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艷霞
任性書店『一周只賣一本書』
◎路艷霞

“一周只賣一本書”,在北京出現了這樣一家任性的書店。“未讀Club”主題書店位于東四九條胡同內的東四·共享際內,是國內首家“七日制”主題閱讀社交場所。這家書店開業一個月以來,一共才賣過五本書。當然,您也別誤會,這里所說的“五本”,其實是“五種”。
“閱讀是孤獨的,分享是快樂的”,在這家書店的墻上,淡淡地寫著這些字眼,書店的靈魂也在于此。
東四·共享際由一個個小空間分割開來,辦公空間、星空公寓、美食孵化器、健身房、24小時無人超市、露天花園、書店等都在此聚合。這個共享空間整體設計很潮,“未讀Club”是生活、工作在此的潮人們或外來者的一個閱讀場所。
書店只有44平方米,呈完全開放式,看不到一個書架,18個可360度旋轉的座椅,成為書店的主角。座椅底座是混凝土的、椅面是鐵制的,鋼管將二者連為一體。最關鍵的是,這個座椅有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之妙。在它們的正上方有18盞燈,透著特別的溫暖。這些座位和小燈排列齊整,猶如一支行動一致的部隊。
開業以來,書店賣過《當我們閱讀時,我們看到了什么》《企鵝經典手繡系列·綠野仙蹤》《圖解歐洲藝術史:15世紀》《小王子》。這一周,書店賣的是一本Mook書《京都漫步》。18本《京都漫步》安靜地“坐”在椅子上,等候著它的讀者。濃綠封面和白色座椅調性合拍,不少人一見便生出了逃脫擁擠城市的向往。
在書店最里面,有一面老墻,水泥墻面,有的地方已經脫落,露出紅磚的凌厲模樣。墻沿上,立著各式各樣的書,同樣是18本,《巴別塔之愛》《重新發現日本》《水知道答案》《過年》《整理情緒的力量》等,都是讀者自己帶來用于交換的,書里面還夾著交換者留下的卡片:“當你讀了一本書,了解一個故事,你就不再孤獨了……”工作人員說,每人每周可以換3本。
書店一側,有18個投遞口,同樣排列整齊,這是寄明信片的地方。買一本書,書店可免費寄明信片,如果沒買書呢,就要花點小銀子了。將明信片塞進投遞口,只聽“叮咚”一聲,這聲音在安靜書店回響時,竟有著抵御孤獨的力量。
日本建筑大師青山周平是這一書店的合伙人之一。他說,未讀營業地點在共享際這是個有意思的地方,是為了嘗試年輕人的共享,而做成旋轉座椅是在和大家的討論中突發的靈感。不過,水泥底座奇妙地與那面老墻遙相呼應,則是他沒有想到的,“當時并沒有考慮兩者的關系,老墻是一段歷史,沒有辦法復制,我只是想保留下來。”
在墻根底下,有兩盆小小的綠植,像是山腳下的小草,頑強生長。其實,書店擺放的每一盆植物,也都經過了精心設計。聯合天際(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品牌公關經理張叢說:“植物選擇什么,花盆有多高,設計師都會畫圖。”根據要求,他們再去花卉市場買回來。高山榕樹、大葉傘、仙人掌……不選擇枝繁葉茂的,而是強調半凋零狀,注重層次感。
青山周平說,未讀書店是他一直在追求的設計理念。在他看來,現在的年輕人,很多人都是一個人生活,他想通過設計,將城市空間變成那些年輕人的家的一種延伸。家里房子小,沒有書房、沒有客廳,不能像在老家一樣與家庭成員溝通,那就到公共空間來。“其實,這個空間就是他的書房,可以享受到閱讀快樂,也可以和更多的人在一起溝通。”
一周只賣一本書,有不少人擔心書店的生存。張叢首先交了個底,目前書店月租金2萬元,開業第一個月賣書收入1萬元,確實虧本了。但張國辰忙著解釋說:“書店不通過賣書來掙錢,每周推一本書,其實是強調和其他書店的區別。”
一方面,書店鼓勵讀者線下體驗、線上購買。“那套企鵝手繡套裝系列,在線下活動的時候,微店就銷售了40多套。”張叢說,有了這家書店,微店的銷售增長不少,彌補了一些虧空。另一方面,書店不會只賣自家書,將來還賣別家書,“已經有出版社找來,他們想把自己的書也擺在這里。”這些合作當然都是有收入的,包括陳列、售賣、新媒體推廣等形式,每周收費7000元。書店還想通過出租場地辦活動等方式獲得收入,活動每小時收費為600元,每次活動時長約3小時。
事實上,書店還計劃組織和文化、藝術有關的活動,以擴大盈利渠道,比如本月將舉行的鮑勃·迪倫主題活動,就會在現場展示、售賣黑膠唱片。此外,書店會和文化旅行機構合作,通過設計北京獨立書店路線,組織游客參觀、體驗,而這也能有一些收入。“對書店的生存,我們充滿信心。”張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