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浩



摘要:高中化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的學科,可以通過轉變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構建有思維品質的、充滿著自主與合作探討的、平等而深刻的、愉快的教學新模式,將學生的創造力素養培養貫穿于學科教學之中,從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層面提升學生的創造力。
關鍵詞:創造力;興趣;探究;活動
文章編號:1008-0546(2016)12-0008-04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2.003
國家創新能力、公民素質、人才和知識儲備越來越能衡量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也是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的關鍵。李克強總理指出“萬眾創新是激發億萬群眾智慧和創造力重大改革舉措”[1],實踐證明,要想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贏得主動權、獲得話語權,就必須抓住歷史的改革機遇,加快創新人才的培養,提高國民的素質和國家創新實力。
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是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使命,是一個兼具國際性和時代性的重大命題,基于這點,在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必須重視中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以及創新能力的關注。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我們也面對著諸多新的挑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也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中學生教育,主要是通過課內和課外教育的方式開展,兩者都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的。課內教育主要是指按照課標規定和規劃有計劃地開展的教學實踐活動,課外教育則是課內教育之外的教學活動,如“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和“學生社團建設和活動”等。從學生的全面教育理論來說,課內和課外教育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個整體,二者是相互聯系和相互滲透的,在人才教育培養的過程中,課內和課外教育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分析課內教育和課外教育的關系,可以發現課內教育是主體,也是基礎,課外教育是一項拓展活動[2]。課內教育作為國家基礎課程教育占據了學生校內、校外最多的時間,然而課外教育可用的時間卻非常有限。所以,如何更新教師的教學觀念、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將學生的創造力素養培養貫穿于國家基礎課程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就顯得尤為重要。
筆者在2013年參加了江蘇省教育國際交流服務中心組織的中學理科教師赴英國培訓。培訓過程中,不同教學背景下的英國化學教師分別表現了對化學課程教學的不同理解,展示了各自的教學風格和風采,但他們都不約而同地突出強調了培養學生創新素養的重要性。下面就Lan Mully和Paul Good兩位老師的教學以及本人在化學教學方面的一些實踐,談一談在化學教學多樣化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素養。
一、激發興趣,發展特質
興趣可以激發人們對某種事物的好奇心,促進人們更快的認識和探索一種事物,也會給人帶來積極主動的學習欲望[3]。人的興趣和求知欲,都是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愛因斯坦曾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而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習的最大動力。提升學生的興趣,可以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思維,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
1. 通過創造性的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適度改變教材呈現形式,重新包裝,推陳出新。
課本教材提供的素材往往比較“正統”,比較“呆板”,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能對教材的一些內容進行適當的加工,按照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重新包裝,往往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案例1】碳酸鈉、碳酸氫鈉與稀鹽酸反應速率快慢的比較
用一只普普通通的乳膠手套替換了氣球,并用黑色水彩筆在上面簡單畫了一些“毛發”用來比作“金剛”的“手”,相信每個看過好萊塢大片《金剛》的學生都會躍躍欲試搶著去做這個實驗。
(2)運用多媒體手段,激發學習熱情。
在授課過程中,可以盡量將書本文字以圖片、視頻、動畫的形式加以呈現,既能體現化學學科之美,也能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案例2】化學專業軟件模擬有機物分子三維結構
例如當下很多國產、進口電影大片都要和3D沾上點邊,相信幾乎每位同學都體驗過。因此本人在“有機化學基礎”這個模塊的教學過程中就使用了CambridgeSoft公司開發的化學專用軟件“ChemBio3D Ultra”將一些有機物分子的空間結構生成紅藍3D立體影像,學生可以通過紅藍眼鏡看到直觀清晰且具有3D景深效果的分子結構,這樣一來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有機化學的興趣。
(3)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學科知識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把教學內容、學科理論盡可能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學生體會到知識的實用價值,進而培養學生對這門學科的興趣。
【案例3】氫氧燃料電池做成可驅動的汽車模型
2. 有意識地保護和激發學生自己的興趣和創造的欲望,發展學生特質
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互動的過程中,學生的創造力可能并不會常常出現讓老師驚喜的想法,這種創造性多數都是隱含在其他事物中的,也就是存在于離教學主題較遠的活動中,甚至也可以從學生回答中分析一二,這對教師既是挑戰,同時也是機遇。教師一定要保護好這些學生的創造欲望,進而發展他們的特質[5]。
(1)要設法弄清學生的原創意圖。
并不是所有的創新思想都可以用同樣的方式表達,例如科學界的一些現象以及藝術界的一些感觸,一般都很難用語言來表達。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可能會有非常大膽的假設,這也會形成一定的創造性,甚至存在一些原創的觀點。但是,表達創造性想法還是需要特定的技巧。學生的認知水平相對比較有限,他們的表達能力不足以全面反映出思維火花,所以可能無法很好地表達原創思維。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如果教師無法耐心傾聽,那么可能就會遏制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2)要能夠容忍學生提出的“出軌”問題。
