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姐
“跑糧”是聯合收割機在作業中存在的較為普遍的問題。一般“跑糧”的正常范圍是:每收獲50千克小麥,田間跑糧0.5~1.5千克;每收獲50千克水稻,田間跑糧1~2千克。因此,控制“跑糧”是提高聯合收割機作業質量和經濟效益的關鍵。
聯合收割機的總損失包括割臺損失、脫粒損失、分離損失和清洗損失四部分。
割臺損失:撥禾輪將麥稈撥貼到割臺,切割后通過攪龍送到輸送系統,此階段的損失為割臺損失。如小麥過熟,撥禾輪齒與麥穗撥碰易造成落粒。此種作物可在早晨或傍晚收割,即早晨露水干了之后再出車,晚上露水下來之后再收車。在這段時間收割,不但作業效率高,而且“跑糧”損失也較小,就可避免減少割臺損失。
脫粒損失:作物濕度大、脫粒滾筒轉速不夠、凹板間隙過大、聯合收割機前進速度過快、割臺喂入量過大等都會造成脫粒損失。檢查脫粒損失大小,可從被脫麥穗(稻穗)中,抽選10個穗,如其有3粒麥粒未脫凈,就相當1%的脫粒損失。
分離損失:此階段的損失大小,主要取決于振動篩的振幅大小和魚鱗篩調整的角度。振幅小、魚鱗調整角度小,則易造成麥粒隨秸稈拋出。
清洗損失:麥粒與麥穗要經過風扇風力進行清洗,如風量過大,作物清潔度提高,但部分谷粒同谷穗一并吹出。反之,清洗損失降低,但清潔率下降。其調整原則是在保證清洗損失率不超標的情況下,適當地增大風扇風量,以提高糧食的清潔率。
如果聯合收割機在作業中發現“跑糧”多,駕駛員可以從以上4個環節“對癥下藥”進行調整與排除。
近年來,隨著農戶購買聯合收割機“熱”的升溫,各地農機生產廠家紛紛上馬生產,各種型號的谷物聯合收割機涌入農村,還有的富裕地區的農民購買了各種進口聯合收割機,這給農機管理部門帶來技術培訓和管理上的困難。據統計,有的市就擁有十幾種機型,不同機型結構調整各異,生產廠家與管理部門在技術培訓上嚴重脫節,使之形成聯合收割機發展上的“四多一低”現象,即:機型多、新駕駛員多、故障多、跑糧多,作業效率低。
筆者曾為一臺聯合收割機排除“跑糧多”故障時,發現該機前進速度太快、喂入量過大,脫粒、分離、清洗三個環節超負荷作業。當詢問駕駛員時,他說只知速度快可以多作業、多掙錢,其余一概不知,更不懂如何按谷物產量的高低調節喂入量,從而選擇聯合收割機的前進速度。
喂入量是各種型號聯合收割機最重要的指標,是衡量機車效率的指標。喂入量超過規定指標后,聯合收割機會超負荷,“跑糧”損失就大。如新疆-3型聯合收割機的喂入量3千克/秒,超過這個數字,聯合收割機就會出現超負荷作業。控制喂入量需要駕駛員根據谷物秸稈高低、產量等因素適當調節聯合收割機的前進速度。如667平方米產300~400千克的麥田選用Ⅱ擋不出現“跑糧”;收割畝產500~600千克的麥田應采用Ⅰ擋作業;控制聯合收割機的喂入量,同樣可避免“跑糧”。可見,加強聯合收割機駕駛員的培訓,提高其技術索質,正確掌握聯合收割機的使用、調整、故障排除,是解決“跑糧”的關鍵。
另外,聯合收割機在作業中,無論是作物產量高低,還是割幅大小,發動機都必須采用大油門,就是在聯合收割機到地頭轉彎并走出地塊以后,或聯合收割機進入收割地塊之前,發動機也要采用大油門,即使在作業中遇到情況須慢行時,也只能換入低擋慢速行駛,絕不能用減小油門的方法漫行。這是收獲作業的駕駛方法與其他作業明顯不同之處。這些也要通過培訓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