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崢嶸
袁國平,1906年5月26日,出生于湖南省邵東縣范家山一戶貧苦農民家庭。19歲,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政治科,北伐戰爭開始后,袁國平提前畢業,隨軍北伐。之后,參加了廣州起義、中央蘇區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和長征,他智勇雙全、多謀善斷,被彭德懷稱贊為“得力助手,杰出的政治家、鼓動家”。他是在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中壯烈犧牲的新四軍高級將領之一。
毛澤東主薦袁國平,稱贊其:“政治開展,經驗亦多,能擔負獨立工作。”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后,袁國平報國心切,迫切希望自己能親臨前線,為中華民族解放事業奉獻自己的一切。1937年10月,他在給侄兒振鵬的信中寫道:“我習慣了戰壕生活,正請求黨中央派我到抗日前線去工作,愿為我中華民族之生存和解放。奪取抗戰的最后勝利而勇敢戰斗,縱然捐軀疆場,死而無憾。”
1937年10月,國共兩黨談判達成協議,改編南方湘鄂贛等8省13個地區的紅軍和紅軍游擊隊,成立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即新四軍),由葉挺任軍長,項英任副軍長。當時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經過研究,決定派袁國平擔任新四軍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常委。1938年3月18日,毛澤東給項英的電報中稱贊袁國平:“政治開展,經驗亦多,能擔負獨立工作。”
1938年4月,袁國平帶領40多名干部從延安到達新四軍軍部駐地安徽巖寺。抵達當天正值軍部召開軍直和4個支隊排以上干部參加的抗戰誓師大會。會上,項英宣布了中共中央的任命,介紹了袁國平的簡歷,會場里響起熱烈的掌聲。袁國平在會上傳達了中共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對新四軍當前任務的指示。他說,新四軍是一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英雄部隊,久經沙場磨礪和艱難困苦的考驗,為革命立下了汗馬功勞。目前的重要任務是宣傳群眾,武裝群眾,團結敵后各階層愛國人士和武裝力量,同心協力抗擊日本侵略者。要迅速做好開赴敵后的準備工作,準備好了就立即派出精悍的先遣隊,深入敵后開辟游擊區,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要特別注重批駁那些抗日亡國論者,那些賣國投降、背叛祖國的漢奸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新四軍是由分散在南方8省的10多支紅軍游擊隊組成的。這些游擊隊過去幾乎沒有政治機構,政工干部也大多不齊,政工制度不健全,思想政治工作十分薄弱。因此,新四軍的整個政治工作還處于拓荒階段,需從頭做起。袁國平在分析新四軍思想政治工作時說:“江南水鄉,地勢平坦,河流交錯,游擊戰爭十分困難:江南又是有名的‘溫柔鄉,對軍隊有極大腐蝕作用;軍隊分散游擊在敵后,最易脫離上級掌握,助長流寇主義。如此等等,足以說明軍隊沒有政治工作,要堅持江南敵后抗戰是完全不可能的。”正是從這一認識出發,他對新四軍的政治工作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安排:第一,先確立和健全新四軍政治工作機構。軍部、支隊和團以上單位設立黨代表或政治委員,團以上要有堅強而有效能的政治機關,連隊設立政治指導員,班排設立政治戰士。第二,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和宣傳教育,務使全體官兵具有高度的政治覺悟。第三,加強對日偽軍的思想政治工作,盡力感化、瓦解他們,爭取他們反戰投誠。第四,加強對民眾的思想政治工作,爭取民眾的大力支持。第五,政治工作的重心應放在連隊。
