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都枝城鎮九道河村群山環抱,因九條蜿蜒溪水在此匯合而得名,“群山聚會,眾水朝歸”,古稱形勝之地。轄區版圖面積11.62平方公里,共7個村民小組,938個農戶,3229人。村黨總支共有黨員115名,下設2個黨支部。2015年實現全村經濟總收入10114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3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5650元。
重大變化
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九道河村先后引進農業綜合開發、小農水、九道河流域治理、高效農田土地整治、楊守敬健康綠道、荊楚派民居改造、九河園田生態旅游等建設項目。該村經濟、社會、政治建設都取得了長足進步,被評為湖北省綠色示范鄉村。
走進九道河村,首先映入眼簾是一片郁郁蔥蔥,青山綠水。河岸垂柳婆娑,河面波光粼粼,讓人心曠神怡。村黨總支楊先國介紹說,流經村內8公里的河道已整治4公里,河岸栽垂柳美化;河上建成的15個攔水壩,用于防洪和灌溉。
全村設置了10個垃圾桶和5個垃圾集并房,村垃圾清運隊每周清運垃圾一次;改變了千百年來農民垃圾亂扔去丟的習慣;為了保護山林資源,封山40公頃,同時,退耕還林100多公頃;為了減少環境污染,村大力推廣清潔能源,全村建沼氣池500多個,農戶擁有太陽能750個,90%的農民用太陽能洗澡;450個農戶實施了庭院凈化工程。
取得這些成績,楊書記說:關鍵是這“五個一”。即“一個好書記、一個好班子、一支好隊伍、一個好制度、一個好思路”。
幾點啟示
九道河村美麗鄉村建設的成功,創造了與傳統農村建設不同的理念和方案,實現了從傳統農業村向富裕文明幸福和諧新農村的完美蝶變,也為我們城鎮化和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一些啟示。
一是因地制宜,以人為本。該村美麗鄉村建設最大的亮點就是做到了因地制宜?,F在一些地方一說搞城鎮化,推倒重來,大拆大建。這種一刀切、齊步走,不顧實際的做法,帶來的不僅是浪費,也損害了群眾的利益。我們的美麗鄉村建設,只有做到因地制宜,才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鄉土元素,挖掘文化內涵,展現地方特色,體現農家風情,打造出不同類型的美麗鄉村,農民群眾的小日子也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和保護。
二是實事求是,遵循規律。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有規律的,規律只能遵循,不能違背。農村就是農村,農村生活有農村生活的規律。大搞拆村并居,砍樹填塘,改變農村原有的空間格局,強迫農民上樓,這種建設的后果使古老的鄉村生態毀于一旦,小集體的熟人社會被強制替換成大集體的陌生人社會,淳樸而深厚的鄉村傳統在社區化的居民樓上將不復存在。生產方式的改變才能帶動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們只有通過打造培育產業改變農民的生產方式,才能真正實現農民生活方式的轉變。
三是循序漸進,注重質量。作為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推進城鎮化,建設美麗鄉村,無論是環境改造還是群眾素質的提高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分步實施,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決不能為追求目標任務而大干快上,搞運動式建設,要以慢慢打磨、精雕細琢的韌勁來建設美麗鄉村。同時,建設美麗鄉村,不是做“盆景”,不能停留于外在形態上,還需要加強村莊的內涵建設,不能簡單地停留在農耕文化保護上,還需要做好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文章。
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不僅是建設一個新農村,更是農村文明和農業文明的鞏固、傳承和延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要求,為我們描繪了美麗城鎮的模樣,指明了農村建設的方向。我們要以此為目標、以人為核心,通過美麗鄉村建設,不僅給鄉村一個美麗的外表,而且要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提升農民的幸福指數,形成城鄉一體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