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艷麗,王曉偉,戴俊生
(新疆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科技信息研究所,新疆烏魯木齊830091)
新疆植棉規模變動影響因素分析
包艷麗,王曉偉,戴俊生
(新疆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科技信息研究所,新疆烏魯木齊830091)
2000年以來,新疆棉花生產規模進入波動期,特別是實施目標價格改革以來,新疆棉花生產規模波動受到多方關注。綜合政策、效益、技術、種植習慣等多種影響因素,對新疆棉花生產規模變動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結果表明,糧食生產效益對新疆植棉規模變動的影響最大,其次是上期種植規模和單產水平,而收購價格和棉花生產效益對植棉規模變動影響較小。并根據分析結果提出了政策建議。
植棉規模;變動因素;生產效益;棉花目標價格政策
新疆棉區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棉生產基地和國家棉花安全戰略基地。近年來,新疆棉花種植規模和總產量均占全國的60%左右,在全國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時新疆棉花生產及其產業為新疆社會經濟作出了重要貢獻,全疆15%的財政收入來自棉花及其相關產業[1],棉花加工產值占全疆工業產值的60%~80%,全疆農民35%的收入來自棉花,在南疆棉花主產區更高達60%左右。1980年以來,新疆棉花種植規模呈上升趨勢,但2000年以后,由于物質成本不斷上升、自然災害頻發等原因,使新疆植棉規模出現大幅度波動,不僅對我國棉花安全構成威脅,還影響到財政收入和農民收益。穩定新疆植棉規模既可以充分發揮新疆植棉優勢、鞏固新疆優質棉基地建設成果、確保我國棉花安全,又能穩定農民收入、維護社會穩定。
2014年國家在新疆實施棉花目標價格試點,國內眾多學者開始關注目標價格對新疆棉花產業的影響,黃季焜等[2]、杜珉等[3]、毛樹春[4]、鄭風田[5]、劉慧等[6-7]分別從生產者、加工者、管理者、科研者的角度,宏觀分析了目標價格對新疆棉花產業的影響并提出政策建議。肖雙喜等[8]、張軍等[9]則分別從生產環境、政策條件、生產投入等視角,分析影響棉花生產的主要因素。而將政策、技術、效益等因素結合起來分析棉花生產影響因素的文獻較少。
筆者借鑒已有文獻分析結果,綜合政策、技術、效益等因素對新疆植棉規模變動的影響進行系統分析,并對新疆棉花基地可持續發展提出建議。
2000年以來新疆棉花種植規模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從種植規模來看,種植規模的波動較大,年均增長率為5.5%,其中,2002,2008,2009,2013年的種植規模分別較上年減少,2002年減少幅度最大,為16.44%;其他年份均較上年呈不同程度的增加,2006年較2005年增加了43.73%。從波動指數來看,新疆植棉規模波動指數波動性也較大,除2000,2011,2012年3 a的植棉規模波動指數處于±5以內,其他年份均在±5以外。由于波動指數越大,植棉規模的波動性越大,穩定性越低,由此可見,新疆植棉規模穩定性較差(圖1)。

2.1 變量的選取
影響棉花種植規模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環境、經濟效益、生產技術水平、政策等。李雪源等[10-13]研究認為,新疆棉花產量高、生產成本低、植棉效益好是影響新疆棉農種植棉花的關鍵因素。王利榮等[14]研究認為,種植習慣是延續棉農植棉的重要原因。閆志明等[15]研究認為,政策因素和技術因素對植棉規模的影響也非常顯著。雷亞平[16]研究認為,國家政策、自然條件、自然災害通過對棉花種植效益的影響來影響植棉規模。朱啟榮等[17-19]通過實證分析表明,糧棉比較效益的高低對植棉規模具有顯著影響。