為了培養提高原有干部,訓練扶植大批新干部,在新四軍政治部的直接領導下,創辦了教導營。1938年8月,經中共中央批準,以原有教導營為基礎,擴建為新四軍教導總隊,由新四軍副參謀長周子昆兼任教導總隊隊長,袁國平兼任總隊政委,馮達飛任教育長,主持總隊日常工作。袁國平非常關心教導總隊的工作,從辦學方針、教學計劃、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到軍政教官的配備,他都親自過問。在理論教育上,他強調三大原則:少而精、學與做、理論聯系實際。要求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不死記硬背條文。袁國平還為教導總隊編寫了政治教材《新四軍政治工作十講》。《十講》緊密結合新四軍敵后抗日游擊戰爭的實際情況,遵循紅軍政治工作的優良傳統和原則,全面系統地總結了北伐戰爭、紅軍時期和抗日戰爭中軍隊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經驗,就抗戰中的部隊、民眾和日偽軍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宣傳鼓動工作,作了深入淺出的論述,備受廣大學員歡迎。后來,根據全軍將士的要求,將此書印發全軍,作為全軍指戰員的必修政治課本。美國進步記者貝爾敦在《新四軍漫記》一書中寫道:“新四軍在江南也有一個教導營(教導總隊),一方面受教育,一方面從事工作”“這一千多位青年都在一種緊張的空氣下學習與工作著。因為這里,著重的是自發學習,集體研究,而不是所謂的‘填鴨式的教育。”在這里受過訓練的學員,都先后奔向抗日前線,成為新四軍的骨干。
袁國平撰文痛斥汪偽政權的賣國投敵陰謀
1938年10月,廣州、武漢失守后,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隨著日軍對國民黨由軍事打擊為主轉變為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集中主要力量打擊在敵后堅持抗戰的八路軍、新四軍這一侵略方針的變化,國民黨統治集團內部投降、分裂、倒退的逆流日益嚴重,袁國平以敏銳的目光,識破日軍侵華方針轉變的陰謀和投降派的嘴臉,并與之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他先后在《抗戰報》和《抗敵》雜志上發表了《新四軍成立兩周年——堅持為鞏固統一加強團結而奮斗》《堅持大江南北的敵后抗戰——為本軍成立二周年作》和《慶祝王槐生同志五十壽辰》等3篇重要文章。指出:“紀念新四軍成立兩周年的時候,在我們前面正擺著兩條道路,一條是堅持團結,堅持抗戰,堅持進步,以爭取最后勝利的道路;一條是陰謀分裂,陰謀投降,陰謀倒退,以致自取滅亡。”袁國平滿懷信心地指出:“我們堅決相信全國一切進步力量的團結與加強,一定能夠戰勝分裂投降的倒退逆流,走向全民族追求的最后勝利。”
袁國平在文章中全面分析了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日本帝國主義采取“加緊以華制華的陰謀,指使公開與暗藏的汪精衛之流的漢奸,在反共幌子之下破壞國共合作,以分裂中國的內部團結,這樣內外夾攻,以達到以華制華的目的,使中國屈服投降。”“加緊以戰養戰的經濟侵略,這是鞏固占領區的敵偽統治,以榨取中國人力、物力、財力,來挽救他們在長期戰爭中兵力不足及財政經濟危機日益嚴重的垂死命運。”“加緊綏靖敵后的軍事掃蕩,這便是敵人臨死掙扎,企圖貫徹侵華戰爭滅亡中國的一把三面尖刀。”又指出:“在中日持久戰的全部過程中,敵后游擊戰爭是一個最長期的艱苦斗爭。”指明了游擊戰在全國的持久抗戰和取得抗戰的最后勝利中,有著決定性的重要作用。袁國平在文章中號召:“繼續長期堅持大江南北的敵后抗戰,準備粉碎敵人正在進行或要進行的任何新的進攻與‘掃蕩,為堅強自己,消耗敵人,爭取敵后完全相持與準備勝利反攻而奮斗到底。”
袁國平揭露日軍“以華制華”和“以戰養戰”陰謀的同時,又以犀利的筆鋒,撰寫文章刺向汪偽政權。指出:“中國大資產階級、大地主中的親日派,是民族奸細的天然基礎,是敵人滅亡中國的最好內應。他們生成一副媚敵親敵的賤相,不惜出賣國家民族,以圖一己一派之私利:這是由于他們的買辦性與封建性,喪失了民族意識與民族自信,同時由于他們對人民解放運動的害怕與嫉妒,產生了‘寧贈敵國,勿與家奴的漢奸意識,以圖賣國降敵,幻想從敵人的鯨吞鱷掠中,舐得些剩骨殘羹,這就是汪精衛、陳公博,以至于今日暗藏的汪逆余孽之所以拼命破壞團結抗日的真實原因。”袁國平大聲疾呼,號召軍民與親日投降派作堅決斗爭。
