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留白設計是品德與社會教科書的一大特色。蘇教版品德與社會教科書在留白的類型、內容和呈現方式等方面都有許多創新之處。教科書留白寄托和蘊含著多重教育意義與價值,體現了新的德育教材觀、教師觀、學生觀和課堂觀。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從教學實際出發,引導學生處理好教材留白的運用,充分發揮教材留白的啟發和引導作用。
關鍵詞 品德與社會教科書 留白的設計 留白的價值 建議
教科書留白,是指教科書編撰者在教科書中嵌入了大量經過精心設計和策劃的空白版面、空白圖形或含有特殊意義和特定要求的符號,以增強教科書的彈性化程度,利于教師和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品德與社會教科書編寫的一大特色就是設計了豐富多彩的留白。這些留白不僅使品德與社會教科書顯得更加貼近學生,富有親和力,也給教師的課堂教學和學生的實踐活動留下了大量的自主發揮空間,從而大大豐富了品德與社會課程教育教學的內容和形式。本文擬以蘇教版教材為例,對品德與社會教科書的留白設計作一簡要分析。
一、品德與社會教科書留白的類型
與以往的思想品德、社會教科書相比,品德與社會教科書在編寫體例、切入視角、內容選擇、呈現方式乃至版面設計等方面都有許多創新之處,而尤以留白設計最為突出。就蘇教版品德與社會教科書的情況來看,不僅留白的數量眾多,留白的類型、內容、要求和呈現方式也是頗具特色的。
蘇教版品德與社會教科書設計的留白,大致可以分為實留和虛留兩大類。
1.實留
實留亦可稱作外顯性留白,指在教科書上預留出一些可見的空白空間,供學生在書上完成寫、畫、剪貼等相應的操作。具體來說,實留又可分為完全留白和部分留白兩種,完全留白一般只給出一個主題或提出一個要求,學生在書上的空白位置完成補白即可。部分留白則往往針對補白內容在教科書上給出一些提示、參考或填充方法上的指導。
2.虛留
虛留亦可稱作內隱性留白,指教科書雖然沒有預留出實際空間,但卻以提問、提示或建議等方式對學生提出課上或課后的思考或行動的要求。這類留白有的要求學生想一想、說一說、議一議、評一評、辯一辯,屬于思考性留白。如“你想想看,還有什么人類行為引發或加劇了自然災害?”(六年級下冊第6課)“現在一些地方的餐館飯店仍然在私下利用野生動物烹飪菜肴,你認為吃野生動物合適嗎?請說明理由。”(六年級下冊第7課)“劉小明的媽媽經常把他反鎖在家里,這種行為是否侵犯了劉小明的公民權?請分為甲乙雙方展開一次小辯論”(五年級下冊第6課)等等。還有的要求學生進行小采訪、小調查、小制作、小創作等,屬于實踐性留白。如“讓我們來當一回小記者,就30多年前人們日常生活物品供應的情況,采訪自己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六年級上冊第4課)“你的家鄉一定有許多文化名人,你了解他們嗎?做一次小調查吧。”(五年級上冊第13課)等等。
對虛留的補白往往不一定非要以紙媒方式呈現出來,特別是思考性留白,常常是在課堂上通過對話交流的方式完成補白的,而對實踐性留白的補白則既可以是口頭闡述,也可以是書面匯報,還可以是學生的各種有創意的作品。
二、品德與社會教科書留白教學價值
將留白手法運用于品德與社會教科書的編寫,反映了教科書編撰者的獨具匠心,它不僅是一種編寫策略和編寫藝術,也是一種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的體現。看似不經意的小小留白,卻往往寄托和蘊含著多重教育意義與教育價值。
1.留白展示了新的德育教材觀
長期以來,我國的德育教科書一直扮演著一個不受學生歡迎的角色。以德目為線索編制出來的思想品德教科書不但在內容上充滿了訓誡和說教,很容易讓學生產生敬畏感和疏離感,在功能上也并沒有完全發揮出對于學生道德養成應有的積極功效,反而常常充當了對學生進行思想控制和意識形態灌輸的工具。學生在使用教科書的過程中常常出現認知與情感、行動的割裂,甚至養成言語與行為相背離的虛假品性。品德與社會課程以新的教材建構觀來指導教科書的編寫,強調教科書應是能夠與兒童對話的文本,它要能夠成為一種“活性因子”,通過學生智慧與教科書中智慧的同構與異構,最終實現教科書的激活功能[1]。
