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
周國平:我的作品不是心靈雞湯
◎張嘉

曾翻譯過《偶像的黃昏》的學者周國平絕對是位“當紅偶像”,他的講座總是人滿為患,他的書總是長銷不衰。在接受媒體微信采訪時,周國平對于將他的作品視為“心靈雞湯”堅決予以否認。
盡管在7月25日剛剛度過71歲生日,可是周國平看著就像50歲的人,他曾說自己年輕的原因是“抽煙喝酒心態好,而心態好是因為學了哲學”,“我不威嚴也不穩健,不世故也不恬淡,對這個年齡實在當之有愧。我愿意在某種意義上歸隱,遠離喧鬧的人世,可是我決不愿意遠離可愛的人生。我抽煙喝酒,不吃素,不練氣功。我承認我經常跑步和游泳,但那主要不是為了長壽,而是為了當下的身心愉快。”
周國平所說的“心態好是因為學了哲學”,并非僅指他的哲學專業:“一個人心態好很重要,除了讓自己老的慢以外,其實我們每天過日子過的都是一個心態,心態不好,每天過的都是痛苦的。”
周國平最近新出版的《人生之謎令我入迷》一書,是一本哲言錄,書名是周國平自己確定的,因為在他看來,人生有很多的謎。“對人生之謎,首先感覺的是迷茫,因為迷茫才會發現一些人生謎語,讓你去尋找謎底,但是在猜謎的過程中,我發現很有趣,思考這些問題的過程本身其實是挺愉快的,和你之前沒有想這些問題的狀態是不一樣的,所以我說,從迷茫到迷戀,同樣這個迷字就有不同的含義。”
幸福、快樂,這些詞時時被人提在嘴邊,對此,周國平認為無可厚非,因為亞里士多德曾說過:幸福是人生的終極目的。
而何謂幸福,在周國平看來,那是人生的一種良好的狀態,“所以這樣理解的話,良好的狀態是我們人生的一個終極目的。人生一個比較幸福的狀態是跟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幸福是一種能力。人有兩個身份,一是自然之子,二是萬物之靈。要學會享受自己的頭腦和理性,學會享受情感。至于什么是良好的狀態,我覺得哲學在這方面就有用。幫助你怎么樣認識什么是良好的狀態。”
身處逆境,恐怕難以形容為幸福,對此周國平表示,一個人如果總是一帆風順的話,也許說明這個人一直在做一件特別容易的事情,如果他給自己的目標比較高的話,他不可能沒有逆境。“另外,沒有經歷波折的人在性格方面、精神方面會比較淺薄。我們把幸福定義為是有過有意義的人生的話,從幸福角度看他也是有欠缺的,他的意義是不完整的。”
幸福之外,周國平還談及了“幸福的哲學”,在于靈魂的覺醒與心靈的豐富。“我們的生活中,需要有靈魂在場。幸福的生活中,人們的靈魂應該是醒著的,而不是麻木地為物質,為追求,為攀比而生活。思考和追問人文精神、幸福的哲學,能讓一個人想明白自己該怎么活,不再糊里糊涂地活。”
周國平喜歡獨處,不摻和社會上的“熱鬧”。“很多熱鬧、大家追求的事物,我覺得好像不存在一樣。”
周國平對自己的狀態滿意是因為他可以讀書、寫作,擁有親情、友情:“好的東西你已經有了,次好的或者不好的東西,對你來說已經不是那么重要了,構不成誘惑了。”
不摻和“熱鬧”是否意味著周國平“兩耳不聞窗外事”?周國平說自己生活在這個社會,當然關心,但是“我覺得和當下的生活溝通也好,關心這個社會也好,你得有個關心的角度。一個沒有角度的人,什么都去關心,我覺得這是糟糕的,實際上說明你沒有真正的關心,你沒有自己的角度,你沒有你真正看重的東西是什么,你只是在看熱鬧,我覺得這個就沒多大意思。一個人得有自己關心的角度,你得過濾掉對自己沒意義的東西,把那些有意義的東西,第一作為你的養料來豐富自己,第二作為素材來豐富自己。你要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現在社會各種各樣的信息、刺激。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一個人,對其成長沒有好處的刺激,要有不反應的能力,不反應是一種智慧,不要對任何刺激都有反應,那樣的話你完全被世界瓜分了,你要知道你要什么。對于你不要的東西你不反應,不去理睬他”。
這種不反應,并非是讓年輕人不要有激情,“年輕人當然要有激情,我是非常認同的。但是我覺得安靜和激情,并不是勢不兩立的,是并存的。實際上,只有具備起碼的安靜,你要有讀書的時間,有自我整理的時間,你的激情才有內涵,才有方向,才會知道把激情往那個方向去發揮。”
周國平說一個人不能脫離社會而生活,但是完全可以做到不被社會現狀支配,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和獨立人格。
而如何讓一個人心靈豐富,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和獨立人格,周國平的建議就是“多讀書,讀好書,就能支配自己的人生。”
都說開卷有益,但在周國平看來,并非如此,“開卷也可能是有害的,所以選擇是非常重要的。讀書要真正有收獲的話,一定要懂得排除,排除那些比較平庸的書,因為市面上的書太多了,而我們用來讀書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你能讀的書也是非常有限的。那些好書你都讀不完,干嗎要去讀那些平庸的書呢。我覺得你可以參考時間給你的答案,比如那些經典著作。”
周國平認為“非最好的書不讀”,目前的中國缺乏精神閱讀的風氣,大多數人的閱讀是實用主義,將閱讀視為自己成功的敲門磚,都是功利性的讀書,而純粹的精神閱讀沒有形成強大的風氣。真正意義上的讀書,是讀書成為生活的必需、精神上的必需,在這個意義上,中國愛讀書的人真的太少了。所以這在互聯網時代一下子就顯出來了,外國人也有手機,但只有中國人天天低頭玩手機看手機。而在西方,很多普通的平民,他們平時也不看電視,更很少上網,他們的愛好依舊是看書,純粹的享受,沒有任何功利色彩。而一個民族不愛讀書,壞處就太多了。
談及自己,周國平說“我的書當然不是經典,這點很明確,但經典也可暢銷,像馬爾克斯的書,多暢銷啊。我對此很清醒,我也不是什么大哲學家,那些大哲學家是改變了世界思想史的人物。我的書應該是長銷書,不是暢銷書,不是大紅大紫的。我定位非常清楚,我不是大師,不是經典,我起的什么作用呢,我是讀者和經典之間的橋梁,我把你們帶到大師面前。我是橋梁,如果你們停在橋上就太可笑了,你們應該走到彼岸去”。
而對于有讀者將其作品歸結為心靈雞湯一類,周國平并不認同:“我覺得他們沒有好好讀我的書,沒有真正讀進去。我相信我的作品不是這么回事。我覺得心靈雞湯是有現成的配方的,然后按照這個配方可以批量生產的。都是大同小異,一個小故事來一點小抒情,歸納出一些小哲理,基本就是這樣一類東西。”周國平表示,他的書與心靈雞湯關鍵的區別在于他的書是有他的問題的:“這個問題對于我來說是靈魂中的問題,我需要解決它的。所以我不能騙自己,不能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華麗的語言來哄自己。所以我必須要真正解決問題,所以你們看,我的文字是比較樸實的,沒有華麗的東西的,應該還是有內容的,不是那么空洞的、大同小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