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良
五萬塊錢開個“網購無法取代”的書店
◎王學良
在中國,凡是有關獨立書店的報道,往往跟情懷、文藝、困境、掙扎……這樣的詞沾邊。但李島島和他的“螞蟻和海洋書店”,如今很少向公眾流露出這種悲觀的情緒。
而且,李島島的書店確實也是經營得越來越好。2016年6月,他們成為了天津第一家“24小時書店”。而一年前,這家書店因為“打折賣書湊房租”頗顯窘境。
“有人問我開書店難不難,有時候我嚇唬他們說,很難!!!”李島島壞笑了一下,“但我覺得,開個書店,有5萬塊錢就可以起步了。”
“書架一萬,雜物五千;不裝修,自己刷墻;半年房租九千,第一批進書兩萬多。”這是李島島在2014年底剛剛建立起“螞蟻和海洋書店”時候的賬目。仔細一算,果然只用了5萬多元。盡管這只是在亂糟糟的誠基中心里,一個不起眼的30多平米的小店。“在洗頭房和小酒吧的夾縫中生存的書店”是李島島現在的書店合伙人呂明光對“螞蟻和海洋書店”最初的印象。
5萬元起步的小書店,經營起來也不敢說“很容易”。畢竟很多人最早聽說“螞蟻和海洋書店”這個名字,是因為去年的5月26號,他們在微博上“打折賣書湊房租”的事情。很顯然,那時候的“螞蟻和海洋書店”,也是屬于“慘淡經營”。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李島島開始輪番嘗試那些其他的獨立書店做過的一些事情:夜讀會、觀影會、周邊制作……而讓書店初步走出困境的嘗試,是他推出的“半年閱讀計劃”。
所謂“半年閱讀計劃”,是“螞蟻和海洋書店”的會員一次性交付160元,李島島便會每個月單獨包郵寄一本書或者兩本書過去。最后算下來,每本書大約都是六七折的。而且,這些書都是李島島精心挑選的小眾書,市場上少見,有的甚至還是絕版書,內容卻又很棒,所以反響相當不錯。
2015年,“螞蟻和海洋書店”因為“打折賣書湊房租”而知名;到了2016年,他們則因為“24小時書店”而知名。
讀書是一種美好的生活方式,應該和其他一些美好的生活方式走在一起,從而能讓更多人感受到并持續下去:“比如你喜歡旅游,也愛讀書。那么這樣的人來天津旅游的話,相比普通的旅館,有我們這樣一個能提供住宿的24小時書店,顯然會更有意思。”
李島島便把書店調整得更有一種“家”的味道:各個角落里擺放的薄荷等小綠植,讓整個店里充滿清香;在圖書閱覽區,有常規的圓桌、沙發椅,也有一片被書架圍起來的地毯,躍層間的樓梯上還有幾個地墊。如果你想在這里看上一夜的書,無論站著、坐著、躺著、趴著……都可以像在自己家里一樣隨便;同時,書店還在深夜提供飲料和簡餐。這讓深夜留在“螞蟻和海洋書店”看書的人感覺“很舒服”。
此外,他們依托24小時經營來組織的“電影周”活動,已經在熱熱鬧鬧地開展起來了。周五、周六兩天,每個晚上三部經典文藝片。一起觀影的小伙伴們可以一起吃吃喝喝看電影,觀影之余還能一起聊聊電影、聊聊書。這是李島島覺得很理想、很愜意的一個狀態。
對于愛書之人,李島島會想辦法讓他們有好的體驗:比如,在書店里,所有的書都被撕去了最外面的塑料封皮。讀者可以毫無阻礙地看到書里的所有內容;做“半年閱讀計劃”的時候,訂單數量偶爾超過了手頭存書的量,他甚至會自掏腰包全價從別處買齊相應的書,再以打折的價格發給訂購者……甚至類似“會員編號”這樣雞毛蒜皮的小事,李島島都會和呂明光發動周邊親朋好友,讓他們接受“4號”“13號”“44號”之類看起來“不太吉利”的會員編號,而把別的編號留給其他顧客。
“螞蟻和海洋書店”也遇到過類似其他書店里的“只看不買”的人,甚至還是“常客”,但李島島不太在乎,覺得“能來看書就是好事兒”。他在乎的,是“買了的書一定要讀”。做“半年閱讀計劃”時候,他會認真計算發出去書的文字量,一定是在相應的固定周期內能讀完的,而不是單純為了走量而多推薦幾本書。
真心付出所得來的回報,也是真心。且不說“打折湊房租”時,天津愛書之人“抱團”解囊幫“螞蟻和海洋書店”渡過最困難的時刻;有些愛書人搬家帶不走很多藏書,就直接送給了書店;更有很多去過書店的人,直接成了“螞蟻和海洋”的“鐵粉兒”。
對于書店,最近也有不少好消息:今年6月7日,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發改委等11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隨即,北京市8月12日宣布的“今年1800萬資金投入的扶持計劃”更是吸引了不少業內人士的眼球。但很多有識之士認為,相比扶持,書店的“自救”更為重要。
“可能像新華書店這樣的大書店,當下受到網絡的沖擊會比較大,但是很多有特色的小書店,反而會活下來。”木南是李島島的好友,也是李島島開書店的動力源泉之一。木南在南開大學附近開設的“荒島書店”,今年已經堅持經營到了第六年。同樣是面積不大、更類似于個人家庭小書房式的人文氣息濃厚的小書店,“我們這邊挨著南開,書店會更偏學術一點,而島島那邊偏文學的書更多一點。但我們都有自己的特點,都有網絡購書取代不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