根據上述學者研究結果,以及對影響新疆棉花種植規模各因素的定性判斷,分別選取政策性因素:政策補貼(元/hm2)、全國棉花消費量(萬t);技術性因素:棉花單產水平(kg/hm2)、棉花總產量(萬t);生產效益方面因素:棉花總生產成本(元/hm2)、植棉效益(元/hm2)、糧食生產效益(元/hm2)、糧棉比較效益;市場環境:新疆棉花收購價格(元/kg)、國際棉花收購價格(元/kg);種植習慣方面因素:上期種植規模(萬hm2),共11個因素作為主要影響因素。
2.2 數據來源
新疆歷年棉花種植規模、總產量來自歷年《新疆統計年鑒》;收購價格來自自治區發改委;政策補貼來自自治區人民政府及相關廳局各類政策性文件;總生產成本、棉花生產效益、小麥生產收益、玉米生產收益來自歷年《新疆農牧產品成本收益》;我國棉花消費量來自中國棉花網;國際棉花價格來自USDA。
運用SPSS數據處理軟件,分析各影響因素與植棉規模的關系,建立棉花種植規模(Y)與棉花總產量(X1)、單產水平(X2)、新疆棉花收購價格(X3)、總生產成本(X4)、植棉生產效益(X5)、糧食生產效益(X6)、上期種植規模(X7)、國際棉花收購價格(X8)、消費量(X9)、糧棉比較效益(X10)、政策補貼(X11)的理論模型如下。

由于數據的自然對數變換不影響協整關系,能使趨勢線性化,并可消除可能存在的異方差,故對上述各變量進行自然對數變換,分別得到具體模型如下。

其中,β0表示常數項,β1,……,β11表示各個影響因素系數,ε表示參差項。
4.1 建立模型
利用SPSS 20.0首先對基礎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再建立計量模型,通過分析結果可知,11個變量全部引入到模型后得出模型1,發現該模型不能通過檢驗且存在共線性。因此,采用逐步線性回歸法,剔除部分因素,通過分析表明(表1,2),剔除國際棉花收購價格(X8)、全國棉花消費量(X9)、糧棉比較效益(X10)、政策補貼(X11)4個因素后,得出模型2,且該模型擬合效果較好。剔除4個影響因素后,得出模型如公式(3)所示。

表1 計量模型情況匯總

表2 模型2中剔除的變量情況

公式(3)中DW=2.493,F=28.88,Sig=0.000。R2接近1,表明模型的擬合效果較好;F檢驗的相伴概率為0,反映變量間呈線性,回歸方程顯著;DW=2.493,查DW分布臨界值表可知,變量間不存在自相關。
4.2 結果分析
通過回歸方程可知,上期種植規模、棉花單產水平、棉花總產量、棉花收購價格及植棉效益對新疆植棉規模變化是正向驅動作用,而糧食生產效益和植棉生產總成本對新疆植棉規模具有負向驅動作用,主要原因如下。
4.2.1 上期種植規模及棉花總產量上期棉花種植規模對當期棉花種植規模影響程度較大,即新疆棉花種植規模很大程度上受到棉農種植習慣的影響。新疆棉農植棉歷史長達25 a以上,他們習慣了種植棉花,棄棉種其他農作物的可能性小。特別是南疆地區的農民受傳統農業和長期封閉經濟的影響較深,種植棉花已成為習慣。上期棉花總產量對本期棉花種植規模具有正向驅動作用,總產量每增加1%,植棉規模提高0.56%。棉花總產量越高,即收成越好,越能激發棉農種植棉花的積極性。
4.2.2 糧食生產效益通過模型分析可知,糧食生產效益的高低對植棉規模具有明顯的反向驅動作用,即當糧食生產效益增加1%時,棉花種植面積將減少2.34%。根據新疆糧食和棉花公頃收益比較分析可知,棉花公頃收益均高于糧食公頃收益,但是小麥、玉米公頃收益波動幅度小,且與棉花收益差距逐漸減少。此外,糧棉公頃收益比較指數在0.2~0.8之間波動,由此可知,新疆糧食種植對棉花種植的替代性逐漸加強,當糧食生產效益與棉花生產效益的差距逐漸縮小時,棉農就會放棄種植棉花而去種植技術要求低、勞動投入量小的糧食作物。
