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合子
時至今日,生育致死仍是女人難以超越的宿命
文/合子

9月27日,一條關于中國孕產婦死亡率“激增”的新聞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召開加強生育全程基本醫療保健服務視頻會議,會議上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孕產婦死亡率和嬰兒死亡率分別為20.1/10萬和8.1‰,比2000年分別下降62.1%和74.8%。然而,今年上半年全國孕產婦死亡率出現升高趨勢。據全國婦幼衛生監測數據,2016年上半年全國孕產婦死亡率為18.3/10萬,比去年同期增長30.6%。
孕產婦死亡率比去年同期增加三成!這是真的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這個消息,在全面二孩政策正式開放還不到一年的中國,絕對引發了更多恐慌。除此之外,還將長期以來大多數人都不會在意的問題——孕產婦死亡——重新帶回公眾的視野。
根據這組公布的數字,我們可以看到,今年上半年18.3/10萬實際上是低于去年全年平均值20.1/10萬的,然而說相比同期增長如此之多,也就是意味著2015年上半年的數字在14/10萬左右,而下半年則是高出很多的26/10萬。上下半年的統計量何以會相差這么多?衛計委并沒有給出更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實際上,在最近幾十年,中國的孕產婦死亡率有了極大的改善。
衛計委的數據顯示,1990年中國孕產婦的死亡率為88.8/10萬,而這個數字到了2015年,已經下降到20.1/10萬。
略高于中國的數據(也許是統計方法有所不同),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人口活動基金會和世界銀行綜合得出的估計值也顯示,中國孕產婦死亡率整體上明顯下降,從1990年的97/10萬降至2015年27/10萬。這個數字,遠低于同年的世界平均值216/10萬。據WHO的統計,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的孕產婦死亡率是世界上最高的。西非國家塞拉利昂,2015年每誕生10萬個活產嬰兒,就會有1360名孕產婦死亡。有報道稱,醫學界人士認為,全面二孩政策放開后,加劇了婦產醫療資源供求失衡,高齡產婦也可能與孕婦死亡率增加有關。
在網上,“二胎政策讓很多高齡產婦冒險生子”的說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同,各種告誡“高齡媽媽”如何注意健康問題的文章也應運而生。
這種論調不禁讓人擔憂人們在對婦女生產安全問題的認識上走偏了方向。
高齡媽媽可能會面臨更大的健康風險,但這并非必然。科學早已證明,在現代醫學條件下,所謂“高齡生產”并沒有人們想象中的可怕,甚至可能好處多多。中國女性的平均生育年齡在30歲左右,“高齡產婦增多導致死亡率上升”的說法會不會導致更多對年輕女性生育的綁架?我們不得而知。與此同時,孕產婦死亡這個問題里的醫療因素卻被人們排在了后面。
去年,兒科醫生緊缺一段時間突然成為一個比較熱門的社會話題。而實際上,產科的醫療資源也有類似的問題。根據北京日報的報道,北京市2013年到2015年,產科醫生的數量是在減少的,且職稱結構呈現初級職稱與高級職稱倒置的現象,后繼乏人。
可以想象,在醫療欠發達地區和低收入人群中,因為得不到良好的生產條件而造成的死亡情況一定會因此變得更加明顯。
是否可以說,如果孕產婦死亡率上升是事實的話,二胎放開,配套政策卻沒有跟上的惡果已經開始初現端倪:我們每天都能看到政府使用各種軟硬措施在鼓勵生育,然而卻鮮見配套醫療、育兒、女性職場福利保障的成果。從表面上看,生育權被進一步放寬了,然而最終被置于危險境地,需要承擔風險的,又回到了女性個人身上。
國家衛計委表示,日前已專門召開會議,指出“生育需求快速增長,優質資源供給不足,專業技術人員短缺,孕婦死亡率有上升趨勢”;并提出在“十三五”(2016至2020年)期間新增8.9萬張產科床位,新增14萬名產科護士和助產士??吹轿C之后做出補救是必要的,但在這個過程中不幸“被犧牲”掉的女人,卻已然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今年8月1日,在美國紐約,香港籍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生林女士在分娩不到12小時后因大出血離開人世。人們或許很難接受,這個年代,在如美國一般的發達國家,像林女士這樣名校畢業、被人想象是精英階層的人,還會因為生孩子而死。
改善孕產婦健康是國際社會于2000年通過的8個千年發展目標中的一個。根據該目標,各國承諾在1990年到2015年期間將孕產婦死亡率減少四分之三。自1990年以來,世界各地的孕產婦死亡率已經下降了44%。
雖然有了巨大的改善和進步,一些醫療完善的發達國家甚至已經將孕產婦死亡率控制在了每10萬新生兒只有不到5的死亡數字以內,我們還是要面對這樣一個問題:不管幾率多低,女人仍在因生產失去生命。
將世衛組織的數據換一種模樣來看,全世界每天約有830名婦女死于與妊娠或分娩有關的并發癥。截至2015年底,大約有30.3萬名婦女因此死亡。占孕產婦死亡原因75%的主要并發癥有:大出血(大多是產后出血);感染(通常是在分娩后);妊娠高血壓(子癇前兆和子癇);分娩并發癥;不安全的人工流產……這些并發癥大多是在妊娠期間獲得的,且大多可預防或治愈。
改善孕產婦健康是國際社會于2000年通過的8個千年發展目標中的一個。根據該目標,各國承諾在1990年到2015年期間將孕產婦死亡率減少四分之三。自1990年以來,世界各地的孕產婦死亡率已經下降了44%。
除此之外,貧困、路途遙遠、缺乏信息、服務不足、文化習俗……這些都是妨礙婦女在妊娠和分娩期間接受或尋求醫護的因素。
這幾乎是女人難逃的宿命,一天不將生育的“功能”全部卸去,就一天不會停止。女人們對生產的恐懼,從古裝劇撕心裂肺的場景里,演變到了現代化產房。
在關于林女士的報道中,她因醫院告知不符合臨盆條件,后在家中提前分娩,被送搶救后經歷一系列手術無效最終死亡。被抬上救護車后,她還微笑著與丈夫及大兒子合影。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故事,每一個因生產而經歷險境的女人,想必都經歷絕望。然而這種絕望是誰給女人的?有什么方法能讓她們不再因此恐懼?由此可見,完善針對婦女的健康服務、敦促制定更公平的社會制度、為女性提供充分的信息與選擇權利……還只是一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