留白設計正是對這種新教材觀的積極回應。留白改變了思想品德類教科書的一貫形象,它使教科書不再以一種生硬冰冷的單調面孔呈現在學生面前,而代之以豐富多樣的學生參與,從而使學生感到親切。留白調節了教科書的結構形式,使教科書的編排更加富有彈性,顯得有張有弛,從而使教科書從靜態的圖像和文字堆砌起來的死物變成了動態的富有情感和生命的對話文本。留白還大大豐富了品德與社會教科書的內容和功能。留白不僅有利于教師依據不同教學對象和教學條件,以一種更加開放的思想靈活地開發和利用教科書,實現對教科書的“二度創作”,也有利于學生個性化地使用教科書。留白讓品德與社會教科書有了靈性、有了生機,變得愈加充實和豐盈,它使教科書不再僅僅是信息和知識的載體和工具,更是一種對話的文本,是一種教室里的兒童向教材中的兒童表達思想、傾訴情感的場所,是一個可以使兒童用文字、圖畫、語言、行動等進行創造的空間,是學生設計、選擇、表達、實踐、探究、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它使教科書實現了功能上的延展和超越,真正成為了具有激活功能的活性因子。
2.留白體現了新的德育教師觀
傳統教師觀指導下的德育課堂上,教師始終是高高在上的道德灌輸者,學生則是被動的接受者,課堂上常常是教師一個人在唱獨角戲。新德育課程標準則要求教師應“能與學生共同建構課堂生活,并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1],教師應當成為學生道德學習的促進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德育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留白設計恰恰體現了這種新型的德育教師觀。教科書中大量留白的出現必然要求學生參與其中,它將使教師無法再唱獨角戲,而必須從道德制高點的神壇上走下來,在與學生進行頻繁的互動、對話、交流和溝通的過程中,與學生共同創造一個有意義的課堂世界,并成為學生道德學習的關懷者、引導者、深化者和促進者。留白還為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組織教學活動提供了各種話題、范例和提示,從而為教師的思考、變革和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提供了更大更自由的空間。它留出的空間促使勤奮的教師更加深入地去解構、充實和豐富教科書,更加認真地去研究學生,并拓展德育課程的內涵與外延,從而提高德育課堂教學的實效,進而提升教師自己的教學境界;也迫使懶惰的教師認真地鉆研教材,改進課堂教學方法。留白不僅為教師自我發展提供了許多機遇,也向教師提出了不少挑戰。它既是教師迅速成長的催化劑,也是對教師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的嚴峻考驗。正是在對留白的處理和運用過程中,學生的道德學習、教師的教育教學和德育課程的開發都獲得了新的發展契機。
3.留白蘊含了新的現代學生觀
品德與社會教科書的留白設計與上述學生觀是相契合的。首先,教科書留白尊重了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格式塔心理學派的研究表明,根據知覺組織的封閉原則,“我們的知覺有一種完成不完善圖形,填補缺口的傾向”[2]。而教科書留白就是以大量殘缺不完善的形象呈現在學生面前,它的這種不完整性和未完成性的特點很容易引起學生知覺的興奮,激發學生追求和進取的內驅力,進而激發學生求知與創造的興趣與潛能。其次,留白有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及獨特的成長方式,教科書不應無視這種個性差異。留白允許學生自由表達思想和觀點,鼓勵學生多角度看待和分析問題,提示學生多渠道獲取信息和知識,不僅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也有助于學生個性的張揚發展。第三,留白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留白尊重了學生無限發展的可能性,為學生主動學習和建構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契機,它可以讓學生在空白的天地里,學會積極主動,學會自行選擇。第四,留白關照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品德與社會教科書留白的內容,多來自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往往是引領學生在回顧和總結自己生活經驗的基礎上予以補白;留白的語言也多從兒童視角出發,行文生動活潑,且多采用第一、二人稱敘述,使學生感到教科書是為他們而寫的,敘述的也是他們自己的故事。因此,品德與社會教科書的留白設計,處處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觀念,蘊含著諸多新型的現代學生觀,對于學生的發展和成長有著獨特的功能和效用。
