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含碳濕地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關注

漳江口紅樹林(紫希 攝)
熱帶濕地,包括棕櫚沼澤(Palm swamps)和紅樹林,是重要的碳匯集區,但高達80%的碳儲存在水下的泥炭層。由于各處泥炭層的深度和廣度有所不同,以至難以測量體積,并計算儲存其中的含碳量。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華沙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峰會(2013年11月11-22日)上提出了新的計算方法,能夠更精確地計算碳儲存和排放因子——溫室氣體平均排放率,可讓各國更容易且更準確地衡量濕地的碳含量變化。
過去由于缺乏濕地相關的科學信息,紅樹林和熱帶森林濕地的價值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熱帶濕地正逐步讓位于養殖業、農業以及基礎設施建設。但最近,越來越多的研究成果揭示了有關濕地更多的科學信息,尤其是濕地的固碳能力。泥炭地和其它濕地,如沿海紅樹林沼澤,被認為是“高含碳”(high-carbon)的生態系統。保存和恢復濕地可以有助于減輕氣候變化的影響。但是,由于濕地通常富含豐富的土壤、并位于熱帶平坦的低地或沿海的位置,對于水產養殖業、油棕或人工林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越來越多的濕地被轉為他用。
國際林業研究中心(CIFOR)的科學家丹尼爾·梅迪亞索(Daniel Murdiyarso)等人最近的研究結果顯示,全球各地的熱帶紅樹林儲存了20億t的碳,熱帶泥炭地儲存了89億t的碳。這些濕地中約有3/4分布于東南亞,11%在南美洲,9%在非洲,3%在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少量分布于亞洲其它國家和太平洋島國。
準確的碳計算方法將使各國執行包括泥炭地、紅樹林和其它濕地在內的碳交易成為可能,但僅僅依靠碳信用還無法提供足夠的誘因以保護濕地,因為轉為農業或工業用途,在短期內更有利可圖。然而,將濕地提供的其他生態系統服務納入考慮時,就能促使國家保護濕地。
熱帶濕地不僅具有固碳作用可減輕氣候變化,而且還能為當地居民提供物質產品。國際林業研究中心正在通過“可持續濕地適應和減緩計劃”(SWAMP),探討如何更好地管理濕地以應對氣候變化,同時幫助當地居民維持生計。
丹尼爾表示,我們現在有更多的濕地知識,并且有了來自科學界的指導,應該將這種高含碳生態系統議題提到議事日程了,沒有任何理由再做拖延。
(轉自《國際濕地動態》201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