4.2.3 棉花單產水平棉花單產水平對新疆植棉規模影響程度僅次于棉農的植棉習慣,它對植棉規模具有正向驅動作用,產量每增加1%,植棉規模將增加1.77%。2000年以來,新疆棉花單產水平年均增長2.2%,且每公頃比全國高出300 kg左右,成為新疆植棉主要優勢之一。但近年來,新疆自然災害頻發、棉花品種抗性不足、病蟲害防治不到位等問題制約棉花單產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4.2.4 棉花生產總成本當植棉成本每增加1%,植棉規模將減少0.59%。近年來,棉花生產所需的物質費用(種子費、農藥費、化肥費、機械作業費等)和人工成本(用工作價、雇工費用)增長幅度較大,使種植棉花的利潤空間不斷減少,棉花生產的比較效益優勢逐漸喪失,如2014年棉花公頃生產總成本、人工成本、種子費、農藥費、化肥費、機械作業費分別是2000年的3.86倍、4.59倍、2.15倍、4.33倍、2.55倍、3.19倍,尤其是人工費用的增加幅度較大,降低人工成本可大幅降低棉花生產成本。
4.2.5 棉花收購價格收購價格提高1%,植棉規模增加0.3%。棉花收購價格對新疆植棉規模變化影響不大的主要原因有:(1)受氣候、水情特點、土壤鹽堿性等多種因素限制,新疆棉農大多只能選擇種植棉花;(2)新疆地處邊遠落后地區,農民對價格波動不敏感。通過新疆棉花收購價格對植棉規模的敏感系數分析表明,僅2002,2006,2012年3 a的敏感系數大于1,其他年份均小于1,充分說明了新疆植棉規模對價格波動的敏感性較低。
4.2.6 棉花生產效益植棉效益增加1%,植棉規模增加0.23%,植棉效益對棉農是否繼續種植棉花的影響較小。新疆棉花生產效益對植棉規模影響較低的主要原因:(1)新疆棉花主產區棉農已養成了植棉習慣,并具備了豐富的種植經驗,植棉效益降低幅度不大時,棉農不愿輕易放棄種植棉花;(2)新疆棉花種植主要集中在基本農戶(每戶植棉規模小于1 hm2),2014年新疆地方種植棉花188.839萬hm2,其中,基本農戶種植面積為116.046萬hm2,占新疆總種植面積的61.45%,而種植大戶種植面積僅占38.55%,對于基本農戶來說,效益降低幅度不大時,其種植效益影響不大,不至于更換種植作物;(3)種植棉花過程中,農藥、化肥使用量大,導致土壤養分流失、板結嚴重,要改種其他農作物需要長時間的土壤培肥。
由以上分析可知,新疆良好的氣候、水文、土壤等條件是新疆種植棉花的先決條件,棉農在20多年的植棉過程中,已掌握了植棉技術并已形成種植習慣;由于新疆棉農文化素質普遍偏低,且與外界信息溝通不暢,導致對棉花價格波動不敏感,但如果植棉成本不斷提高、植棉效益下降,棉農將放棄種植棉花而去種植勞動投入及技術要求低的糧食作物或者是更具優勢的林果作物,至此,新疆植棉規模將會受到很大影響,新疆在全國乃至世界植棉格局中的地位會發生變化,同時我國棉花安全也將受到威脅。而《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中新疆棉花要穩定在166.67萬hm2左右的目標將無法實現。基于以上研究結論及新疆棉花生產的實際需要,提出新疆棉花基地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建議。
5.1 制定合理的目標價格,確保棉農利益
制定合理的棉花目標價格,對調整植棉規模和產量在合理水平、優化棉花產業布局、促進棉花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糧農收益最低,目標價格制定首先要考慮糧食收益變化,當棉花公頃收益比糧食作物公頃收益大于1 500元時,新疆植棉規模將向合理化方向發展,同時棉農利益也能得到保障。同時還要參考其他農產品的價格以及農資價格,因為其他農產品價格上升,會影響到植棉比較效益,同樣也會降低農戶植棉積極性。
5.2 提高植棉補貼,加大農業保險力度
5.2.1 加大對農民種植棉花的補貼政府應對種子、農藥、化肥、農機、滴灌等農資直補,將棉農的生產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圍。目前,植棉政策補貼主要有良種補貼、保險補貼、農機具補貼、運輸補貼以及新疆優質棉基地專項投資等,但是補貼金額多年來沒有發生變化,如良種補貼從2007年以來保持在225元/hm2,而2014年新疆棉花種子費、農藥費、化肥費分別是2007年的1.7倍、2.5倍、1.5倍,因此,建議國家根據實際,調整植棉各項補貼,同時在“十三五”時期繼續增加新疆優質棉基地建設項目的投資,增加高標準棉田基礎設施建設,為提高棉花生產能力奠定基礎。
