趨勢,反映了隨著種糧比較效益的下降,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受到很大影響。從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波動情況看,不同生態類型區表現基本相同,1994—2004年呈下降趨勢,2005年占比開始緩慢增長,這與我國糧食政策相吻合。為維護糧食安全,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2005年以后,隨著國家對糧食作物補貼增加和農業稅的取消,農民的種糧積極性逐漸恢復??梢钥闯?,國家政策對于糧食生產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國家應進一步推出鼓勵政策,改革種糧補貼政策,提高糧食作物的市場競爭力,實現區域內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的平衡發展,防止農業生產大起大落。
4.2 因地制宜發展棉花
棉花為耐旱耐貧瘠作物,適應范圍廣,是一種重要的戰略物資[13]。河北省棉花種植區域位于我國黃河流域棉花優勢區,主要集中在低平原中低產類型區,是我國重要的棉花生產基地。本研究可知,受病蟲害危害、棉花價格波動、科技水平及農民意愿等因素影響,河北低平原中低產類型區棉花生產波動劇烈而頻繁,1994—1999年棉花播種面積占比持續下降,由18.28%下降到10.33%,之后隨著抗蟲棉品種的推廣和國家對種棉的扶持,農民的種棉積極性逐漸恢復,棉花播種面積比例也快速增長,到2004年提高到26.30%。為穩定河北省棉花生產,應加大河北省優勢棉區政策扶植力度,提高補貼標準,增加節水灌溉等基礎設施投人,提高種棉的機械化程度,同時,加快河北省濱海鹽堿地旱地棉花開發力度,提高土地利用率,穩定河北省棉花種植面積。
4.3 穩定油料作物的生產,保障食用油安全
國際糧油集團憑借其自身品牌和資本優勢,逐漸從糧油原料、生產加工、市場渠道等對我國食用油產業進行了全鏈條控制,1999年我國從大豆出口國變成大豆進口大國[14-16],我國的食用油供應受到潛在威脅。2000年以后油料作物播種面積急劇下降,壩上高寒區油料作物播種面積占比變幅最大,1994—2000年,該區域油料作物播種面積占比維持在11.68%~12.47%,2001年急劇下降,僅為5.74%,降幅最高達7.83百分點。六大類型區中僅太行山丘陵區和低平原區油料作物播種面積占比呈緩慢增長趨勢,但整體看占比偏低,不能滿足人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對食用油的需求呈增長趨勢。為了穩定油料作物的生產,應制定相應鼓勵政策,保障食用油安全。
4.4 實施品牌戰略,推進蔬菜產業健康發展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蔬菜的需求持續增長,進而推進了河北省蔬菜的快速發展。本研究表明,2000—2014年蔬菜播種面積占比上升幅度最大的2個地區為燕山丘陵區和壩上高寒區,蔬菜播種面積占比分別提高11.92,9.84百分點。河北壩上高寒區氣候涼爽,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污染少,目前錯季無公害蔬菜已成為農民增收、農業發展的支柱,應實施品牌戰略,推進該區域特色蔬菜產業發展;濱海平原區、低平原區和太行山丘陵區呈現緩慢增長態勢,分別增加4.99,4.55,3.78百分點;山前平原區蔬菜播種面積占比2000—2006年持續增長,由16.50%提高到22.17%,2006年后,蔬菜播種面積占比呈緩慢下降趨勢,但基本維持在19%左右,表明蔬菜產業發展相對穩定,是農民增收的主要支柱。伴隨京津冀一體化進程加快,對高端蔬菜的需求將不斷增長,河北省應加快蔬菜產業向優質、高端、精品轉型升級。
[1]陳阜,武蘭芳,秦向陽.華北平原城郊區種植結構調整的內在動力和趨勢分析[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3,8(1):51-54.
[2]許越先.現代農業科技園與農業結構調整[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1,3(3):3-5.
[3]李琦珂,曹幸穗.東北地區種植結構歷史變遷研究[J].農業考古,2012(6):27-33.
[4]楊金深,孫麗敏.河北省1949—1998年種植制度演變分析[J].華北農學報,2000,15(4):126-130.
[5]張利國.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演變探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3(1):20-26.
[6]李粉嬋.山西省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及產量趨勢分析[J].山西農業科學,2005,33(1):3-6.
[7]楊軍芳,周曉芬,馮偉.河北省耕地資源現狀與保護對策[J].河北農業科學,2011,15(1):86-89.
[8]王景平,張晶.試論中國糧食安全問題[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11):3381.
[9]王漢民,劉曉峰.河南省棉花生產滑坡原因與發展對策[J].河南農業科學,2006(4):57-59.
[10]陳善毅.我國耕地復種指數繼續提高的瓶頸與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21):6560-6561.
[11]孫進群,孫世剛,閻立波.河北省濱海平原農業現狀及未來發展方向[J].河北學刊,2011,31(2):203-205.
[12]李成祿.發展無公害蔬菜生產的對策和措施[J].天津農業科學,2008,14(5):31-33.
[13]魏蔚,王樹山,楊書鋒.建國以來河南省種植制度演變規律的探討[J].河南農業科學,1999(4):20-22.
[14]汪秀芬.我國主要糧食作物生產能力區域比較優勢分析[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6(4):19-21.
[15]郝澤英.近30年我國糧食產量增減變化及主要影響因素[J].山西農業科學,2009,37(5):3-6.
[16]王連弟,孫國興,黃學群,等.發展糧食生產與改革耕作制度的初探[J].天津農業科學,1996,2(3):43-46.
Cropping 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alysis of Different Ecotype Regions in Hebei Province
HUJinghui,SUNLimin,LEI Yakun,LIUNing
(Institute of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Economy,Hebei AcademyofAgriculture and ForestrySciences,Shijiazhuang050051,China)
To reveal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rule ofplanting structure in different ecotype regions of Hebei province, using the method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the paper analyzed the planting structure evolutionin in six major ecotype regions ofHebei province from1994 to2014,studied the structure and change trend ofgrain crops,oil crops,cotton,vegetables and other crops in different period,discussed the internal causes and driving force of the structural adjustment of the crop production,proposed further optimize the planting structure,rational allocation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realiz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Hebei province.
different ecotype regions;croppingsystem;structural adjustment;evolution
F326.1;S344
A
1002-2481(2016)12-1873-05
10.3969/j.issn.1002-2481.2016.12.34
2016-07-15
河北省財政專項(F16E01)
胡景輝(1973-),男,河北清苑人,副研究員,碩士,主要從事農業資源與農業經濟研究工作。孫麗敏為通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