日軍隨著侵華戰場的擴大,不得不拼命擴大偽軍以彌補其兵力之不足,在這種形勢下,加緊做好分化瓦解偽軍工作,對奪取抗戰的最后勝利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1939年5月,袁國平發表了《論江南偽軍工作》一文,指出:“動搖全國偽軍,提高我國國民的自尊心與自信心,更加鞏固民族團結抗敵的意志和堅持抗戰到底的決心。爭取偽軍的反正,是我們實行全面抗戰的一個重要任務。由于中日矛盾與仇恨的根本存在,由于全中國民族抗戰的堅持,由于偽軍在日軍壓迫下的痛苦,爭取偽軍反正,已經不是一個理想,而是活生生的事實。”稍后,他又發表了《對敵軍的政治工作》一文,全面論述了做好日偽軍政治工作的重要意義,分析了開展日偽軍政治工作的有利條件和存在的困難,指明了瓦解日偽軍工作的方針、策略和方法,提出了打好“敵偽軍工作的進攻戰和對敵偽軍工作的防御戰”的口號,指出要大張旗鼓地開展對日偽軍的宣傳教育工作,爭取日偽軍的反正投誠。其宣傳形式有:向日偽軍散發中日文對照的宣傳品:向日偽軍廣泛散發通行證,保證反正投誠日偽軍的通行無阻和人身安全:堅持用日語和國語向日偽軍喊話,進行廣播宣傳:優待反正投誠和俘虜的日偽軍,對他們不侮辱、不搜身,以禮相待,并且來去自由,不受限制,愿意回家者發給路費。各部隊執行這一瓦解日偽軍策略的結果是,凡反正投誠和俘虜的日偽軍幾乎都愿意加入新四軍:加上由反正和俘虜的日軍組成的“反戰同盟”,做了大量的反正宣傳工作,對瓦解日偽軍也起了很好的作用。在短短的兩年內,先后向新四軍投誠的日偽軍達數千人之多。
未能認真貫徹執行中共中央的“五四指示”精神
袁國平熱愛火熱的斗爭生活,不怕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他在給友人陳同生的信中說:“處此風濤險惡時代,只有斗爭才能生存,于黨、于人民、于階級、于民族均同此感。”
1940年春,國民黨頑固派肆意破壞抗日統一戰線,挑起新的摩擦,加快反共步伐。同年4月5日,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的“制裁”新四軍“三項計劃”獲得蔣介石首肯后,便加緊調兵遣將,對皖南新四軍和設在云嶺的軍部實行層層包圍。部署完成后,顧祝同發電報要求新四軍軍部立即派員去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部江西上饒談判,企圖逼結城下之盟。袁國平受軍部派遣于4月11日來到上饒,首先與第三戰區政治部主任李壽沛、張超洽談,爾后又與國民黨軍高參、第三戰區參謀長顧祝同的全權代表岳星明談判。袁國平對他們的讕言和倒行逆施一一給予駁斥,國民黨對新四軍提出的補給槍支、彈藥和糧食的要求無法回避,只好由司令長官顧祝同親自出馬與袁國平談判。顧祝同開始十分藐視袁國平,肆意指責新四軍不執行抗日統一戰線和蔣介石的命令,不游不擊,污蔑新四軍有“野心”,肆意擴充軍隊,擅自出兵占地等。袁國平針鋒相對,義正詞嚴地進行駁斥,顧祝同啞口無言,卻仍堅持要新四軍第五支隊和葉(飛)、張(道庸即陶勇)兩部南調,新四軍軍部和皖南部隊轉移到蘇南。袁國平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據理力爭,但未能達成協議。4月22日,中共中央指示暫停與顧祝同的談判,待周恩來回重慶后,由他直接與重慶當局交涉。
1940年5月4日,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給中共中央東南局的指示,闡明了與反共頑固派作斗爭的路線和策略。東南局書記、新四軍副軍長項英接到中央指示后,當天召開東南局軍分會常委和新四軍黨委聯席會議。會上,袁國平和曾山完全擁護中共中央指示的路線、方針和斗爭策略。中央指示傳達后,袁國平于1940年5月19日起程去重慶,向周恩來匯報皖南情況。周恩來聽取匯報后,代表中共中央指示袁國平,要敦促項英認真執行中共中央的指示,盡快撤出皖南,免遭國民黨頑固派的打擊。同時要求項、袁在軍事上尊重葉挺軍長的領導,做好團結工作。
5月10日,袁國平和葉挺同乘新四軍派來的汽車回到皖南軍部。袁國平由于受項英的影響,在執行過程中未能堅持原則。因而導致中共中央的“五四指示”和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所作的指示,未能得到認真的貫徹執行。