5.2.2 加大農業保險力度,提高農業參保率近年來,新疆棉花主產區遭遇大風沙塵、冰雹、漬澇災害和病蟲害等頻發,例如,2014年庫爾勒地區受有效積溫偏低、播種季節幾次大風沙塵低溫和降雨天氣等影響,棉花受災嚴重,成災面積達30萬hm2,巴州籽棉平均產量從2013年的5 100 kg/hm2降低到2014年的3 825 kg/hm2,棉農共計損失約24億元。而巴州只有17萬hm2棉花參加了保險,沒有參加保險的棉農損失慘重。
5.3 通過技術提高品質,降低生產成本,增強競爭力
一是增加植棉科研費用,攻克棉花生產難題,在選育耐鹽堿、抗性強、宜機收的高產棉花品種上要有所突破,解決棉花“三絲”等異性纖維,以及機收雜質、纖維長度和強度降低等品質問題。提高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力度,加大對棉農的技術培訓。二是加快推進新疆地方棉花機械化采收。新疆機采棉面積僅占新疆棉花種植面積的25%,而新疆兵團機采率達到70%,新疆兵團在機采棉的種植、管理、采收、加工等各個關鍵環節的應用技術已基本成熟,與機采棉配套的生產加工設備基本完善,具備了大面積推廣的條件。三是通過推廣先進技術,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棉花品質。通過機械采收可大幅降低人工成本,2014年人工采棉2.5元/kg,而機械采收僅0.7元/kg,按單產4 500 kg/hm2計,每公頃可降低人工成本8 100元。此外,還應該在主產區大力推廣半精量播種或精量播種,以巴州為例,2014年巴州常規播種需要種子52.5 kg/hm2,而半精量播種和精量播種分別僅需要27.0,22.5 kg/hm2,種子按16元/kg計算,分別可降低成本408,480元/hm2,同時精量播種不用間苗,在相同水肥條件下精量播種的苗更加健壯,既省人工成本,還能提高棉花品質。通過對棉花生產難題的解決及生產技術的推廣,提高棉花品質、降低生產成本,有效提高新疆棉花在國內乃至全世界的競爭力。
5.4 改變生產方式,提升棉花生產技術水平
受光熱等資源稟賦影響,新疆棉區根據棉花生長的適宜程度,分為適宜棉區、次宜棉區、風險棉區和低產棉區,適宜棉區主要分布在南疆的阿克蘇地區、喀什地區和巴州三地州,這三地州的植棉規模和棉花總產量均占全疆的60%以上,而次宜棉區和風險棉區及低產棉區在全疆內不具備生產優勢且生產效率較低,植棉風險較大,因此,要加大做好棉花種植面積調減的宣傳引導工作,積極引導農戶逐步退出次宜棉區、風險棉區、低產棉區。積極發展家庭農場、棉花專業合作社、企業化經營等新型生產組織。推廣兵團統一集約化棉花生產方式,加快土地流轉,改變地方上棉花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生產方式,實現從小規模經營到集約化經營,促進棉花種植的標準化、規模化。加強棉花主產區高效先進生產技術集成示范基地建設,通過系統開展棉田高效栽培管理技術、全程機械化技術、智能信息技術的集成示范與推廣,提升新疆棉花生產技術水平。
5.5 推動全產業鏈的發展,提升新疆棉花產業地位
充分利用新疆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和內引外聯橋頭堡的地緣優勢,加強內外合作,為內地棉紡企業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他們把資金、技術甚至研發能力放在新疆棉區,鼓勵和引導援建省份的棉紡企業在新疆建棉紡廠,加快國內紡織行業產能向新疆轉移的步伐,進行棉布、棉紗、服裝和棉花副產品精深縱向加工,延長新疆棉花產業鏈條,將新疆轉變為重要的加工紡織基地。對外要充分發揮新疆地緣優勢,加強技術服務輸出和生產合作,利用新疆周邊國家的水土資源條件承擔部分新疆棉花生產任務,緩解新疆棉花生產的水土資源和環境壓力,實現新疆棉花基地戰略定位的轉換升級和確保新疆棉花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1]盧凌霄,劉慧.推進棉花目標價格改革研究[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5(1):21-23.