三、對品德與社會教科書留白的教學建議
教材中留白并不是真正的空白,而是為了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智慧對留白去創造性地思考和補充。教學中要從實際出發恰當地運用好教材留白。
1.讓學生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經歷去譜寫留白
包括學生個人信息的記錄、成長過程中的趣事、曾經經歷過的生活體驗等。如要求學生制作自己的身高、體重、屬相、外貌特征、性格特長、喜歡的東西等個人小檔案(三年級上冊第1課);調查記錄家庭成員的簡況并向同學說說你和家庭成員之間的趣事,填寫稍復雜一些的家庭關系圖(三年級上冊第9課);說說你逛商場時遇到過的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四年級上冊第9課)等等。
2.讓學生用自己的實踐活動及成果去詮釋留白
包括學生的觀察、發現、調查、參觀、訪問等各項實踐活動及取得的成果。如調查家鄉在居住、交通、公共設施及其他方面過去與現在的不同,填寫“家鄉變化調查表”(四年級下冊第7課);與家長一起設計家庭節水計劃,并填寫“家庭節水情況報告”(六年級下冊第9課);出示你在旅游中所拍的照片,在班上辦一次“我在旅游中”的展覽會(五年級上冊第14課);收集以前購物的各種票證,分小組將收集到的購物票證張貼在白紙上,布置成一個專欄在教室的墻壁上展示出來(六年級上冊第4課)等。
作為品德與社會教科書的一大創新,留白不僅需要教科書編撰者用心揣摩、精心設計,也需要一線教師創造性地進行教學思考和運用,需要教師更多的智慧、辛勞、汗水和付出。如果教科書的留白設計不合理,或者教師對教科書中的留白使用不當,留白的實際效用將很難得到真正的發揮。筆者認為,目前的品德與社會教科書,盡管留白的數量眾多、形式豐富,但在設計上仍然存在不少瑕疵,一線教師對于這些留白的處理和運用也存在不少問題。
3.引導學生把留白作為探究的起點
在德育課堂上,學生往往感受不到生活的真實意義,因為高大上的道德知識似乎與現實生活相去甚遠;在日常生活中,學生也不會用課堂所學去指導生活實踐,因為它不具有適用性。這就導致了人們不僅質疑德育課堂的教學效果,甚至質疑德育課堂本身的道德性。
品德與社會教科書的留白設計為這種回歸架起了一座橋梁。留白既把學生在生活中的觀察、生活中的思考帶到了課堂上來,又引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豐富多彩的現實世界。借助留白,學生可以在課堂上探究生活的意義,也可以在生活中品味課堂的價值,不僅有利于引領學生道德的成長,也有助于提高德育課堂教學的實效。留白使教科書、教師、學生在課堂上實現了更多的交匯和互動,它不僅使教科書從平面、靜止、固化的文本變成了立體、變化和富有動感的學材,也為教師組織各種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改進和創新課堂教學方法打開了一扇扇窗戶,為學生在課堂上張揚個性、展示風采和激活智慧裝上了一扇扇翅膀。它使德育課堂從冷清變得熱鬧起來,從呆板變得靈動起來,從單調變得活潑起來,從沉悶變得智慧起來,從而使課堂獲得了全新意義上的解放,德育課堂因此而變得更加富有生機、更具靈動感和活力。可以說,品德與社會教科書的每一處留白設計,都是富有深意和用心良苦的,它們寄托了教科書編撰者對于理想的德育課堂的無限期待和憧憬。
綜上所述,品德與社會教科書的留白,固然是一種新穎有效的設計手段,但它并不是萬能的,也不應當是隨意的。作為一種編寫策略,教科書編撰者對留白應當持一種審慎的態度,在留白的呈現數量、呈現時機、呈現面貌、留白與教學內容的切合度等方面做細致的安排和合理的規劃。一線教師對教科書的留白也要認真研究和合理應用,充分發揮留白的諸多功效,從而為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留出變化與交流、留出空間與想象、留出期待與超越、留出意境與風流。
參考文獻
[1] 魯潔.回歸生活——“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與教材探尋[J].課程·教材·教法,2003(9).
[2] 杜·舒爾茲,西德尼·埃倫·舒爾茲.現代心理學史[M].第8版.葉浩生,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武宜娟(1965-),女,江蘇連云港人,江蘇師范大學連云港校區初等教育學院副教授,碩士。]
【責任編輯 鄭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