面對國民黨頑固派反共活動的日益加劇,袁國平義憤填膺。他連連發表文章,嚴詞揭露。據理駁斥反共頑固派的無恥讕言和陰謀行徑。他在《新四軍成立三周年感言》一文中指出,新四軍“三年來,我們堅持著十余年如一日的英勇的反帝斗爭精神,在江南,在江北,在敵前,在敵后,實踐著神圣的抗戰任務,展開著全面的勝利斗爭。我們以陳舊的武器,低劣的裝備,半饑半飽的給養物質條件,對抗著有飛機大炮、武裝到了牙齒的頑固敵人。”又指出:“三年來鐵的事實,完全證明了新四軍是忠于神圣抗戰的。如果還有別具用心的少數人士,要誣蔑新四軍不游不擊或游而不擊,那么我們也不必爭辯,因為勝利的戰斗與鮮紅的赤血和忠心,是勝于一切爭辯的。”他還說:“慶父不除,魯難不已。如果親日投降派的陰謀實現,則抗日的勝利功虧一簣,亡國滅種的大禍也就不幸降臨了。親日投降派完全是敵人的奸細,賣國的漢奸,國家的害蟲,人民的公敵,必須動員人民大加討伐。”
國民黨頑固派投降反共的活動愈演愈烈,皖南形勢日趨惡化。新四軍軍部和皖南部隊準備北撤前,袁國平認真做好轉移前的宣傳鼓動工作。他召開了團以上政工干部會,要求做好轉移前的思想動員。還召開了新四軍與中共中央東南局同志的聯席會。妥善安排已經暴露身份的地方工作同志隨軍轉移,并且大張旗鼓地開展了對民眾的宣傳教育工作。為了做好轉移前的思想政治動員,袁國平還編寫了《向敵后進軍宣傳鼓動大綱》,印發至全軍,要求廣大指戰員認真學習,開展討論,做到人人明白,個個皆知。袁國平在《宣傳鼓動大綱》中指出:“目前國內形勢,正面臨分裂與投降的危險。但克服分裂投降的可能性也并未完全喪失,只要我們大家警惕目前局勢的嚴重,一致團結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共同努力,堅持團結奮斗,我們還有充分把握,爭取繼續團結,繼續抗戰,爭取抗戰的最后勝利。
袁國平在文章的結尾中號召新四軍轉移部隊:“在此次進軍中,有遭遇民族敵人與階級敵人阻攔與搗亂的可能,大家要發揚紅軍堅決英勇和機動的作戰傳統,爭取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勝利。戰斗情緒要百倍提高,戰斗準備要百倍加緊,行動要秘密,動作要敏捷,偵察要機警,警戒要嚴密,作戰要勇猛,游擊要靈活。”
皖南事變中飲彈自盡不當俘虜
1941年1月4月晚,新四軍軍部及所屬皖南部隊9000多人,離開安徽徑縣云嶺一帶。北移部隊編為3個縱隊,軍直機關隨第二縱隊行動。6日下午,各路縱隊行至茂林東南高坦一帶時,遭到預謀已久的國民黨第三十二集團軍的襲擊。新四軍部隊奮起抵抗,英勇戰斗了7天7夜,終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而失敗。北移部隊除少數突出重圍外,一部分被打散,一部分被俘,大部分壯烈犧牲。軍長葉挺下山談判,被國民黨扣留,副軍長項英、副參謀長周子昆突圍后遭叛徒殺害。
9日,第二縱隊及軍直機關人員組織突圍時,遭到國民黨的堵擊。袁國平曾跟隨項英等10多人單獨突圍,此時,袁國平覺得這種擅離職守的做法是錯誤的,他歸隊后毅然協助軍長葉挺指揮部隊繼續突圍,他們在茂林一帶又受到嚴重阻擊,被迫撤退到石井坑一帶,這時。北移部隊已被國民黨軍層層包圍。在這萬分危急的關頭,袁國平率領部隊和國民黨頑軍浴血奮戰,打退了頑軍的多次進攻。激戰中,袁國平身中4彈,負了重傷,昏迷過去。被打散的軍部警衛連副連長李甫率領少數戰士來到周家大山山洼中,發現袁國平后,組織連里戰士一邊搶救,一邊繼續突圍。袁國平蘇醒過來后,感到自己傷勢過重,連累同志,便勸李甫他們趕快突圍,他自己打算用最后的生命和頑軍做殊死的一搏。李甫他們怎么也不同意,抬著袁國平繼續前進。在過章家渡時,因頑軍早將船只收光,戰士們只好徒涉。他們冒著密集的子彈,用手托頭頂的辦法抬著袁國平過河,許多同志不幸犧牲,袁國平也幾度掉到河水里。過河后,在一座古廟前稍作停留,大家圍著袁國平,焦急萬分。只見袁國平因流血過多,臉色蒼白,身體極度虛弱,他極力掙扎著,用極為微弱的聲音說:“你們走你們的……趕快突圍……不要管……我了……向……組織……替我……匯報。”此時,袁國平悄悄地摸出別在腰帶上的手槍,對準自己的頭部扣響了扳機。寧死也不當俘虜,為了讓更多的同志能夠突圍出去,袁國平就這樣壯烈地犧牲了,時年36歲。
1955年,中共中央軍委指示南京軍區負責同志將袁國平烈士的遺骸由安徽涇縣茂林遷到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重新安葬。