[2]黃季焜,王丹,胡繼亮.對實施農產品目標價格政策的思考:基于新疆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的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5(5):10-18.
[3]杜珉,劉銳.關于新疆棉花目標價格補貼試點政策的探討[J].中國棉花,2015,42(1):1-5.
[4]毛樹春.關于新疆棉花目標價格補貼的問題、意見和建議[J].中國棉麻流通經濟,2014(3):32-34.
[5]鄭風田.農產品目標價格制度改革的困局與方向[J].中國畜牧業,2015,42(1):1-5.
[6]劉慧,周向陽.目標價格政策對中國棉花市場影響分析[J].農業展望,2015(7):4-7.
[7]劉慧,秦福,薛鳳蕊.農產品目標價格改革試點進展情況的個案研究[J].經濟縱橫,2015(10):91-95.
[8]肖雙喜,劉小和.棉花種植面積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新疆、河南、江蘇和山東四省的調查[J].農業技術經濟,2008(4):79-84.
[9]張軍,賈棟.中國棉花生產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發展,2012(12):47-55.
[10]李雪源,劉衛東.棉花目標價格改革對棉花產業的影響分析[C]//中國棉花學會2015年年會論文匯編.鄭州:中國棉花學會,2015:6-11.
[11]李雪源.提升新疆棉花綜合生產能力研究[C]//中國棉花學會2011年年會論文匯編.鄭州:中國棉花學會,2011:6-9.
[12]毛德敏,劉維忠.目標價格試點背景下新疆棉花種植業發展路徑探析[J].山西農業科學,2016,44(4):532-535,540.
[1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發改委價監局.新疆農牧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M].烏魯木齊:新疆自治區發改委,2000—2015.
[14]王利榮,趙永南.棉花目標價格補貼對經營主體種植決策影響研究[J].價格理論與實踐,2008(4):79-84.
[15]閆志明,蒲春玲,胡賽.基于新疆南部地區實證的棉農生產行為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5(11):139-145.
[16]雷亞平.我國棉花生產面積波動研究[C]//中國棉花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匯編.鄭州:中國棉花學會,2008:103-105.
[17]朱啟榮,李寧.中國主產棉區棉花生產布局變化的經濟因素分析[J].新疆農墾經濟,2005(1):21-27.
[18]劉金海,郭香墨.黃河三角洲棉花生產現狀及展望[J].中國棉花,2013,40(1):1-2.
[19]艾先濤,李雪源.新疆棉花植棉比較效益分析[J].新疆農業科學,2011,48(12):2183-2190.
Analysis of Cotton Planting Scale Change Influence Factors in Xinjiang
BAOYanli,WANGXiaowei,DAI Junsheng
(Institute ofAgricultural Economics&Science and Technology,XinjiangAcademyofAgricultural Sciences,Urumqi 830091,China)
Since 2000,the cotton production scale began into the wave period in Xinjiang.Especially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tton target price policy,the cotton production scale in Xinjiang received much attention.This paper integrated variety of the factors about policy,benefit,technology,planting habit,and so on,analysed the impact factors of cotton production scale changes in Xinjiang.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grain production efficiency had the greatest impact on Xinjiang cotton scale changes,followed by the scale of planting and yield level,while the purchasing price and production benefit of cotton had little effect on cotton production scale chang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results,the policy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cotton plantingscale;change factor;production efficiency;cotton target price policy
F326.12
A
1002-2481(2016)12-1877-05
10.3969/j.issn.1002-2481.2016.12.35
2016-07-26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發改委項目
包艷麗(1981-),女,重慶人,助理研究員,碩士,主要從事農業經濟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