在展開課堂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可能會根據知識點提出問題,有一些問題是事先無法預估的。也有一些問題在當下無法解決,也超出了學生的能力。例如在開展實驗課的過程中,教師往往希望學生們按照實驗報告的標準流程做實驗設計,但學生的實際反應、操作和結論經常與教師備課預設的不一致。教師常常不知道如何應對這種情況,他們可能不能及時地給出清晰的指導,也不能否定,如果教師采取的是回避的態度,也不與學生展開交流和討論,這樣往往會抹殺部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3)要善待學生提出的“另類”觀點
教學活動是一個“雙邊”的互動過程,不僅要教,也要學。教師通過講授的方式傳遞知識,學生在接受知識時,由于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思維習慣,所以必然會有不同的思考和理解,其中也就會出現一些“另類”觀點。有些學生解答的答案看似不符合教師科學知識滲透的預設,但細細品味就會發現,這些學生的思維并不是完全與教師設想不同。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忽略了學生的“另類”解答,甚至是全盤否定,這將會使學生對自己的自主探索產生質疑,進而會影響其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二、提升學科思維能力,學會探究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都是占據主導地位的,他們按照既定的教學規劃開展教學活動,將書本中的知識傳遞給學生,不注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學習方法的培養,學生只需要聽懂、記好筆記,然后通過簡單重復的訓練牢記就行了。這也就導致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只是一個抽象概念,并沒有整體的認識和宏觀的思考,更不能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可能會導致出現較多的“高分低能”的情況,難以實現理論知識向實踐能力的轉化。因此筆者認為應該壓縮課堂上簡單重復訓練的時間,把時間用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上,真正體現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
1. 通過案例分析讓學生嘗試思維探究
案例教學法就是教師通過描述教學背景的方式,為學生營造一個課堂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特殊情境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非常強調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重視學生和教師的互動,同時也要在學生和學生之間形成一種互相學習的狀態和氛圍,強化學生學習自主性。
【案例4】“硫酸的性質”[6]預設案例
【情景引入】12月7日上午7時10分,天剛放亮,只因司機打了個盹,一輛裝運23噸濃硫酸的車,在南寧市西鄉塘區雙定鄉境內214省道9公里處沖出車道,滾落地頭。車輛嚴重損壞后,濃度達98%的硫酸全部泄漏。相關部門花了近10小時,才將現場基本處理好,所幸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在雙定鄉英龍村壘英屯路段,牌號為桂M-A2722的槽罐車,躺在路基下玉米地中,與車身連接的減震鋼板散了一地,罐頂后部的一個閥門大開著。流出的濃硫酸在地頭積成一個小水坑,帶著酸味的白煙在隨風飄。查看事故情況的工作人員,看風向而不停移動到上風位置。濃硫酸的強酸性使所到之處全燒成了黑色,連土壤也不例外。
教學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對“新聞鏈接”中的“關鍵描述”進行獨立思考,并且要能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通過多種不同的互動方式激發學生的探索心理和好奇心,能夠讓學生自主學習,在拓寬知識面的同時增強學生的表達與交流能力。
2. 通過任務驅動讓學生嘗試實踐探究
“提出概念—解釋概念—舉例說明”是傳統教學方法的開展模式,而在創新性教學實踐活動中,要改變這種模式,逐漸推進“提出問題—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歸納出一般規律和結論”的模式[7]。
【案例5】氨氣實驗室制備方法的探究
例如,在進行“氨及銨鹽的性質”授課時,教師在講臺上擺放了濃氨水、氧化鈣、堿石灰、NH4Cl固體、Ca(OH)2固體等藥品,試管、酒精燈、導管、干燥管、鐵架臺、分液漏斗以及圓底燒瓶等實驗儀器。首先請三位同學上講臺按照自己的理解各自組裝一套實驗室制NH3的裝置,然后讓這三位同學分別用自己所搭建的實驗裝置制得的NH3做噴泉實驗,進而探究這三種制NH3方法的可行性和優缺點。通過這個實踐過程,學生可以更直觀、更深刻地掌握實驗室制NH3的知識,這比教師強調、學生被動學習的效果更好。
三、豐富活動,體驗創造
根據化學課程內容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安排一些具有趣味性和探索性的活動,在保證安全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這種設計體驗課程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學科知識,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進行思維發散訓練,進而找到合理解決問題的方法。
【案例6】“阿伏加德羅常數”的課堂教學節選(學生分組活動)
【案例7】“水果電池”的制作(學生分組實驗)
【案例8】動手制作“手抄小報”并進行展出和評比
學生在這些活動中能夠發現問題,并在教師指導下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使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得到提高。
在化學教學過程中,通過多樣化活動來培養學生創新素養是一項長期的工程,教師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同時也要對自己的工作有深刻的認識和堅定的信心,要能夠在實踐中不斷積累教學經驗,豐富教學素材,并且將理論付諸實踐,只有這樣才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才能夠培養出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人民網.李克強考察中科院和中關村創業大街時強調,讓創業創新成為時代潮流[DB/OL].[2015-05-08].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5-05/08/content_ 1562400.htm
[2] 于欣,喬萬暉.中學生課外科技活動培養科學素質與創造力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4(12):277~278
[3] 衛佳,芮蓮蓮.淺析課堂教學中培養創造力的策略[J].科教文匯,2008(10):37
[4][6]王祖浩主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1(必修)(第6版)[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4:51,89
[5] 向舒.冷遇創造力:課堂師生互動中的問題與策略[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5(1):19~22
[7] 林斌仙.高中化學教學中讓學生品嘗成功的快樂[J].教學儀器與實驗,2015(1):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